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运行效率影响与对策研究*

2014-03-12 14:28管仁荣张文松杨朋君
关键词:规模商业银行银行

管仁荣, 张文松, 杨朋君

(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2.山东银监局,山东济南25000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运行效率影响与对策研究*

管仁荣1, 张文松1, 杨朋君2

(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2.山东银监局,山东济南250001)

互联网金融的大部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其模式的界定及对银行影响的定性分析上,很少有文献能够将研究深入到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发展的实质中去。文中从理论分析出发,在利用DEA方法测度出11家上市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及纯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有正面影响,且对国有银行影响大于股份制银行;对银行业整体规模效率有负面影响,但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有正面影响。在实证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了研判,并提出银行的应对策略建议。

互联网金融;银行效率;实证分析;非颠覆竞争;互融共生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2014年以余额宝理财、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延续了2013年的发展趋势,呈几何态势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以第三方支付为例,2013年末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①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址:www.100EC.com。比2008年有着超过15倍的飞跃。与传统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服务于更大时空、更大范围的消费者,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一定程度上是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网络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但互联网金融的逐渐兴起已经对银行产生明显的冲击,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来应对互联网企业以及基金推出的类似余额宝产品,避免活期存款被过度分流,进而提高了存款的成本,不得不转变业务发展模式来应对互联网金融对支付结算中间业务和贷款业务的冲击,依靠存贷款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的空间逐渐被挤压。

对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学者一直较为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界定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冲击及银行应对的定性分析上,如万建华(2012)[1]、李博,董亮(2013)[2]对互联网金融的具体模式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宫晓林(2013)[3]、陈海强(2014)[4]、冯娟娟(2013)[5]、郭田勇,孟娇(2013)[6]等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短板,提出了银行业的发展策略;FDC(2009)[7][p.38]指出,互联网金融能够提供金融服务给那些金融空白的人群,减少他们的时间成本。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实证分析较少,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层面,如Grace,Jeremy,Kenny and Christine Zhen-Wei Qiang(2003)[8][p.204]强调互联网金融有利于资本的形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Jorgoisoii(2001)[9],Oliner and Sichel(2004)[10],Jorgenson and Stiroh(2000)[11]等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逐渐明显;王利锋(2010)着重研究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实证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

这些研究从定性分析角度研究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普遍认为,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中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金融机构需要用自省和发展的眼光来应对这种迅速的市场变化,在与互联网时代共存竞争中实现稳健快速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影响到底如何,是积极影响多还是消极影响多,是对银行的竞争性颠覆还是互融共生,目前仍未从定量分析方面给出明确的答案,从实证角度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运行效率的影响更是一项空白。本文从理论分析出发,在利用DEA方法测度出11家上市商业银行效率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及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对研究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的关系有较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二元结构”及资源配置效率

凯恩斯经济学认为,资金的供求关系将决定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在无互联网金融的情况下,存款利率是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和储蓄者的资金供给决定的,贷款利率是由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和融资者的资金需求决定的,这时银行作为金融中介,通过将资金从储蓄者转移到融资者手中,将信贷市场人为分割为储蓄市场和融资市场,并利用两个市场的利差获取利润。在这种具有垄断性质的格局下,银行经营粗放,管理固化,效率较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二元结构”,实现了储蓄者和融资者的直接交易,信息充分透明,定价完全竞争,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了信息交易成本。[12]在此影响下,银行业必将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优化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投入产出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将会被互联网金融彻底替代。

假设1:互联网金融的存在,打破了商业银行对储蓄和融资的“二元市场”的垄断,迫使银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水平。

(二)最优银行规模及规模经济

制度经济学认为,受交易费用的影响,企业存在最优规模,一旦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的边界,边际效益就会下降,甚至跌破趋向零,乃至变成负值,引发规模不经济现象,企业应根据行业、市场、地域等不同而选择最佳规模。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也应该有适度的规模。于良春,鞠源(1999)[13]运用经营效率指标和成本费用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小型商业银行成本随规模扩大降低明显,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四大国有银行没有因为存在规模优势而使成本费用降低,即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急剧扩张,在实现利润快速增长的同时,增长的质量较差和规模扩张过快也引起广泛的质疑。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一方面通过竞争将使商业银行减缓规模扩张速度,提高发展内涵,提升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其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也为银行提供了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扩大银行潜在的最优规模。

