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也可胜“春朝”——谈高三试卷讲评课的意趣特质发

2014-03-17 12:47杨慧华
中学语文 2014年12期
关键词:意趣习题试卷

杨慧华

意趣是指在艺术作品中作者借助艺术形象和意境中的思想内容所创造的一种意旨和趣味融和的审美趣味。它是思想和艺术的统一,又称“理趣”、“旨趣”。引用这一解说,我们的习题讲评课是否既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又能得到这种审美愉悦呢?

高三阶段,考试作为一种常态的检测手段总是让人疲惫,无论是总结性评价测试、形成性评价测试还是诊断性评价测试,不但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也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上好讲评课,是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向、确立教学重点的保证。同时试卷讲评也有助于学生纠正错误、开阔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但是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因为讲评课程序多,工作量大,无意间忽视了试卷讲评,使其成为我们教学中的“软肋”。如果还原试卷讲评课,也会发现我们在讲评课中采取的方法就是逐题讲解,就题论题,唱“独角戏”。老师累,学生更是意兴阑珊。

朱熹《小学·嘉言》:“程伊川曰:‘教人未意趣,必不乐学。’”我们如果能发掘出试卷讲评课的意趣特质,激起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品味语言的魅力,走进含蓄、凝练、朦胧的诗意世界,或者能够透过文字,看到世事人情,那么这样的复习课必然能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且具有如此多元形态的复习课在意趣上必不会逊色于高一、高二的文本阅读课。

意趣讲求真、新、妙。试卷讲评时我们真实地反映教学检测的结果,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通过诱导,形象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引向预定的思路,收到巧妙的教学效果。以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造成独特的心理感受,激发学习兴趣。具体操作时,严防进入以下误区:走马观花,不深究原因;逐题讲解,眉毛胡子一把抓;气势汹汹,只为“秋后算账”,打击学生自信。

如何发掘试卷讲评的意趣特质,重拾起语文课堂的艺术渐染功能,提升在试卷的重压下日益疲惫的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本文试从学情出发,针对课堂结构,提出以下建议。

一、再现测试真相

考试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在讲评之前,教师必须真实把握试卷的基本情况、难易程度。这里的“真实”是指老师要掌握试卷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学生的失分情况作出统计,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在讲评时,让学生了解真实情况。比如选择题部分,我们可以采用图表的形式再现。

?

?

我们分析试卷得分情况和失分原因,制定讲评课的教学重点。并且我们可以把选择题的得分情况全部用PPT等形式在全班公布,既保护了学生隐私,又让学生发现自己在班级中所处的水平。

如下图,1-4题语言基础部分学生普遍掌握良好,如果这部分学生个人还未掌握,那么下阶段就要侧重联系这一部分。而7、8题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全班都不是很理想,学生可以酌情安排自己的学习。学生不再是“聋子”和“瞎子”,他们能看到自己的真实水平,发现了学习的真正问题,学习虽苦但也有乐。

二、新妙课堂,趣味无穷

意趣之意包括主体的情兴与客体的生意两方面,讲评课,我们将重点放在课堂内部,对试卷结构的重新组合,使试卷这个客体能产生新意,并且引入多重趣味元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体的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1.新组结构,“删 讲 拓”

对于考试成绩提高的热切期望和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的尴尬现实中,令高三语文教学步履维艰。很多学生出于现实的考虑,将大量时间花在了其它科上。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成绩的提高的渐进性,一朝一夕的努力无法马上见成效,努力没有结果,于是就自暴自弃。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我们如果还是认为高三的课堂应该以教师为主体,依据参考答案串讲习题,所有的课堂内容围绕老师转,那么,无疑就压制了学生那点仅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拖沓冗长,面面俱到的讲评并不一定能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全面夯实和巩固,反而使课堂沉入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中,枯燥沉闷。

鉴于高三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的复杂性,我们为何不尝试改变习题讲评结构,对试卷进行匠心独运的重组呢?以试卷讲评课为例,我们不必依循试卷结构,可以对试卷进行适当剪辑,对题目进行归类。根据学生答题情况,依据教学需要,采用“删、讲、拓”的方法重组试卷。删除陈腐的内容和一看即懂的浅易知识,精讲试卷中的重点、难点,并适当延伸拓展,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依据考试大纲,且彰显学生的丰富个性,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比如“浙江省高考名校交流模拟卷”系列中的《诸暨中学卷》和《学军中学卷》试卷难易程度完全不同,《学军中学卷》题型老套,试卷难度低,可以以学生自测自评的形式进行,课堂不干预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果我们采取一讲到底的模式,那么课堂乏味不说,学生更无法辨别自己的个性需求。至于《诸暨中学卷》,笔者选择了语言应用题第五题猜灯谜进行拓展。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题型新颖。猜灯谜可以使用拆字法,笔者结合2010年浙江卷的仿写题,对于汉字的结构和内涵进行讲评。这道题引起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同时课堂可以结合必修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激发他们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笔者还适时告诉学生历年高考试卷的语言表达应用题是高考改革的试验田。无论形式如何改变,但是命题者关注生活的态度不会改变,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高考考题。

