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一身泥土味
——记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乡远教专干陶彦沛

2014-03-15 07:44王衢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平凉市村支书管理员

□本刊记者//王衢

难忘,那一身泥土味
——记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乡远教专干陶彦沛

□本刊记者//王衢

陶彦沛(右)经常到棚室里了解村民的生产情况

如果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独特的气味印记,那么陶彦沛身上的这个印记就是泥土味。这些年的基层工作中,他几乎每天与农民打交道,还要常常在地垄沟里摸爬滚打,使骨子里朴实的一面得到了无限放大。这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乡的基层远教干部,穿戴打扮与普通农民无异,没有半分干部样子,言谈举止更不会装腔作势,真的就像泥土一样朴实。

不怕被叫“泥腿子”

朴实的陶彦沛其实是一个地道的80后,来到乡里工作后,先后走过计划生育、党政办两个岗位,每个岗位的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评价都少不了两个字:老成。不过,他这种老成却不同于熟谙人情世故的练达和处事八面玲珑的圆滑,而是一种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实诚。

他事事以群众为先,把服务基层真正落实到行动中。陶彦沛刚接手远教工作时正赶上全乡村级站点全面改造升级。为了尽快胜任岗位,他白天进村安装调试设备,晚上就在办公室自学远教知识,连着一个多月没回家。一个周末,他前往大山里的麻黄村升级站点,坐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又顶着火辣的太阳走了几里山路才来到村里。由于没有提前打招呼,村支书还挺意外:“今天不是周末吗,你不休息啊?”陶彦沛捧了把井水抹了抹脸,答道:“下周一有个全区直播的农业专家讲座,我想趁周末给你村里把卫星调试好,免得耽误了收看。”村支书一听乐了:“是听说有这么个讲座,我琢磨这回赶不上看了呢。来,我给你打下手。”从调试卫星信号到培训站点管理员,陶彦沛片刻不停地忙活着,等他饥肠辘辘地搭上返程的公交车已经是晚上七点多钟了。像这样忙碌而又疲惫的周末,对于陶彦沛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但他从不叫苦,因为想到农民群众能早一天通过远程教育学到需要的知识,他就觉得很充实。

经常与农民打交道,陶彦沛如今说得一口流利的当地土话,基层的风吹日晒也让他的肤色愈发黝黑。曾经的同学好友都说他越来越土了,但陶彦沛却不以为意,只要能获得群众认可,土点又何妨?

他处处以工作为重,把群众满意当作自己的责任。有一次,陶彦沛的大学同学张罗聚会。聚会当天早上,陶彦沛的爱人给他找出一套西装,说让他这回穿得讲究点,省得老被说土。到了单位后,陶彦沛接到了两个村打来的故障报修电话,便下去帮助排查解决,还顺道去了村里的远教示范基地查看生产情况。一天奔波下来,本来熨得笔挺的一身西装变得褶褶巴巴的,最惨的是脚上的皮鞋,早被镀上了一层“金边”,被黄泥糊得严严实实。从村里出来,陶彦沛一看表,来不及回家换衣服了,直接去了聚会现场。进屋后,同学们看他灰头土脸的样子,开玩笑说:“你老哥这干部当的,怎么搞得跟‘泥腿子’似的,也太落伍了。”不过,玩笑归玩笑,席间当同学们听了陶彦沛讲述的乡镇工作经历后,都不由得发自内心地佩服起这个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泥腿子”。

脚踩泥土耕耘忙

平时与农民打成一片,让陶彦沛悟出了农村工作的要义——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拿出真心相待,必然换来支持。

也曾飘在空中,如今站在地上,陶彦沛全身心地融入到农村工作中,前进的脚步更加踏实。过去他走在雨后的农田里要踮着脚,坐在农民家的土炕上要先划拉划拉灰。这些举动使他与农民天然地拉开了距离,自然也无法听到他们真实的想法。眼见工作局面打不开,陶彦沛决定改掉身上的那些小习惯。一天中午,他接到赵堡村的报修电话,说机器打开后没有画面,他立即赶往村里查看。前前后后一检查,发现是网线的水晶头松了。他拿出自带的电工钳子,紧了紧连接部位,很快电脑上就能播放节目了。忙活完后,村支书问他吃了没。他说来得急,没吃。于是,村支书就把他让到家里,说简单吃点。那顿饭确实很简单,挂面配咸菜。吃饭时,陶彦沛不小心将一块咸菜掉在了桌子上,他捡起来放在嘴里又继续吃。村支书注意到这个细节,感慨道:“陶干事,你现在可越来越像俺们农村人了,没那么多讲究了。”