假设2: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将阻碍银行规模持续扩张,有利于大型商业银行优化规模经济,但对小型银行扩张不利。

(三)管理整合及生产效率

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对于非生产性企业的商业银行来说,创造“新组合”的根本途径就是转变经营方式,加快业务创新,这必然要求银行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实现跃升,以实现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银行在单位投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提高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生产的效率Mishkin (1995)。[14]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改变金融的现有格局,加速银行转型的步伐,加快银行管理水平提升的进程。

假设3:互联网金融的存在,迫使银行转变经营发展方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技术支撑力度。

以上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规模经济及管理水平提升有深远的影响,下面本文将构建银行效率的评价体系,对银行的效率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影响,验证3个假设。其中,综合效率是对商业银行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纯技术效率取决于银行内部经营的管理水平,包括公司治理、业务创新、风险控制等;规模效率主要是指随着银行投入的增加,规模收益是否会同比例增加,影响规模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业务规模、人员数量等。

三、银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样本的选取

对于银行效率的评价,国内外有众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选取我国国有和股份制共11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国有银行主要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股份制银行选取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这些银行的经营理念、经营侧重点、经营策略和面向的客户群体具有一定差异性,这体现了样本多元化和数据差异化的特点,有利于数据分析结果的可分析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样本期为2003——2013年,这期间中国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经济迅速增长,具有可研究性,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1——2013年)和各银行年报。

(二)指标的选择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是否合理,是采用DEA方法测算商业银行效率的关键。由于中国是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因此,较易实现所选投入、产出指标的单位相同的要求。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投入、产出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然而,目前主要以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来进行相关定义。本文从生产性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生产”的结果亦是为了获得相应收益。因此,本文根据以往研究的学者所遵循的全面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及数据的完整性等原则来选择指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银行业的特点,选取存款、所有者权益、固定资产净值、员工人数作为投入数据源,贷款、净利润、营业收入作为产出数据源。利用DEAP2.1软件对银行效率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综合效率是对商业银行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其数值越大,说明银行资源配置能力越强,投入产出的效率越高。表1表明,我国这11家商业银行在2003——2013年期间的投入产出效率较差,11年间的平均综合效率仅为0.54,这意味着在投入中有46%浪费,差不多占了一半,说明在整体经营上仍存在一定的粗放。

规模效率是由于银行规模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从表2可以观察到我国11家商业银行在2003——2013年间的规模效率单位平均值为0.85左右,比较低,这说明商业银行的实际规模与最优生产规模还有一定差距,规模经济现象不是很明显,有待提升,规模效率还没达到理想状态。

纯技术效率反映更多的是银行日常的管理水平和技术策略。表3表明,从纯技术效率看,2003——2013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平均纯技术效率达到0.66左右,其中大型股份制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值为0.7左右,股份制银行为0.63左右,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转型稳步进行,银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导致银行的纯技术效率也稳步提高。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是逐步提升的,下面,我们分析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受互联网金融的具体影响情况。

四、实证分析及结果

本文利用EVIEWS6.0来实证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及纯技术效率的影响。由于互联网金融数据至今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数据统计,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占互联网金融比重较大、统计较为规范的2003——2013年第三方支付限额数据①数据来源:艾瑞咨询及易观国际年度《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网址:WWW.100EL.com。进行分析。

(一)VAR模型构建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本文将尝试建立VAR模型估计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影响。首先,利用PP单位根检验对上述4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置信水平5%下,四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且一阶差分后平稳,即同为一阶单整序列I(1)。其次,根据LR准则判定滞后阶段,在4个评价指标中,有3个认为应建立VAR(2)模型,本文确定建立VAR(2)模型。最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

下面本文重点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来自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冲击对商业银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及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以及对各个银行及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不同的影响。若银行相关指标对互联网指标冲击的反映为正数,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面影响,表明两者之间一个指标变动将对另一个指标产生正向的冲击,数值越大,则冲击越强。

(二)实证分析

1.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综合效率的影响

考虑互联网金融(zf)一个单位大小的正向冲击对11家商业银行整体(yh)、国有银行(gy)、股份制银行(gf)的影响,结果见图1和表4。

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的正向冲击对银行综合效率有一定的正面影响,这种正向影响开始较为微弱,并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最终达到0.06左右;从机构类别来看,互联网金融对国有银行的正向冲击为0.1,远大于股份制银行的0.02,影响较为显著。由此可见,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将对银行综合效率的提升产生明显的正面影响,将迫使银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投入产出率,最终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且周期越长,影响越大。从机构类别看,对国有银行的影响远大于股份制银行。

