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现代性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

2014-03-18 16:55李旭
大陆桥视野·下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众传播体现现代性

李旭

摘 要 现代性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现代性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自19世纪30年代大众传播出现以后,人类社会的传播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大众传播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大众传播作为现代性的产物,与现代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众传播的发展为现代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现代性的理论成果也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众传播 现代性 体现

一、现代性内涵与表现

波德莱尔在他1863年发表的文章《现代生活的画家》中,对现代性的阐述是:“现代性,意味着过渡、短暂和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和不变”。纵观各国的发展史,不论开放的国家还是封闭的国家,都出现了王朝的更替、制度的变革以及文化的更新。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不断颠覆的过程。而更替、变革与更新正是现代性的最显著特征。

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是不停歇的破坏与无止境的创新,因此,破坏力与创新力成为贴在现代性头上的两个标签。破坏力是现代性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它将不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因素摧毁,或是对各个因素进行解构,使社会发展所需的各个要素以分散、破碎的状态存在,产生一种无序的、混乱的状态;创新力是现代性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它通过对各个要素的建构,创造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利的具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同时开拓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更广阔的空间。但是,破坏力与创造力的融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分解与重组的过程。正如尼采对现代性的揭示:“所谓现代,不过是一种生命力、生存和前进的意志挣扎在一片由无序、混乱、破坏、个人异化和绝望组成的汪洋之中。”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连贯性来维持其发展的方向,并且保证社会发展的进步性,而这种连贯性的特征就是永恒与不变。即使是在不断破坏与大量创新共存的状态中,这种永恒与不变的连贯性依然存在。这种连贯性来自于历史的发展,来自于思想的变化,它是一种无形的线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连接起来,并且能够预测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寻找这种不变与永恒对于现代主义者来说至关重要。“假如现代主义者必须通过破坏来进行创造,那么重现永恒真理的唯一方法就是经过一个破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本身,最终会对真理构成破坏,但是,我们想要得到永恒,那我们就必须在混乱、短暂和破碎中驻足。”

二、现代性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

1.现代性与大众传播基本要素。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提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要由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五个要素构成。构成传播过程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有现代性的表现。

(1)传播者的现代性表现。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常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及其相关的工作人员。与过去数量极少的专业化媒介组织相比较,传播者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专业化媒介组织数量的增多,机构部门的完善;以及传播媒介工作人员数量的增加,专业素质的提高。

从当今世界的主流媒体来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在世界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化媒介组织,例如:美国广播公司(ABC)、英国广播公司(BBC)、欧洲新闻电视台(Euronews)、俄罗斯国家电视台(PTP)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韩国kbs电视台(KBS)、日本广播协会(NHK)等等。从新闻传播教育来看,高等院校中的新闻传播学院为媒介机构培养的大批具有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媒介从业人员。

(2)受传者的现代性表现。首先,大众传播中的受传者,就是指读者、听众与观众。在单向传播模式中,受众是大众传播线性传播的最终接受者,媒介所承载的信息到受众这里即终结;在互动模式中,受众不再被看做是单一的信息接受者,它同时是信息发出者获取传播效果的信息源;在多极化传播模式运行的今天,每一个个体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充分体现个性特征以及满足个性需求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渠道。

其次,现代性还体现在受众类型的发展过程中。受众类型的改变与技术以及媒介系统的发展紧密联系。丹尼斯·麦奎尔提出了四种受众类型,分别是:训示型、咨询型、对话型和注册型。训示型受众是指类似于广播的受众,即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咨询型受众是指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与自身的需求从众多信息中选择信息;对话型受众是指个体可以在传播活动中与任意的其他个体或群体一对一或多对多的进行思想交流、意见交换,进行积极的互动;注册型受众是指个体作为一个节点被放置在某一中心系统的检测和记录之下。

(3)讯息的现代性表现。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讯息,是指传播者向接受者传递的信息。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讯息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的,不同的讯息内容倾向可以反映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现代性,例如,在战乱时期,大众传播的讯息内容更倾向于战争的宣传;在崇尚自由的时代,讯息内容则更倾向与满足受众个体的个性需求。

(4)媒介的现代性表现。媒介是讯息的载体,是指传播渠道或工具。在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发展阶段,媒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这些表现形式的不断发展与演化,正式现代性的表现。在口语传播时代,媒介是以声音为介质的面面相传的口语;在文字传播时代,媒介以能够记录文字符号的物质实体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印刷传播时代,尤其是古登堡印刷术出现之后,媒介是大量出版的印刷品,如书刊、报纸、杂志;在电子传播时代,媒介通过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影响大众传播的过程,如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电子媒介的发展,使世界进入数字化时代。

(5)反馈的现代性表现。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所接收到的讯息做出的反应或评价。反馈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受众对讯息的反应方式与渠道的变化上,这种变化与传播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在电子传播时代之前,少量的反馈是以口语或信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电子传播时代,随着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电报、电话等形式成为反馈的主要方式;网络技术的进步,更加丰富了反馈的渠道,讯息接受者可以通过接收终端对信息做出即刻的回应,如在电脑或手机上对信息进行评论。

2.现代性与大众传播模式的改变。传播模式从直线型,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与香农-韦弗模式,到循环和互动型,如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以及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传播模式的改变包含着扬弃与继承,破坏与创新,是现代性的体现。

最早的大众传播模式被称作“运输”模式(“transportation”model),这种模式是通过大众媒介在同一时间,将相同的内容传递给不同受众个体,并且取得一致的效果,这种“运输”模式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手段的进步,广播、电影、电视、网络进入大众传播过程,媒介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传播模式呈现出极大的互动参与性与多极性。

3.现代性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子弹论”,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宏观效果论,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研究等。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三个阶段的发展体现着现代性中的“破坏”与“创新”,并且在寻求大众传播是如何正确影响受众的“永恒”。

三、结论

现代性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它是一种“破坏”与“创造”共存的状态,并且在“再破坏”与“再创造”的过程中寻找维持其存在的“永恒”。大众传播的发展也正是在不断地批判、否定与修正、创新的过程中前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传播研究不断地舍弃不适合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同时不断地加入新的、具有生命力的学术理论,运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研究方法,寻求更合理的传播过程,取得更明显的传播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大众传播的构成要素、大众传播的传播模式还是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都体现着现代性。

参考文献

[1] David Harvey,Modernity and Modernism.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1989, pp.10-38.

[2] Denis McQuail,The Media Audience: A Brief Biograph-Stages of Growth or Paradigm Change?. The Communication Review, pp.9-20.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2版.

猜你喜欢
大众传播体现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情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艺术品位在生活中的体现
音响符号在舞台表演中作用的体现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