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3-18 15:34罗卫
会计之友 2014年9期

罗卫

【摘 要】 为进一步加强标准经费对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效果,提高标准经费的支出绩效,文章在分析标准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加大对标准经费管理的对策。目前,标准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CPI指数涨幅较大,降低了经费购买力;经费标准缺乏调整,供需矛盾较为突出;预算编制不尽合理,超计划开支现象多;财务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为此,应优化经费标准体系,增强经费保障功能;应坚持党委集体理财,切实加强宏观调控;应加强经费预算管控,强化预算管理职能;应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关键词】 CPI指数; 标准经费; 经费预算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030-03

“标准经费”狭义上指按标准领报的经费,主要包括生活费、公务费、事业费等,是保障部队日常生活、战备和训练的经费,按规定依据单位编制实力和标准计领。“标准经费”在保持部队战斗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担负着日常“供氧”的重任。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把军费管好用好,使国防投入发挥最大效益。”为进一步加强标准经费对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效果,提高标准经费的支出绩效,应加大对标准经费管理方式、方法的研究。本文在深入分析标准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关于加强标准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标准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CPI指数涨幅较大,降低了经费购买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价格体系改革的深化,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通货膨胀不同程度地存在,CPI指数总体呈上涨的趋势,削弱了标准经费的保障能力。部分标准经费虽适度调高了,但幅度小于同期CPI上涨幅度,导致标准经费实际购买力下降。从部队实际情况来看,新的公务事业费标准调整后,各项经费保障水平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许多单位,差旅费、水电费、取暖费、卫生事业费和营房管理费等经费的供应仍存在较大缺口。从部队标准经费支出结构来看,师以下部队经费支出80%以上为人员生活保障支出,其余主要用于部队正常战备训练保障。即使CPI总体上涨水平不高,受支出结构的影响,部队开支恰恰用在物价上涨幅度比较高的消费品上,给标准经费使用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压力,降低了标准经费的供应实效。

(二)经费标准缺乏调整,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随着部队战备训练任务加重,指挥自动化程序提高,办公与生活条件改善,对训练、办公和生活保障及其各种设施设备使用维修等所需物品消耗也随之增加,标准经费作为保障各级部队完成工作任务的主要财力,由于经费供应标准偏低,缺乏调整机制,不能满足部队的实际需要,常使财务保障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降低了经费保障的效益。标准经费中有部分经费,如卫生事业费、差旅费和营房管理费标准已数年未作调整,使这些经费的保障程度很长时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而药价、票价、房价等则年年提升,部队建设标准与要求也年年提高,导致原本较低水平的标准经费更显得捉襟见肘,难以保障部队目前的实际需要,尤其是那些远离上级机关、远离医疗体系医院、培训任务重的部队,其经费缺口就更加明显,不利于解决官兵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利于部队战斗力的增强。

(三)预算编制不尽合理,超计划开支现象多

预算是标准经费管理的“龙头”,是控制经费开出的总“闸门”。由于受长官意志和特殊事业任务急需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一部分单位在预算管理中,预算编制与执行仍存在“两张皮”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预算编制不准确。预算编制要了解党委首长的意图,然而有的单位过分关注首长的指示,忽视财力的可能,编制的预算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还有的单位为争取部门利益,不切实际地强立预算,缺乏必要的论证。二是预算执行不严格。各单位理应树立“预算是法”的观念,但有的单位在经费支出时常忽视预算,超财力来源、无财力来源支出,由于管理监控乏力,超预算、无计划开支时有发生。三是预算调整不及时。预算调整是确保预算科学性的必要程序和措施,但有的单位疏于经费形势分析,经费开支突破了预算,不及时采取“刹车”措施,导致标准经费管理出现混乱。

(四)财务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当前部队财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地与标准经费管理工作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意识较弱,管理手段单一,管理观念陈旧落后,思想转变不及时;二是理论基础较差,难以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难以较快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三是业务水平较低,工作效率不高,质量一般,既不能充分利用电算化手段减轻工作量,又不能准确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统筹安排日常管理活动;四是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当前,由于财务部门编制人员少,需要处理的事情又很多,通常是一位助理员要负责好几项工作,工作忙于日常事务处理,基本上没有时间、精力来抓管理,管理在低水平上循环。

二、进一步加强标准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经费标准体系,增强经费保障功能

为解决标准经费标准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必须按照保障对象和经费消耗规律,进一步优化经费标准体系。

第一,完善经费标准结构。一是根据部队的情况划分标准。针对部队驻地分散、驻地分布不均、担负任务不同等情况,将经费标准划分为若干个档次,各级单位“对号入座”,合理解决地区差异性问题。二是根据经费保障对象的特点确定标准结构。经费保障对象有的是单位,有的是人员,有的是装备,有的是营房等。对于保障对象以人员为主的经费项目,如差旅费、水电费等,以人员标准为主、单位为辅制定标准;对于保障对象以单位为主的经费项目,如特支费、机动费等,以单位标准为主制定标准;对于以装备为主要保障对象的经费项目,如装备维修管理费、电子对抗事业费,以装备为主、人员和单位为辅制定标准;对于以营房为主要保障对象的经费项目,如营房管理费,以营房面积为主制定标准。

