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搭建三网融合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014-03-17 00:49李爽黄宁玉李联萍宋式斌张翎
中国教育网络 2014年9期
关键词:综合信息门户项目组

文/李爽 黄宁玉 李联萍 宋式斌 张翎

北京大学:搭建三网融合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文/李爽 黄宁玉 李联萍 宋式斌 张翎

北京大学医学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集校园网、电话网和电视网信息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统一数据中心和信息门户展示,整合来自财务、科研、人事、后勤、教务、研究生、设备、信息中心等各部门的孤岛型应用数据,为师生提供集公共信息展示、公共应用服务、个人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

建设目标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为所有在籍在册师生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系统。依托校园网、电话网和电视网,整合来自教育处、研究生院、人事处、计财处、科研处、信息通讯中心、后勤等相关部门的系统数据,提供网络数据服务、电话数据服务、电视数据服务,实现三网合一的统一服务理念。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围绕教职员工和学生为服务对象,提升业务数据的整合能力;依托校园统一身份认证,集中提供各类资源的服务;逐步建立一套基于个人的数据采集平台,为将来的数据服务和业务数据交互建立技术和管理基础。

系统建设目标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安全易用的基础支撑平台,包括一个统一身份认证中心、一个数据中心、一套门户服务系统、一个学校信息编码标准。

统一身份认证中心提供校级的身份认证,包含有用户创建、口令管理、登录认证、安全日志查询等功能模块,采用通用CAS协议和主流加密算法,以保证系统数据的传输安全和存储安全,降低系统安全风险,增强系统的抗攻击能力。

数据中心是整个平台的数据核心,并提供数据的交互和采集工作。由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当前的业务特征,本期建设中数据交互的能力不强,侧重于数据采集和整理。依据编制的信息编码规则,数据中心将采集来自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并通过门户系统为个人提供基础数据采集服务。

门户服务系统是整个平台集中的服务展示窗口,页面风格上顾及医学部百年庆典,采用具有喜庆感的配色。系统具有典型的门户特性,能依据登录用户身份呈现不同的界面:教职工与学生具有各自的登录页面,教职工侧重日程和财务,学生侧重课程和学习等内容。

项目组还依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系列行标《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结合北京大学2008版人员编码和单位编码,对北京大学医学部现有人员编码和单位编码进行翻译解释,并以兼容目前各业务系统现有编码的原则,编制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信息门户的信息编码标准集。

图1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结构

建设思路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项目建设遵循“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原则;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要求精益求精。

统一身份认证中心提供系统的认证服务,注重系统的安全,强化用户口令的安全性。采用SHA-1算法将用户的密码进行加密保存。为了防止字典攻击,还采取加salt的处理策略。同时,考虑到对今后业务系统的对接要求,提供了单点认证登录的接口。

数据中心的建设以收集数据为核心,针对不同的数据系统、环境,采用不同的数据收集策略。对数量小且产生时间不规律的非结构化数据,如人员照片等,数据中心提供文件导入。对结构化的数据,包括Sqlserver、Oracle、Sybase、Mysql等数据库,异构数据库之间的同步采用ETL工具,定时同步数据。在管理界面上可监控数据同步状态,在数据同步过程中,通过制定的策略进行数据整理工作。财务数据比较特殊,安全性要求高,其管理的科研经费数据、工资数据和学生奖贷数据采用PB管道单向推送技术,由业务系统管理员根据实际需求主动推送数据。对具有WebService接口的业务系统,如内容管理系统,采用接口方式同步数据。对部分私网运行的业务,如电话系统,则部署了一台双网卡服务器,在该服务器上部署信息抓取和推送服务,定期将电话数据传送至数据中心。

考虑到北京大学医学部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的现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业务系统保持松耦合关系。门户系统不介入业务过程和业务流程,通过数据中心的数据收集及数据中心支持,实现基于个人的数据服务。本期建设以打造基础平台为根本,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服务整合。计划下一阶段在其基础上不断完善,进一步实现对资源、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整合。在整合各业务系统服务的基础上,门户系统还提供包括电话计费和缴费记录查询的电话业务服务,今后还将实现电话费缴费业务服务。视频服务则以视频服务平台内嵌的形式整合进门户系统,服务提供30余套数字标清电视服务,并整合原有校内视频新闻点播、视频直播等独立服务,给用户提供完整、统一的视频信息服务。

