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安全性问题和思考

2014-03-15 22:53曹华明
天津农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生物技术安全性人类

曹华明

摘 要:转基因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其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再从结果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人为的转基因技术包括植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和微生物转基因。但是转基因技术却存在着诸多危害和安全隐患。本文针对转基因技术所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进行调查讨论与思考。

关键词: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安全性;人类;环境

中图分类号:Q8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3.005

自20世纪以来,生物技术或基因工程产品早已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如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棉花、增稠剂、有机酸、乳化剂、表面活化剂、食用色素、食用香精及调味料等。基因工程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很多国家对基因工程的研究及其产品的应用已有了高度的重视,实际上就是涉及世界性的“生物安全性”问题。生物安全性,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体对人体及生态系统是否安全,一般特指生物体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后对人和生态系统是否安全。我们对此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1 转基因技术

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常用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显微注射、基因枪、花粉管通道法、电破法、脂质体等。

1.1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

转基因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其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再从结果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与杂交不同,该技术利用转基因可以创造新染色体,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具有更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也可以利用其他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等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1-3]。

1.2 植物转基因

植物转基因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它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等获得,有可能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作物新品种[4]。

以植物作为生物技术的试验材料有其特定的优点,那就是植物细胞大部分都有全能性,可以用单个细胞分化发育出整个植株。这样,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单个植物细胞有可能再生成一棵完整的转基因植株。

其主要方法包括3方面。

(1)直接转入法:是将裸露的DNA直接导入植物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在体外培养再生出植株。

(2)基因枪法:用机械的方法将DNA直接注入植物细胞而无须去除细胞壁,这类方法可用显微操纵仪把DNA直接注入植物细胞,也可在金属微粒上蘸涂了外源DNA,把它当作子弹,用“基因枪”轰击植物组织而进入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不同物种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可实现两种基因组的结合。

(3)花粉管通道法: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入受精卵细胞中,并进一步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中,随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转基因新个体。该方法是由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我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出来的。而且还可用转基因植物或离体培养的细胞来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如人的生长素、胰岛素、干扰素、白介素。表皮生长因子、乙型肝炎疫苗等基因已在转基因植物中得到表达[5]。

1.3 动物转基因

动物转基因就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动物。根据外源基因导入的方法和对象的不同,目前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方法主要有显微注射法、反转录病毒法、胚胎干细胞法、电脉冲法、精子载体导入法等。它是按照预先的设计,通过细胞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将外源基因导入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再用生殖工程技术有可能育成转基因动物。

1.4 微生物转基因

由于其简单的基因,细菌是第一个在实验室修改生物体的。生物体现已在很多地方应用这些生物,特别是在生产中医药时使用纯粹的人类蛋白质。转基因细菌被用来生产蛋白质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类似的细菌还被用来制造凝血因子治疗血友病和制造人生长激素治疗侏儒症的各种形式等。

最为成熟的技术有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的Ti质粒可以作为载体。Ti质粒上有两个区域,一个是T-DNA区,这是能够转移并整合进植物受体的区段;另一个是Vir区,它的编码可实现质粒转移所需的蛋白质。将待转化的外源基因先克隆在大肠杆菌质粒上,再将此质粒转入不会引起冠瘿瘤的农杆菌(这种菌的Ti质粒已除去了T-DNA),使外源基因通过同源重组整合在Ti质粒上,然后用带有外源基因的这种农杆菌去转化植物细胞,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细胞的基因组。

2 转基因技术存在的危害和安全隐患

基因技术像外科医生动心脏手术一样,是将一个异源基因从一个生物转入另一个生物中,虽然其DNA可以精确地切割,但不能将新基因准确地植入另一个生物中,从而影响这一生物其他基因的基本功能。虽然试验非常成熟,但面对自然界的强大压力,不能掌握所有对人类可能造成影响的资料。与此同时,随着基因工程的大规模应用,也已经表现出一些不足、隐患甚至危害。