有区分的试卷讲评,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课堂才能不断激起学生探求世界奥秘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而且,这样多角度的课堂是文本阅读课无法涉及的。因为文本阅读课,限定了文本,也就限定了思维内容,我们不能大跨度地跳跃文本,但是习题讲评课却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任意取舍,横向或者纵向地多方位展现文化的多元形态。

2.妙趣激发,幽默点染

诗意导入,增加趣味。“诗意语文很有可能为学生的精神生命打下温暖的底子”。高三课堂主要以综合练习讲评课和专项训练课为主,我们的习题讲评并非一定得以“今天我们校对XX题”开端。其实无论是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字音、字形题、还是理解赏析题,我们都可以有诗意的导入,语文味浓厚的课堂让高三的学生呼吸一些不一样的空气。课堂伊始,以各种形式营造氛围,激发情趣,趣味小故事、优美的散文选段、绕口令等等,先声夺人,别出心裁的开场,就像一幕戏剧的序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求知欲,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贴近生活,幽默课堂。我们的习题中蕴含着很多的趣味元素,语文课的教学幽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增强记忆力;舒缓紧张心绪,减轻神经压力;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感情。它还有助于实现语文学习审美化,能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在上课之时,如能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幽默诙谐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能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定型枯燥心理,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如果我们能精准地把握住这些生活的、艺术的元素,那么我们的课堂就能变成有生命的课堂。

导入情境,知识渗透。再如成语题解析,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部分,但是也是学生最容易丢分的地方。我们可以变呆板的词语释义为生动地演绎成语故事,每个成语都有它的出处,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正是我们单调课堂的调剂,是我们课堂内容丰富的重要媒介,并且也能鼓励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知识,掌握相关知识点。

我们在进行高考复习的确应该重视学生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的辅导,但是如果我们一味的重视应试而忽略了能力,漠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不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那么这无疑是舍本逐末。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在应试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摆脱功利性教学的“地球引力”,使我们的高考复习课也能充满意趣,回归语文的艺术性。

3.新妙读解,多元思维

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教者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坚决反对教师替代解读。以现代文阅读题为例,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想方法体味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学生能够透过作品的语言体系,在理解其中的社会、历史、传统的涵蕴的基础上,对其主题作出具有个性色彩有说服力的阐释与解读。那么自然在教学和考试中应该重点关注学生解答的多元化。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我们鼓励学生努力走近并感受文本背后作者跳跃的心灵,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做合理的解读。教师把自己定位于同学者,有疑难处,共同探讨,让学生去分析文本,去思考,去质疑,这样,学生才不会成为被加工的对象,而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的对象。一旦学生自己能去体会、去悟,那么文本就能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它真实的面目,学生不待老师费尽心力去讲,就能得到许多新见解。

纵观近几年高考,无论是现代文大阅读还是语言应用题部分都会出现探究题,答案不拘,考查学生对于题目深入解析和组织表达的能力。所以我们要进行这样的观念转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从定向思维到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做出个性化解读。

淡化解题技巧,强化思维训练,淡化见解,强化感悟,淡化结果,强化过程。笔者亲历了我市的一次高三教研活动,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同时执教史铁生的《轻轻的走,轻轻的来》。这个文本篇幅相当长,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专题训练课,第一节课老师就题解题,对于练习做了充分的解析,也在多媒体上呈现了参考答案。第二课,老师利用了整整一节课让学生阅读文本,分析逐渐深入,对于作者关于生死的感悟,学生从一开始的惘然到后来的了然,并且由此有了自己关于生死的感悟。尽管最后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学生来不及回答,但是学生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独到的感悟,个性化的解读超越了教师的预设,课堂呈现出思维的深度,涵养了精神,实现了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的三者统一。

试卷没有唯一的答案,习题训练也永无止境,但是只要我们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感受与鉴赏、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能力,让学生走向个体的养成,那么我们面对试卷还担心什么?鼓励多元的思维的课堂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灵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华,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美好的情感、独特健康的个性,那么这样的课堂就如“秋日”满地的菊花,也可姹紫嫣红开遍,“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我们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意趣横生,思维的火花,照亮了这个季节。在高考和提升语文素养之间我们一定能找到平衡,我们的高三试卷讲评课并不是“万物悲寂寥”的秋日。只要我们不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敲敲打打,而是大胆进行尝试,那么我们的习题讲评课定能走出乏善可陈的困境,超越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因素,书写“胜春朝”的美景。

猜你喜欢
意趣习题试卷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略述《篱园秋实》的壶中意趣
汉字的水墨意趣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