综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充分发挥信息通讯中心对校园网、电话网和电视网三网管理的优势,秉承分步骤实施原则,以三网合一、统一信息服务作为起点,打破传统数字校园在传统网络环境下的局限,扩展数字校园服务的空间,更方便、更完整、更个性化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图2 日历页面效果

建设过程

前期建设(2012年6月)

项目前期的工作主要围绕需求调研及文档工作展开。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前期工作是关键,需求分析做好,编码工作才能快速而有序地进行,项目进度和效果才能有保障。

需求调研从信息通讯中心各相关科室的应用系统开始,包括网费系统、电话系统、校园卡系统、内容管理系统,随后逐步扩大到其他管理部门的业务系统,包括教育处的学籍管理系统、资助系统、课程中心服务平台,研究生院的学生管理系统,人事处的人事管理系统,后勤的教室管理系统、餐饮报价系统、报修服务系统,计财处的工资管理系统、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学生奖贷发放系统、学费收费系统,图书馆的借阅系统,科研处的科研管理系统,设备处的在线询购系统等。调研内容包括业务系统运行情况、系统集成方式、数据项、展现形式等,整理完成有《调研部门列表及联系人》、《业务系统数据表清单》、《数据中心清单》、《数据同步方案》、《系统集成方案》、《需求分析书》、《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项目部署文档》等系列文档资料,严格按照软件开发CMM的标准执行。

项目组经过对业务系统分析,对不同的系统数据按照其规范度、完整度、可服务度进行梳理,对当前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不适合的,暂不提供相应服务,保证门户系统上线所提供信息准确、更新及时、服务适用。

中期建设(2012年7~9月)

项目中期建设主体是代码开发和配置集成工作,包括系统集成、数据整理和入库、数据查询与报表的制作、代码开发工作等。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以周为单位的工作计划,责任到人。项目实施和代码开发工作基本保障有序进行,根据工作计划制定项目开发阶段目标,及时整理和汇报遇到的困难,适时协调处理,积极解决问题。

以人性化需求为主线,关注用户体验。门户系统服务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日历系统为例,日历服务是门户系统的亮点功能,页面效果如图2所示,它占据登录后首页的最显著位置,是门户系统给用户的第一印象,界面友好和服务人性化至关重要。日历服务基于开源软件,开发时需进行大量的本地化工作。项目组起初未注重用户体验,导致日历系统与门户系统的总体风格不统一,操作界面不够友好。在周例会讨论中,该问题被暴露,日历服务页面布局被重新设计,参考了主流的日历系统的布局(Google日历、OutLook日历、Apple日历等),同时关注用户使用习惯,如日历显示时间默认是自8点工作时间开始,而非系统默认的0点等。日历系统还集成了学校校历、百年庆典日程、学术讲座安排等具体内容,用户也可自行添加个人日程。今后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如支持与主流日历系统的同步、手机同步提醒等功能。

以数据整理为根本,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管理部门多,缺乏有效的统一规范,这给项目功能中一些模块开发设计带来很大的难度。以学生个人课表为例,课表涉及的部门包括负责学生管理的教育处、研究生院,负责排课的后勤教室管理科,以及各个学院的教办。不同的课程资源分配,掌握在不同的人员手中,分散而无序。研究生的课程管理相对简单,研究生管理系统有相关的排课数据,稍加处理便可方便地实现个人课表。本科生课程则较为复杂,学校教育处只负责下达教学任务,管理行政班学生名册,但学生上课却按照教学班进行,一个行政班可能拆分成多个教学班,此项工作由各院系教办手工完成,没有完整的系统数据;后勤的教室管理系统却只掌握教室和教学班的对应关系,无法了解教学班和行政班的对应关系,教室管理系统建设时间较早,其系统无人完整维护,项目组通过尝试数据比对和猜测验证,利用管理手段收集院系教办的行政班与教学班信息,结合教室管理系统,生成较为完整的学生课表;同时经过与学生的沟通和需求了解,同步实现了班级课表,学生可以查询到其他班级的课程信息,有选择地旁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可查询到往届学生的课程信息,以便提早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