2.1 转基因技术对生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新的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的威胁[6-8]:随着基因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新的转基因生物及产品不断问世,更加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与环境,但也必须警惕它们可能会给生态和环境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开发,我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的面积已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转基因抗虫、抗病毒和品质改良农作物和林木已有22种,转基因棉花、大豆、马铃薯、烟草、玉米、菠菜、甜椒、小麦等进行了田间试验,转基因棉花已大规模商品化生产[9-10]。

2.1.1 农作物广泛减产的现象 这是基因技术利用基因工程种子的现象之一,这种现象意味着种植基因化种子时,所有种植的植物基因相同,但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些特别的植物时,就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目前欧盟只批准了一种转基因粮食,即一种被命名为“孟山都抗虫害MON810号”的玉米,法国农场提供了2007年种植于超过1 466.7 hm2田地中的MON810号玉米的产量数据,数据显示,每667 m2 MON810号玉米因虫害减产而受的损失减少了0.5 t,约等于每667 m2增收100欧元,这包括农民为了购买转基因种子而多支出的平均35~40欧元·667 m-2的费用。

2.1.2 严重影响整个食物供给,影响生态平衡 昆虫、鸟类、野生物会携带基因化的种子到附近的田野,当转基因植物产生花粉时,它们会交叉授花基因化的作物和野生物,所有的作物、有机物或无机物通过交叉授花易受污染。英国政府牵头在过去的几年中,试验了一批转基因冬油菜田。结果研究者发现,这种转基因作物可能改变田间野草物种的平衡,并伤害到多种动物,其中最“受伤”的就是直接接触这些杂草的蝴蝶和蜜蜂。专家还指出,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如麻雀、灰雀等,还可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

2.1.3 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生素(如抗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新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生素的基因,这些基因通过细菌而影响我们。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出现新的疾病。虽然这种机会可能性很小,但如出现无法治疗的并广泛传播的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时,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荷兰科学家称,设计一个人造胃对人消化转基因食物的过程进行模拟,发现DNA滞留在肠内,同时一些转基因细菌能够把自己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转移给人造胃的细菌。如果类似结果发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就可能培养出功效最强的、抗生素也无法杀死的超级细菌。英国新食品和工艺顾问委员会就禁止一种用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作标识的转基因改良玉米趋势饲喂牛,因其中含有的DNA仍保持原样,并有可能加速对抗生素的抗药性[1]。

2.1.4 基因工程生物对其他生物存在威胁 研究表明,一些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基因工程细菌在某些条件下可长期存活,时间之长足以刺激土壤生物产生变化,影响植物生长和营养循环进程,如克氏杆菌(克氏杆菌是一种能使乳糖发酵的常见土壤细菌)。基因工程细菌被制造用来在发酵桶中产生使农业废物转换为乙醇的增强乙醇浓缩物。发酵残留物包括基因工程细菌亦可于土壤改良。虽然目前仍不清楚此类就地观测的程度,但是基因工程细菌引起植物死亡的发现也说明如果使用此种土壤改良有伤害农作物的可能。

2.2 对环境及环境保护的影响

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中后,由于其本身存在人为转入的基因,所以在生存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这种非自然的优势则会对自然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加剧本身就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使一些环境被破坏、污染加剧或给环境治理修复带来不便。

2.2.1 转基因生物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11] 林业转基因技术在为人类创造巨大效益的同时,带来的潜在威胁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潜在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污染。林业转基因生物的基因向自然生物群落的流动,例如转抗除草剂的基因逃逸到杂草上,就会产生对除草剂具有超抗性的杂草,这不但会增加清除这种杂草的难度,而且这种生物界基因的相互转移有可能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2)由于导入基因的长期稳定性还难以确定,在树木多年的生命活动中,插入到其庞大基因组上的外源基因尚不能保证在各种条件下都不会失控。