康平街附近那家公厕,已经换了守门人,是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太太。老太太是个爱讲究的人,正在将核桃脸留下的破棉袄、脏被套清理出来。前一段时间连续下了几场雨,核桃脸的被套已经长了黑黑的霉菌。老太太扶着门框,用脚把一团臭烘烘的棉袄掀出了屋子。

2.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规模效率的影响

分析互联网金融一个正向冲击对银行规模效率的影响,结果见图2和表5。

从图2和表5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正向的冲击对银行规模效率影响不稳定,在第2期出现正向冲击,其余各期为负面冲击,而且第7期到达局部峰值后有所回落,在第10期最终达到-0.08左右;从机构类别来看,与整体银行业不同,互联网金融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是正面影响,分别为0.15和0.11,对国有银行影响显著。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整体规模效率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与我国资本总量较大、银行数量多、整体规模小、远未达到最优规模有较大关系。从机构类别看,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规模经济有促进影响,且对国有银行影响更大,这与国有银行规模远大于股份制银行、但投入效率低于股份制银行有关,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3.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

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正向冲击对银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见图3和表6。

从图3和表6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纯技术效率的正向冲击远大于对银行综合效率的影响。对银行纯技术的整体冲击从开始有一个较为微弱的正向冲击开始,迅速增强,最终达到0.17左右;从机构类别来看,影响逐渐分化,互联网金融对国有银行的正向冲击为0.6,影响显著,但对于股份制银行的冲击不够稳定,从第2期开始一直是负向的。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得到进一步暴露,在此影响下,商业银行将逐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以应对竞争,且长远看,影响逐渐增强。从机构类别看,对国有银行的正面影响更大,但对股份制银行的影响有限,可能与近几年股份制银行转变经营发展方式较快、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国有银行改革缓慢、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较慢有关,这也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五、非颠覆竞争与互融共生:银行应对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固然给银行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但对银行而言,更是一种发展机遇,银行业应该在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及两者关系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加强自身发展能力建设,增强发展转型的内生动力。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颠覆性与公平竞争。目前,互联网金融仍处于野蛮发展状态,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注册资本要求、没有存款准备金约束、不受资本充足率限制。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这一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其服务打破时间、空间的有利条件,获得快速发展,对银行产生一定的冲击。对于银行来说,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竞争明显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状态。但互联网金融不会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颠覆影响: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规模相对较小,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不会颠覆商业银行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一些金融业务需要专业人士的经验和判断,信息技术无法完全替代。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更像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的补充,而且其“鲶鱼效应”将逐步提高传统金融的运行效率。相信随着互联网金融规模的持续扩大,相关法律法规将逐步健全、监管措施将逐步跟进,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将逐步处于公平的竞争环境中。

2.融合共生与共同发展。从本质来看,互联网和银行物理网点仅仅是现代金融的两种载体。目前银行主要依靠物理网点,互联网金融主要依靠互联网虚拟平台,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种载体并不是互联网金融或商业银行的专用载体。传统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互联网金融一旦得到认可,获得开办物理网点的资格,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区别就会荡然无存。而且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就是金融的一种形式,只是其借助了互联网这一更为虚拟化的载体。当前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日渐规范,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吸收、应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和组织模式,来实现自身的转型与调整;互联网金融也将可以通过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并由此形成专业性更强、分工更为细化、层次更为分明的金融服务体系。所以,未来两者竞争的焦点不是技术或平台,而是服务的差异化及质量的高低。

(二)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实现自身运行效率的新跨越

1.主动谋变,提升银行运行效率。第一,要从经营理念上谋变,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实现客户细分,并提供金融产品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端定制化部署,实现用户体验最大化。第二,要从经营方式上谋变,实现传统物理营销渠道和互联网营销渠道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层次。第三,要从业务体系上谋变,实现聚集各类商业品种的“金融超市”式的服务模式。将现有业务条线与在线金融中心、移动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平台等新兴技术模式加以整合,以最终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实现“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第四,要从战略导向上谋变,实现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有益合作代替恶性竞争的关系。应与互联网金融紧密结合,一方面推进银行本身的数据驱动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把控,从而二者实现互利共存的“竞合关系”。