第二,提高经费标准。一是要调增标准普遍较低的经费。针对卫生事业费、公杂费、政治工作费、训练费等普遍较低但长时间未曾调整的经费,应适度提高,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等综合考虑,平均增长水平应达到30%左右。二是提高部分单位标准偏低的标准经费。这部分经费的开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不同单位经费需求情况差别大,保障水平有一定差异,比如水电费、差旅费、营房管理费,这类经费应结合单位实际通过拉大标准差距或建立补助标准,体现经费需求方面的差异。三是提高基层和驻艰苦边远地区的标准经费。针对基层官兵工作量大,并担负着训练和作战任务以及驻艰苦边远地区的生活条件较艰苦的实际,经费标准的增加应向这两方倾斜,可对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部队提高基础建设费、水电费、办公费等开支标准。

第三,建立经费标准的动态管理机制。标准具有时效性,也有生命周期。因此,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经费实际购买力的影响,军费的增长、部队事业任务的增加对经费需求量的增大,部队条件不同对经费需求的差异等因素,适时制定、修订标准,建立经费标准的增长机制,在总体上形成一种与物价上涨指数相适应、与军费增量相匹配、部队事业任务相协调的动态增加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费供应总体水平和经费标准低的问题。

(二)坚持党委集体理财,切实加强宏观调控

标准经费作为党委当家理财,实施对财务工作领导的有效形式,可使党委及时了解和掌握单位财务管理动态,把握经费使用方向,因此党委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宏观调控。一是坚持党委议财制度。党委应把财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把加强标准经费管理当作大事来抓。重大和特殊项目的开支,党委要集体进行现场论证,在党委会或办公会上讨论决定;每月利用办公会议分析上月经费开支情况,集体讨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此使单位的财务工作始终置于党委的领导和监督之下,不断提高标准经费使用的透明度。二是提高党委的财经决策水平。党委作为财务工作的领导集体,其决策质量对经费使用效益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决策前,党委要深入调查,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到民主理财,防止少数人说了算。决策时,要强化全局意识,哪些项目该上,哪些项目不该上,党委要通盘考虑,充分论证,克服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思想,把准经费的投向投量,确保决策科学。三是严格“一支笔”审批制度。坚持标准经费“一支笔”审批,由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分管领导实施审批,党委对财务工作要负总责,分管领导在党委的授权下行使权利,对具体工作负责。同时通过制定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权限,使年度预算计划内的各项事业开支由部门首长、分管首长按照审批权限依次审批;年度预算中安排的机动费,由分工主管财务的首长审批;重大项目开支由党委集体讨论审批,能够在真正落实“一支笔”审批制度的同时加强标准经费管理,实现经费的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

(三)加强经费预算管控,强化预算管理职能

加强标准经费管理,加强经费预算管控,把好首道关口。首先是加强预算论证。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广泛论证,科学立项,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准确测算每个项目的规模、质量标准、所需经费及其他制约因素,把需求算准、算细,做到既注重军事效益也讲经济效益,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次,严格依照预算执行。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规章制度,熟悉各项经费开支范围和报销权限,规范经费支出数量和比例,严格按预算开支经费,不擅自调整和变更预算。严格经费审批权限,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重大经费开支由党委集体研究决定,不得越权、越级审批经费,保证经费使用符合预算规定。最后,落实绩效追踪。预算管理好的单位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经费超支大、预算管理差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评为先进单位和个人,必要时给予严肃处理;因决策失误、擅自调整预算、不按预算执行给国家和军队造成损失的,要对当事人和单位领导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人是财务工作中的主导因素,财务人员合格关系到标准经费管理成效的高低,是影响标准经费管理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建立一支过硬的财务队伍,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一是严把准入关,选配强人才。优先选用综合能力素质高的财务人员,既要有较深的政治理论修养,又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优先选用院校财务专业毕业的学员,将原则性强、理论基础好的年轻干部安排到标准经费管理工作岗位,严格按原则办事、按规章处理。二是严抓训练关,注重人才培养。搞好岗位培训,对于改行、半路出家的财务人员,各级后勤财务部门要充分利用短训、轮训、岗位练兵、以工代训等强化培训的机会,使这类人员更好地理解掌握关于标准经费的财务规章制度、标准经费业务处理方法、自如运用各类办公软件,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标准经费管理的需要;抓好组织培训,充分利用在职自学、函授等形式,不断优化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自觉加强对标准经费管理的认识,主动提高业务素质。三是严把考评关,有效激励人才。各级部队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干部任用考评机制,坚持每年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成绩、管理能力、思想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个人立功授奖、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切实做到奖优罚劣,从而有效调动财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奋发进取、勤奋工作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学斌,易光明,贺凌辉.院校推行经费标准一体化改革的建议[J].军事经济研究,2013(2).

[2] 龙西国,杨毅,张梦琦.新形势下加强党委管财工作的几点思考[J].军队财务,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