(3)林业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着长期而复杂的影响,如转抗虫基因树木可能对昆虫、动物和微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作用,转不育性基因树木可能影响那些以花粉和果实为生的昆虫、鸟类甚至哺乳动物的生存。这些都可能导致生物链的某一环节受到损坏,从而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4)种植大面积单一转基因人工林的稳定性比人工纯林更令人担忧,转基因森林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日益明显。

2.2.2 除草剂使用的增加 农民对HT作物的严重依赖性以及杂草管理的单一除草剂(草甘膦)使用导致抗除草剂的性质已转移到更加难以控制的杂草上,而某些杂草中还出现了遗传抗性,迫使许多农民在基因工程作物上喷洒更多的除草剂以对杂草适当进行控制。HT大豆中的抗草甘膦杉叶藻于2000年在美国首次出现,在HT棉花中也已鉴别出此种物质。其他研究显示,基因工程农作物本身也会对其使用的除草剂产生抗性,引发严重的自身自长作物问题(同一块地里早先种植的作物种子发芽长出的植物后来变成杂草),并迫使进一步使用除草剂。加拿大科学家证实了抗多种除草剂的基因工程油菜的迅速演化,此种作物因花粉长距离传播而融合了不同公司研制的单价抗除草剂特性。科学家估计,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作物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大量使用除草剂。此外,科学家还在2002年确认了转基因可从Bt向日葵移动到附近的野生向日葵,使杂化物更强、对化学药品更具抗性,因为较之无基因控制的情况,杂化物多了50%的种子,且种子健康,甚至在干旱条件下也如此。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研究显示,Bt油菜与相关杂草、鸟食草之间的交叉物可产生抗虫性杂合物,使杂草更难控制。

2.2.3 杀虫剂使用的增加 GE农作物常使用自己特有的杀虫剂,EPA将其分类为杀虫剂,这就意味着比以前有更多的杀虫剂进入田野和我们的食品。有报道称,将优良的特定基因(如抗杀虫剂)植入作物,可能会使周围野生植物一并获得改良,呈现出抗杀虫剂的特征[1]。

2.3 转基因食品存在的潜在隐患

在转基因技术存在的所有问题中,转基因食品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然而,转基因食品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安全问题和潜在隐患。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害包括不自然食物所引起其他损害健康的影响、农作物上应用的化学药品增加水和食物的污染、食物内所产生的新毒素和过敏原、农作物的生物多样化的损失和对生态平衡的干扰等。

对生态平衡和环境的破坏是转基因食品的又一潜在危害。农作物的抗农药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给其他妨碍农作物生长的野草,这可导致除草剂的滥用,引起土壤板结、土质变坏,加重环境污染。转基因抗虫作物产生的杀虫物质,如果把害虫都杀死了,必然破坏自然界固有的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12]。

法国基因工程信息与研究独立委员会及绿色和平组织于2007年3月13日发表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美国某公司的MON863转基因玉米可对试验鼠的代谢系统造成危害,从而对这种已经获得欧盟上市许可证的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质疑。根据这项研究,雌性试验鼠食用MON863转基因玉米后开始肥胖,而且肝脏中糖的比例明显升高,肝功能受损;雄性试验鼠食用这种转基因玉米后开始消瘦,并伴有肾功能受损,尿液中的化学成分比例明显改变,特别是钠和磷的比例明显升高,其症状与杀虫剂中毒的症状一致。

一部分转基因食品甚至突破了民众生活的范畴,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和国际经济政治竞争的武器。比如进口转基因大豆极大冲击了我国国内大豆及其他油料作物种植者,造成中国油料作物种植者的“卖难”现象,最终会恶化大豆生产资源环境。进口转基因大豆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国产大豆的出油率为16%~17%,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为19%~22%,相差2~3个百分点。大豆的出油率每差1个百分点,加工10万t大豆,其效益就相差1 500万元,在这种悬殊的情况下,中国食用油加工企业纷纷转向以进口转基因大豆为原料。如果继续依靠进口转基因大豆,无疑会进一步恶化中国本土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环境。