少了所谓的“讲究”,添了更多的乡土气,陶彦沛对工作的想法也越来越成熟:在基层干远教不能总把身子拴在办公室,要多到农村去、多到生产一线去,得让自己的一双脚踩着泥土地,否则又何谈了解农民的需求,何谈为他们服务呢?

镇里的王坪村过去一直是远教工作落后村,村站点管理员张维丽不熟悉操作设备,台账记得也不规范。陶彦沛多次到村里进行辅导,总算帮助张维丽在业务方面达了标,可是村里的播放活动还是组织不起来。对此,张维丽也很无奈:“村民对远教不买账,我也没辙。”这可咋办?陶彦沛只好挨家挨户去做工作。起初,村民待他不冷不热的,觉得他一个乡里坐办公室的干部,哪了解咱农村的情况。可陶彦沛在村里走访了一圈后,村民们对他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大家伙纷纷议论,这陶干事说的还真在点儿上。在陶彦沛的指导下,王坪村村民通过远程教育掌握了养牛新技术,发展养殖户40户、百头黄牛育肥场4个,年存(出)栏1000余头,实现收入近80万元。发了“远教财”的养牛户们齐夸:“陶干事绝对是个干事儿的人!”

愿作春泥护花红

采访陶彦沛时,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平凉市远程办推荐采访对象时只说崆峒区有一个乡镇远教干部,工作干得不错,但没有说是谁。记者当天到区里采访时,先跟随区委组织部的同志跑了几个示范站点,还采访了一个村的站点管理员。由于沟通上的马虎,记者误以为这个管理员就是市里推荐的典型,等准备结束采访时,随行的同志才指出了当天的“主角”陶彦沛。记者当时有些意外,因为完全没有想到这个穿着粗布鞋、刚刚还在苹果园里给我们介绍剪枝技术的人就是乡里的远教专干。如果不是最后有人说明,陶彦沛怎么看起来都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果农。

一个小小的插曲让陶彦沛的朴实牢牢地印在了记者的脑海里。几年来,柳湖乡的远程教育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而他从来不因此沾沾自喜。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没有基层站点管理员的配合以及农村党员群众的支持,自己负责的远教工作将一事无成。

埋头于事业,不计较得失,是陶彦沛最真实的写照。进村走访时,他都会随身携带着两个包,一个是工具包,一个是相机包;工具用来给站点排查解决故障,相机则随时记录村里发生的新鲜事。这些年来,陶彦沛经常给乡里和上级的信息简报以及各类媒体投稿,对外宣传柳湖乡远程教育和组织工作的好经验、好典型。他笔下写的都是别人的事迹,镜头里记录的都是工作的亮点。一次,区里在柳湖乡召开现场会,表彰了一批“五星级”站点管理员。陶彦沛虽然是受表彰人员,但他的奖状却是别人上台代为领取的,当时他正在台下端着相机给获奖的管理员们拍照呢。有人说他傻,挺好的露脸机会就这么错过了。陶彦沛对此却看得很淡:“平时干活最多的就是这些管理员,有机会是应该让他们多露露脸。”

有一类典型,他们的身上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他们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付出着努力,但就是这份对平凡的坚守却更凸显了人性中弥足珍贵的朴实。记者眼中的陶彦沛,就是这样一位可学可亲的典型。他甘做基石,为托起远程教育的宏伟大厦,无悔扎根在泥土里。

陶彦沛(中)指导基层站点点播学习课件

猜你喜欢
平凉市村支书管理员
我是小小午餐管理员
村支书朋友圈里“带货” 村里“大久保”鲜桃售完
村支书
我是图书管理员
我是图书管理员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可疑的管理员
平凉市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四位村支书:“我们的‘两山’实践”
平凉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