2.管理为本,提升技术效率支撑。第一,转变管理理念。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商业银行要摒弃过去“求大、求快”“拼市场、拼规模”的传统经营理念,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第二,发展普惠金融。银行业必须转变“重国有、轻民营”观念,从战略上重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再造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营销管理体制,提供差异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推进数据整合,建立人性化的客户管理和市场细分系统,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实现深层次数据挖掘,将数据集中带来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第四,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网点布局,下沉网点重心,积极发展社区银行等便民服务类网点,推动网点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增强总体服务水平,以优质服务吸引客户。

3.效益为先,提高银行规模效率。第一,转变规模偏好。要打破一直以来过度重视业务规模、注重发展速度的观念,注重向发展要质量、向发展要效益,在整合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实现银行综合效益的稳步提升,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银行规模,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寻求最佳规模。加快经营转型,调整优化企业结构,并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推行精细化管理,大力发展创新业务,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努力做到在技术水平提升与规模扩张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第三,注重内部挖潜。要充分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内部挖潜,降低交易费用和成本,提高潜在最优规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成本低的特点,优化人员配置,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并且减少冗余和费用。第四,加快融合发展。应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契机,加快战略转型,成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以现有物理网点作为后台,通过网络银行辐射全国,实现银行业务的网络化、移动化,从而扩大资产负债规模,节约经营成本,提升经营利润和管理水平。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利用DEA方法量化银行效率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效率的影响,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中提出的3个假设。从结果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并不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的颠覆和完全替代,在一定程度上是竞争和共存的关系。只要商业银行能够理性对待、积极应对,在与互联网的竞争中,反而能够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提升自己的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而且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规模效率的限制,在目前银行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一定程度上也是有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整体仍属于粗放型,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依然较为严重,管理水平低下、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等都是制约我国银行业整体效率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未来面对互联网金融竞争,银行改进的方向。[15]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实证分析,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关系的实证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而且本文对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研判以及相关实证结论,对于商业银行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实现共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6]

[1] 万建华.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未来金融业变局[J].新金融评论,2012,(1).

[2] 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

[3]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4] 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1).

[5]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

[6] 郭田勇,孟娇.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银行业发展策略[J].金融电子化,2013,(9).

[7] FDC(2009).mobile financial services;extending the reach of financial services through mobile payment systems[M].FDC:The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2009.

[8] Grace,Jeremy,Charles Kenny,and Christine Zhen-Wei Qiang.2003,“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lmologies and Broad Based Development:A Parti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M].World Bank Working Paper:Technical Report,2003.

[9] Jorgoisoii,D.W.2001,“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e US econom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1).

[10] Oliner,Sichel,Doms and Dunn.2004,“How Fast Do Personal Computers Depreciate?Concepts and new estimates”[J].NBER Working Paper,2004,(7).

[11] Jorgenson and Stiroh.2000,“raising the speed limit:U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information age,”[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0,(1).

[12] 谢俊贵.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建构[J].思想战线,2014,(2).

[13] 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J].经济研究,1999,(8).

[14] Mishkin,Frederic.1995,“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 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Harper Collins[J].College Publishers,1995,(5).

[15] 王年咏,刘方,高云玲.中国利率市场化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16] 王涛,刘帅.宏观经济预期偏误对股票市场的冲击[J].云南财大学报,2014,(3).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finance on China's banks'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possible solutions to existing problems

GUAN Ren-rong1,ZHANG Wen-song1&YANG Wen-ju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2.Shandong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Jinan 250001,China)

Most researches on the Internet finance were about model definition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and few have given an incisive analysis of its substantial influences on banks.Based on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empirical researches on 11 listed banks'operation efficiency with DEA method,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et finance's impacts on these banks'integrated efficiency,scale efficiency and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The results go as follows:As for banks'integrated efficiency and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the Internet finance has positive impacts,more on the state-owned ones than on the jointstock ones.Meanwhile,negative impacts are on their overall scale efficiency,in spite of its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tate-owned and joint-stock ones.With this,it foretells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Internet finance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Internet finance;bank's efficiency;development tendency;empirical research;non-subversion competition;mutual benefit

F832.3

A

1000-5110(2014)06-0056-09

[责任编辑: 乔小洺]

2014-09-10

管仁荣(1971—),女,山东日照人,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

猜你喜欢
规模商业银行银行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规模之殇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