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2014-03-12 08:38余香华
当代医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器质性心血管小儿

余香华

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并不罕见,一般无心脏器质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短、伴有窦性心率不齐,精神焦虑等。实际临床工作中,不少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不足,易被误诊为心肌炎等心脏器质性疾病,从而延误病情,进行了不恰当的处置,增加了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支出[1]。进行科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此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收集本院儿科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0例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收集本院儿科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0例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5.2±1.1)岁,就诊前病程为2.5~58.5 d。

患儿分为三组,A组: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8例。症状多不明显,可有乏力,胸闷、嗜睡等表现。B组:β-受体功能亢进引起的心动过速11例,主要表现为烦躁、心悸、心率增快。吸氧后症状不能明显缓解。C组,非器质性循环系统功能失调21例。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伴有焦虑、紧张、恐惧等神经症状。

1.2 治疗方法 A组:以心理治疗为主,安慰患儿,嘱咐其注意休息。适当补充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B组:酌情施以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2],同时给予心理治疗。C组:劝解患儿,了解其近期心理变化情况,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症状明显者施以地西泮等药物镇静。另外,对所有40例患儿进行心率、胸透、心电图、心脏彩超、同功酶、心肌酶、高效液相、血流变等检测[3]。并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出现呼吸困难、憋气症状。其中12例患儿出现胸痛、程度不同。心率异常19例,窦性心动过缓8例,心动过速11例。胸透、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均正常。电解质紊乱2例。同功酶轻度升高4例,心肌酶检测中乳酸脱氢酶轻度升高4例、磷酸肌酸激酶轻度升高5例。血浆儿茶酚胺含量较高26例。见表1。

表1 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症状以及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β-受体功能亢进症引起心动过速和非器质性循环系统功能失调是临床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几种类型。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不用临床用药多数即可痊愈。由于其患儿自我感觉胸痛、心率异常等表现,且表达能力欠缺,临床上易误诊为心肌炎等心脏器质性疾病[4-6],给患儿及其家属造成较大的心理及经济负担。本次研究发现,通过有效的临床检测,可以对此类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3.2 诊断与鉴别诊断 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以自我感觉居多,常伴有多种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且缓解比较容易。胸透、心脏彩超检查等均无异常结果。同功酶、心肌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仅轻度升高,经高效液相分析发现儿茶酚胺明显升高,占65.0%,电解质紊乱比较少见,占5%。

与心肌炎的鉴别诊断。心肌炎可表现出疲乏、发热、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仅从症状表现上容易混淆。胸透、心脏彩超检查可见明显心脏器质性病变,同功酶、心肌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可见共同明显升高,高效液相分析儿茶酚胺明显升高的情况比较少见,但是电解质紊乱比较多见。经询问病史,在发病前多患过病毒性感染疾病。

3.3 治疗分析 神经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涉及到神经和心血管两个领域。多年来,人们忽视了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生理和病理的影响作用,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实际上,人体作为一个机体整体,其一切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调控的。本次研究中三种常见的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对于疾病的治疗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症状比较轻的患儿甚至可以不用药或者少量用药。40例患儿的年龄为3.0~7.1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处于入园初期或刚入小学的阶段,由于绝大多数家庭就一个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享受全家人的宠爱,入园或入小学后的集体生活与家庭有很大的差别,这个时期疾病多发,可能与孩子刚入学的种种不适应相关。另外,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由于受到其他同事、邻居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会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学习班,有时候是违背孩子的兴趣与特长的,孩子一旦有了厌恶情绪或者叛逆心理,均会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此类疾病女童多发[7],患儿性格多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但经过与医生深入交流后,患儿的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在给家长说明患儿的情况后请家长进行配合,尽量不再给孩子压力,平时注意多与孩子沟通,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与生活习惯,在家庭内部营造温馨、宽松的氛围,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开展适合的体育锻炼,如果必要可以考虑进行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试[8],这些对于孩子的病情恢复均大有帮助。

综上所述,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虽然在临床表现上易与心脏器质性疾病混淆,但是经过多项检测后,对其准确的诊断还是可以做到的。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对于症状比较明显的患儿,可以考虑少量应用镇静类药物。重点还是采用心理行为疗法,解开孩子的心结,争取家长的配合,减少孩子的压力,使孩子尽快的适应环境,转变角色,都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1] 董立钧,严汉生.神经心脏症[J].济宁医学院学报,1989,12(1):68.

[2] 左瑞平,袁桂芬.儿童β-受体功能亢进症21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4,8(5):486.

[3] 谭丁丁.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160.

[4] 吴新保.儿童心脏神经症48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09,22(1):122-123.

[5] 李义军.儿童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2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4):4130.

[6] 张乾忠.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0):723-740.

[7] 万小卿.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144-145.

[8] 刘红霞.0~4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试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5):34.

猜你喜欢
器质性心血管小儿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观察运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对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的诊断效果及对心房扑动发生率的影响
《思考心电图之164》
五种途径辨别阳痿
抑郁症与器质性疾病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