区分对待,服务分类。信息门户是信息服务的集中载体,不同用户对数据的服务需求有着显著的不同。为更好地提供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中,本着区分角色,分类服务的原则,就不同业务采用了不同的实现方式。在该系统数据对接过程中,大部分业务系统由于运行在校园网的大环境下,可以方便地与数据中心实现对接,利用ETL等工具可以统一管理维护。但电话业务运行在物理私网,具有主备两套数据库。主数据库提供计费相关业务,每半天复制一次相关数据到备库;备库提供密码管理的服务,利用事务方式回传数据到主库。经过分析讨论,最终通过一台双网卡服务器上部署相应工具,按规则定时获取备库中计费数据。同时,考虑到电话业务的安全,在内外网中间还架设了安全设备,保证数据单向流转。在项目需求分析设计中,项目组还发现电话计费系统因只注重分机号码或合同号与费用发生的关系,忽视分机号码与人的关系,由此无法针对个人提供更完善的电话业务服务,项目组根据已获取的人事数据进行关系梳理,建立人与电话的对照关系;对合同用户,则依据组织结构关系,赋予办公室角色,方便查看本单位下属电话的相关信息,以实现服务分类的具体需要。

后期建设(2012年10月)

后期建设的主要工作是系统测试完善。针对测试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对系统进行修正,保障系统的上线。经过多次迭代式的开发过程,项目组于2012年9月15日结束开发周期,进入测试调整周期。在测试环境中,部署了与真实运行一致的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方便代码调试,系统扩展,错误修复。

层层测试、修正问题。一个系统的成功与否,到测试阶段才刚刚开始,项目组通过功能测试、黑白盒测试、压力测试,发现了各类问题,部分是代码问题,一些是优化问题,还有很多为人性化完善问题。比如在教学信息页点击某门课程,进入该门课的学生名单页面后,如果点击浏览器的回退按钮,会出现错误页,经过查找发现是写代码时考虑不周全,出现传递参数失败。通过压力测试,项目组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日历页面的流量过大,促使项目组深入优化日历系统的实现,删除不必要的代码资源,以节省流量,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信息来源清晰,责任分明。以往信息部门开发系统,通常只关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往往忽视了信息数据的权限。本次平台的展现设计中,每个页面服务都由清晰的数据来源地标识,既告知用户信息的来源地,也突出体现业务部门人员的辛勤劳动成果,同时也起到督促业务部门更新数据的作用,做到门户平台的服务一荣俱荣,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促进,共同服务、共同提高。

应用效果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于2012年10月10日正式上线,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首日访问量即超过2000人次。依照受关注排序,依次为财务信息(工资和科研经费)、公共服务、学业信息等。此外,平台为医学部百年庆典提供直播和宣传服务,促进学校无纸化业务的推进。

新闻和视频联手,服务百年庆典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线正值北京大学医学部百年庆典,其设计配色红黄两色为主,风格给人以浓烈的喜庆感,内容上融合了新闻和视频资源。庆典当天通过平台服务观看视频直播的人数超千人。平台中部署了百度地图信息,标识了医学部重点楼宇和单位的所在位置,利于师生了解学校布局。个人日历中可查看庆典的各项日程、报告的安排,方便师生选择参与。

三网融合,统一服务

北京大学医学部师生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次登录,便可获取电话费账单、网络费账单、校园卡明细、观看电视频道、观看视频直播等。整合的歌华数字电视频道资源,在方便师生利用校园网观看电视的同时,也利于学校安全维稳工作的开展。

信息服务推进无纸化办公

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北京大学医学部所有教职员工都可从系统中查询到每月的工资收入及扣款情况,方便统计自己当年的总体收入情况,财务部门无需打印和寄送工资单。以往这些都要通过纸介质的服务,现在只需登录平台,一切服务仅需轻点鼠标来获取。

以人为本,修正设计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设计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在系统上线的一段时期内,项目组积极采集各类用户反馈信息。用户通过邮件、电话等各种形式将建议和问题反馈至项目组,由项目组进行详细分析设计,对原设计中不合理、不方便的地方进行修正。

分析日志,掌握用户需求

项目组在系统上线后部署日志分析工具。通过多样化的分析手段,可以分析出用户访问量、来源地、用户行为、访问热点等,通过深入加工用户关注页面,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

(作者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信息通讯中心)

猜你喜欢
综合信息门户项目组
关隘:要道门户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经济动态与企业综合信息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基于内外网门户系统的研究
经济动态与企业综合信息
经济动态与企业综合信息
经济动态与企业综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