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2014-03-16 13:00夏天静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历史

夏天静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江苏常州 213022)

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夏天静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江苏常州 213022)

高校思政课的课内实践是建立在广义实践观基础上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具有课程性、主导性、主体性等特点和成本低、时效高、易持续等优势。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分别阐述历史考察、历史研究和历史调查等三类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组织实施,客观分析思政课课内实践的教学成效,全面思考思政课课内实践的教学困境和对策,力图能持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而目前,合班授课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常规授课规模,百余人的课堂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成为学界的研究难点。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2]而目前,需要高校统筹人财物组织的参观、考察和调研等社会实践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实践形式,需要组织全体大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如何持续有效的开展也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

为了实现提高课堂实效和实践长效双重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学界已经以广义实践观为基础,探索在课堂上开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3]的教学活动,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展开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尤其是“课内实践”),以实践促进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切实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实效,保证实践教学的长效。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的内涵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的开展,基于学界对“实践”概念的广义理解。一直以来,学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狭义实践观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仅仅局限于社会实践。[4]广义实践观则认为课内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堂内的实践(即课内实践)和课堂外的实践(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种形式)均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范畴。[5]

(一)课内实践的内涵定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指在课程教学的课堂内,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依托,开展实践主题的体验探究和实践成果的分享交流,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同,并提升其思考、分析、践行能力的实践教学方式。可见,课内实践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配合展开的,与相关理论知识点密切联系,包括课前的准备和课内的交流,有教师的过程指导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二)课内实践的作用地位。课内实践与同属于课堂教学范畴的理论教学不同,课内实践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之上的应用,两者共同服务于实现课程理论知识内化的目标。课内实践在学生了解课程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之上,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的实践体验和探究,要求其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摆脱了纯理论说教的枯燥乏味,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认同知识点,实现理论的内化。

课内实践也与同属于实践范畴的课外实践不同,课内实践是有效开展课外实践的坚实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形式或渠道,而是多方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复合体系。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次:课内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指在校外开展的)。其中课内实践着重情感认同,校园实践强调现实体验,而社会实践则实现外化践行。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方式各有侧重又互补促进,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的外化。[6]

(三)课内实践的特点优势。作为在课堂上开展的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是在理论教学之后、课外实践教学之前进行的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同时又与课外实践相辅相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课程性。课内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它以相应的课程知识为基础和指导,教学针对性极强,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相联系。这使得课内实践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优于社会实践。第二,主导性。课内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突现,教师的直接组织和全程指导保证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这使得课内实践在教学过程的控制上优于社会实践。第三,主体性。课内实践教学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以实践小组的形式全体参与,生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师生之间的指导交流促进了“学”的主动性。这也使课内实践在课程教学的效果上优于理论讲授。

由此可见,与课外实践教学相比,课内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学生学习要求较高,除此之外,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要求并不高,高校现有的硬件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课内实践教学的要求;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是与理论教学配合开展的,学生理论学习和践行操作并行,直接体现教学效果;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进行,组织起来也相对容易,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课内实践因此具有了成本低、时效高、易持续等优势。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的组织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时间的成果展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既包括课上展示阶段也包括课前准备阶段,既包括全班内的分享交流环节,也包括实践小组内的互动合作、师生之间的指导交流。只有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实效。

(一)课内实践的目标形式。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课内实践的教学目标,进而决定了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采取不同形式的课内实践教学,学界对此广泛探讨,探索总结出丰富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如课堂讨论、课堂演讲、知识竞赛、专题报告、案例分析、学生课堂讲课、播放视频等等。[7]综合以上的教学形式,可以将目前开展的课内实践分为三种模式:考察类、研究类和调查类。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把握“一个主题”,做到“两个了解”,坚持“四个选择”。“纲要”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索,选择实践性主题去“主动”了解历史、思考历史,并在课堂上分享和交流实践成果,从而真正信仰并坚持“四个选择”。

图1:“纲要”课内实践的开展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纲要”课程的课内实践主要包括历史考察、历史研究和历史调查三种教学模式(详见上图1)。所谓历史考察,就是针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在课堂上观看视频——历史纪录片、影视作品的片段,听取讲座——专家面对面的讲述,将教师讲授的历史具体化、形象化。所谓历史研究,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索选择研究主题——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一历史事件,分工合作、搜选文献资料,制作PPT或排演历史话剧。所谓历史调查,就是学生通过采访家族长辈,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从中选取能展现中国近现代历史风貌和家族繁衍发展的历史故事。

(二)课内实践的组织指导。课内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自始至终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以“纲要”课程为例,在课内实践教学开展前,教师要根据“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和理论教学进度拟定好课内实践教学计划,确定课内实践的进度安排、具体形式和相应要求。