2.4 宗教信仰抵制转基因

很多宗教信仰认为,人类和人类所生存的大自然是神所创造的,而通过转基因技术根据人们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生物明显违背了这些宗教信仰,成为了这些教徒眼中的“反宗教反自然反人类”现象,这在一些有着悠久宗教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会引起极大的反响。如果在这些国家中推广转基因技术则会引起强烈的抵制,稍有不慎便可能升级成为冲突。

3 转基因技术造成危害的原因思考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本是造福人类的事情,但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却出现了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存在技术本身、应用途径、技术管理及民众自身观念等多方面的问题。

3.1 转基因技术本身存在缺陷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修饰,科学家可以精确地将目的基因切割并转入工程细胞,但是无法预见目的基因转入后产生新的、未知的蛋白质,也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对受体影响的结果,表现为不成熟性,不能完全、预先知道对生物进行DNA手术,有可能导致基因突变而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所以就造成了转基因生物本身的不足及对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危害。而主要导致无法预见结果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3.1.1 可变剪接 转基因技术刚开始时,生物学家还以为真核生物(如植物、动物和人)的基因编码规律与原核生物(如细菌)是一样的,即一个基因只编码一个特定的蛋白质。“可变剪接”原理的发现告诉我们,在真核生物中,一个基因可以编码多个不同的蛋白质。而一直到2000年以后,对于“可变剪接”现象在真核生物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才被充分确认。

3.1.2 内含子 关于“内含子”的概念可用一个最简单的比例来做说明。假如一个基因中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为“information”,而这个基因所携有的完整信息是:基因中嵌在编码蛋白质信息的基因段之间的、非编码部分“XXXX”或“XX”或“XXXXX”就叫作“内含子”,而那些编码蛋白质部分的基因叫作“外显子”。基因组序列中有90%以上的序列(内含子)是不编码基因的,早期的转基因专家曾认为内含子是基因的无用段、是“垃圾基因”。而今天的事实证明内含子并非“垃圾基因”,而是有重要的作用。但转基因专家、分子生物学专家们还没有人能搞得清楚这些“内含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在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中是否起到作用,是怎样发生作用的。正是科学家对这些作用的未知与不确定,导致对转基因生物危害的错误估计。

3.1.3 基因次序 今天更新了的基因学理论认为,基因次序并非随机的,而且还发现这种内在联系的破坏是有后果的。新近还有发现“第二套遗传密码”的报道,更揭示了基因间相互联系的高度复杂性。“增”或“减”一个基因或是对某一个基因动手,所引起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基因本身——而这往往是有限的检测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它更在于与其相关联的基因网络中发生的影响。

3.1.4 横向转基因 随着各国科学家们找到了能够更为精密的检测方法去测定转基因片段在动物和人体内的技术手段,发现相当大比例的转基因DNA(脱氧核糖核酸)并没有被消化系统摧毁,即消化掉。加拿大的专家也发现,转基因技术所采用的外源基因材料可以透过母亲的胎盘而进入未出生婴儿的胚胎,以及转移进入成人的性细胞,影响后代的遗传。这是由于现有的转基因作物工程设计模式特别有利于“横向转基因”发生。它所采用的强悍的启动子,就是力图要突破物种之间的天然屏障。此外,在正常植物基因中,都会含有内含子,含有内含子的基因较长,也就不容易转移入肠道细菌中。即便偶然进入了肠道细菌,细菌也没有功能除去它的内含子段,因而这个偶然进入的基因也不会被表达。相反,现有的转基因作物在插入基因的编码段是没有内含子的,这使转入的基因更容易在细菌中被表达。