在开展历史考察类的课内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课中组织两个阶段。例如,观看视频要求教师在课前剪辑好相关视频片段(以不超过45分钟为宜),听取讲座则要求教师提前邀请好专家。在开展历史研究类的课内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主题选择和研究过程两个阶段。在主题选择阶段,教师直接提供参考实践主题,或者引导帮助学生选择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并有能力完成的实践主题。在研究阶段,教师要定期与学生交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其搜选资料、制作PPT或排演历史话剧。在开展历史调查类的课内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访谈准备和故事整选两个阶段。在访谈准备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基本了解家族历史的基础上选择好访谈人物,掌握访谈技巧;在故事整选阶段,帮助其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家族故事。

(三)课内实践的分工合作。课内实践教学过程中,有了好的“导演”——教师,更需要好的“主演”——学生。

以“纲要”课程为例,历史考察类的课内实践,学生相对轻松,主要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认真看、认真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心得体会。而历史研究和历史调查类的课内实践,学生则需要从始至终的参与——从小组的组建、主题的选择、步骤的计划、资料的搜选,到实践成果的展示都需要学生在讨论分工基础之上的通力合作。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其合作能力的提升。

(四)课内实践的成果展示。课内实践教学过程的高潮和结束是成果的分享和交流。因为选择不同的实践主题、分属不同实践小组,缺乏全班的交流和学习,因此课内实践形成的成果必须要进行课堂的展示,才能充分发挥课内实践的教学实效。

以“纲要”课程为例,在历史考察类的课内实践教学中,观看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视频展开课堂讨论,将视频展示的内容与课程理论内容充分融合;听取讲座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提问的方式与专家交流互动,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历史研究和历史调查类的课内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实践成果的阶段性展示,也可以在课程结束前安排集中展示。PPT讲述的展示形式适用于历史人物研究、历史事件研究等成果的展示,学生代表利用PPT的图、文、视频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和心得,并由相关问题来组织全班的探讨;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历史话剧的形式展示,通过角色扮演来浓缩重现历史、体验历史;口述历史的展示形式适用于家族历史调查成果的展示,学生可以结合老照片、老器物讲述一段家人的故事,零距离感受一段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真实历史。

综上所述,在课程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内实践,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形式,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的分工合作、课堂的展示交流,最终就能实现其教学实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的成效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内实践有什么样的教学成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的授课体会和学生的教学评价。

(一)课内实践的教学实效。课内实践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教师体会到组织课内实践教学的备课量比传统教学多出一至两倍,主要增加的工作量体现在:理论内容的浓缩精简和学生实践的过程指导。前者是为了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挤出时间开展课内实践环节;后者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帮助每一个学生团队,确保教学实践的方向和质量。对学生而言,透过其教学评价,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学习压力要比传统学习要多出许多,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二是学习的更高要求。前者要求学生学会团队内的分工合作,后者要求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

但是压力也带来了动力,付出也得到了回报。教师的授课能明显体会到学生学习的主动、课堂气氛的活跃和良性互动的竞争;学生的教学评价也提到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研究调查,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内化。通过教师辛苦但又具体而针对的指导,学生合作完成实践主题,学生“被”主动认真听课,学生被调动起了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出了的学习兴趣。实践内容又是与理论内容紧密结合的,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实效。可见,虽然师生双方都感受到了更大的教与学的压力,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受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内实践的教学思考。教师和学生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中也碰到了一些困惑,要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坚持全面、深入、长效的课内实践,依然有不少的难题需要去解决: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通常以大班规模授课,面对的学生人数众多。一个课堂上一百多名学生的课内实践,在实际操作中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人数多了,必有“滥竽充数”的;小组人数少了,就会增加小组的数量,一位任课教师进行指导,时间精力的投入超量,亟需增加课内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计算。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通常一周上一次课,与课堂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课内实践,在课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定期的交流和指导,单班的QQ群等交流平台无法满足三四个单班合班内的沟通要求,亟需建立大班规模的网络交流平台。

最后,课内实践教学确实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教学实效,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有配套的课内实践教学计划进度,要求任课教师投入更多的指导,要求学生付出更多的学习实践时间等,要长期坚持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亟需对课内实践的教学双方配套长效鼓励机制。

综上所述,要在一个大课堂进行全面的课内实践教学,要形成大合班内课外无障碍的交流指导,要激发师生开展和参与课内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需要高校、教师、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高认识、提供保障、发挥积极性,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

[3]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思想理论教育,2007(03).

[4]张森年.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5]张国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涵义和基本方式.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6).

[6]林清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的合理性探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7]吕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06).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 curricular practice——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class, for example

Xia Tian-j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Department,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urricular practice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generalized view of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fully embody the "teacher-led,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philosophy, with courses resistance, dominant, subjectivity, etc. and low cost, timeliness, easy sustained other advantages.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course, for example, were elaborated historical research,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surveys and other categories of curricular and teaching practice specific forms and organ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teaching, comprehensive thinking their teaching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trying to be able to continue to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curricular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utline

G642

A

1000-9795(2014)03-0047-03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1-20

夏天静(1978-),女,江苏常州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文系常州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12033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历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