3.1.5 蛋白质错误折叠 陈旧的遗传学理论认为,一旦氨基酸顺序确定了,蛋白质便总是会按正确的方式折叠。这也是今天在中国展开的转基因作物研发理论基础,基于这样的原理而出现了一批说词一致的转基因主粮安全论调。其实,这种生物学理论已经被证明不完全正确。欧美各国最新的遗传学理论认为,蛋白质折叠是需要有蛋白伴侣来协助进行的。千百万年以来,每一种植物的蛋白伴侣与它所折叠的特定的蛋白质一起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当转基因专家突然间将一种外源细菌基因插入这种植物,该一植物的蛋白伴侣便会认为是遭遇了完全陌生的异类蛋白入侵,它们间将如何互动目前的研究还难以预料。此外,假如这种尴尬的遭遇使蛋白质折叠发生错误,其后果将是错综复杂的。比如科学家已在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疯牛病”的病理时发现,“疯牛病”的发生与“蛋白质错误折叠”有关。

3.1.6 基因微阵列测试 基因微阵列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目前还没能被广泛地用于转基因作物的检测中。科学家用基因微阵列测试技术已经发现,仅仅一个外源基因的插入就可能导致5%受体基因改变它们本身的基因表达。对每一种特定的转基因作物来说,仅仅一个外源基因的插入,就可能导致原作物的上千个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这种基因表达的改变可引起农作物原有营养成分的丢失或意外毒素表达程度的升高。所以走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前沿的科学家们认为,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并不仅仅来自于所转的那个外源基因。

3.2 运用转基因技术方面有待商榷

笔者认为,如果仅仅利用转基因生物获得人们所需的代谢产物,例如利用大肠杆菌生产激素、疫苗等,由于产品成分的单一性,在产品检验过程中,就可以实现较好的监控,经过纯化检测等一系列加工,所得的产品可能并不会与天然产物有特别大的差别,同时由于转基因技术的优势,可以实现增产或降低成本等目的。但是假如令这些转基因生物直接作为产品成为种子、加入食品甚至直接食用,就把所有未知的危害呈现在民众面前了,产品无法实现全面监控,无法完全预测产品将可能造成的危害,这将直接导致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类健康的问题。

3.3 转基因技术的管理过程导致危害发生

在转基因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漏洞,比如将转基因生物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去,由于自然转基因现象和转基因逃逸现象的存在,非自然基因就可能进入环境中的生物体内。

转基因逃逸是指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通过基因漂移(天然杂交)转移到植物的非转基因品种或其他野生近缘种(包括杂草种类)的现象。杂交(天然杂交)可以理解为植物物种或群体中任何有遗传差异的个体之间通过传粉受精产生后代(杂种)的过程,杂交过程往往导致基因从一个物种或群体向另一个物种或群体转移。当转基因从转基因作物向其野生近缘种逃逸时,由于杂交-渐渗的遗传同化过程和淹没效应影响了野生群体的遗传完整性,甚至导致野生近缘种群体的局部灭绝,从而带来生态风险。渐渗(遗传渐渗)则是基因或遗传物质通过群体中的杂交个体与亲本个体之间的回交而不断在群体中转移的过程,往往导致群体内基因的不断扩散。转基因逃逸往往通过天然杂交和渐渗完成。

3.4 其他部分的原因

在欧美诸国,为了减少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对转基因产品的审查都十分严格,但是我国对转基因技术的审查则宽松很多,因此将来国家应在转基因技术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另外,我国民众对转基因产品的认识也有不足。当转基因产品进入市场,由于民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无知,往往会不当地运用,更加剧了不必要的危害。

所以为避免转基因技术危害环境及人类健康,不仅仅需要在技术上增加安全性,而且还需要科学研究机构、政府、民众多方面的努力。

4 如何合理运用转基因[13]

所有这些问题事件也使预防方法和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变得突出。预防原则在《卡塔赫纳生物安全协议》这一主要管理转基因微生物的国际法律中已得到重申。如果缺乏科学定论,缔约方可限制或禁止转基因生物的进口,以避免或使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对于转基因植物与环境生态平衡的相关性,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1)外源基因插入到受体植株前,应该对受体植株的生物学特性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杂草特性、传粉机制、代谢途径等。

(2)对外源基因(包括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下将会出现怎样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为外源基因是否能在受体植株中安全表达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

(3)加强对植物抗性机理的研究,经过合理的试验设计和严密科学的试验程序,为风险评估积累足够多的数据。

(4)转基因植物释放前,应该对其生存环境进行全面的科学调查,包括原有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以及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为评估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提供本地资料。

(5)对商业化大面积释放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进行长期而又全面的监测研究,并注重田间试验,从而建立对转基因植物的科学信任机制。

对现有的转基因技术应采取不断完善的态度,即使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也应加强深入探究,最大限度减少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的科学未知性。对已有转基因技术及产品应大力实行专利保护措施,绝不允许因技术外流、被不法人员滥用造成的不必要的危害。

政府应加大对转基因产品的审查力度,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转基因食品、药品以及工业制品等各个方面,对转基因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查,在其各方面的性质不能全部明确,即不能完全了解其是否会对环境、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时,禁止其上市,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而放弃对转基因产品长远危害的防范意识。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应采取“预防原则”,明确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局限性,在虽然未知其危害的情况下,仍把生态平衡、人民健康放在首位。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并不断根据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加强技术体系建设,组织开展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性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支撑能力。科学规范开展安全评价,这些安全评价应一步步实现透明化,由大众监督,同时强化行政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转基因产品的管理,如凡是在配料或原料中使用了转基因产品或技术的产品都应进行明确明显的标示。工业及医疗行业需采用转基因技术时应进行严格审批,同时审批通过后,在运营过程中应长时间持续地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在合理安全的范围内使用转基因技术。

同时在民众中应加大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全方位宣传科普,而不是一味地宣传转基因产品的有利面,让民众在对转基因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下,根据自身的需求考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选购转基因产品,而不是在接受了转基因产品进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后,还不知道转基因产品对自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要想最终受益于转基因技术,就必须对转基因产品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研究。对于转基因产品,我们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合理控制,有效利用。我们应当从战略高度重视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不断开发环境友好的转基因技术,积极推进其产业化。同时,通过多渠道、多层次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让转基因技术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跟上转基因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步伐,让更多的民众了解转基因技术的相关知识,对转基因产品及其安全性问题有更客观公正的评价,为转基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 结 语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帮助人们解决许多人类面临的难题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生物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人类应正确面对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既不能忽视它给人类造成的威胁,也不能因噎废食。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同时做到最大努力避免一切不良后果,避免其被怀有特殊目的的人用于不道德的领域。

虽然有众多争议,基因工程的发展仍然日新月异,在有些国家,基因工程农产品已经上市。应该说,只要完善基因工程操作和适当的法律法规,就能把基因工程的危险降至最小,使它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 杨文友.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与评价[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1,24(1):49-53.

[2] 史红梅,李爱军,张海燕.对转基因作物应用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1(6):498-501.

[3] 秦伟闻,邢莲莲.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51-54.

[4] 马小平.转基因食品传播推广中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5] 王平安,吴刘记,杜孟芳,等.35S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6):679-682,689.

[6] 张頔,周峰,张边江.转基因水稻研究进展及其安全性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11(2):193-196.

[7] 阎小艳,晋小婷,王青,等. 转基因玉米的生物安全性问题[J].山西农业科学,2010(12):12-13,16.

[8] 马立晖,胡秀臣.转基因技术在大豆抗病虫害育种上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1):82-83.

[9] 刘秀华.转基因生物出入境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10] 王霞,马燕斌,吴霞,等. 国内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及相关抗性基因研究概述[J].山西农业科学,2012(7):797-799.

[11] 石雪梅.生物技术发展与森林法修改之因应[C]//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重庆: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4:229-235.

[12] 李晋涛.人源轮状病毒的转基因马铃薯口服疫苗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3.

[13] 王伟伟.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生态平衡的影响[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4):65-69.

猜你喜欢
生物技术安全性人类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浅析林业育种和生物技术的应用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