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老人的晚年期待

2014-03-18 09:48生命
晚晴 2014年3期
关键词:养老院生病养老

养老,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须关注的话题。这是《生命时报》记者用近一个月时间,与100位60岁以上老人的对话。2014年开春,让我们借他们直白朴实的话告诉读者,老人在期待一个怎样的未来。

结论一:九成老人觉得幸福,家庭是幸福感的最大源泉。

广东汕头82岁的邱玲华是政府机关的退休干部,她对幸福的理解很简单:“吃穿不愁,后辈孝顺,有来有往,他们都好就是我的幸福。”66岁的马广才一直在山东威海务农,他说:“幸福啊?是不是没有大病就是幸福呀?要真是这样,那我就算幸福吧。”

在调查中,与邱玲华、马广才有着同样想法的老人占了大多数,九成人表示,现在生活已经很幸福了,他们觉得,“家庭和睦、不愁吃喝、身体健康、儿孙满堂”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孤单、身患疾病、退休金不够”则是幸福的绊脚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熊必俊认为:“这反映了当代老人较为务实的幸福观。老年人对自身健康、家庭和谐以及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比较大,幸福感的来源也不外乎这几种。”北京市老年心理研究所所长韩布新表示,他们过去10多年的研究发现,老人的消极心理,如抑郁、焦虑等在不断增加,积极心理却无明显变化。这表明,相比较基本生活需求,“儿女过得好”、“家人身体健康”、“有人陪伴”等精神需求正在变得日益重要。

熊必俊说,作为子女,需要做到的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多陪陪父母,这是无法用金钱和物质填补的部分。离家的孩子每天打个电话,1分钟也行;给父母发条短信,只言片语也能让他们感到温暖。老人的心理非常脆弱,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就可能使他们受伤。所以面对父母,子女一定要懂得聆听,不要嫌他们唠叨。作为老人,自己也要学会情绪排解,试着逐渐转变以子女为中心的思维惯性,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知道,在父母心里,子女的幸福就是最大的幸福;在子女心里,老人过得健康、快乐,也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结论二:“居家养老”是目前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但社区养老需求很大,现在还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

回答“正在采取什么方式养老”这个问题时,“自己在家住”、“跟儿女一起住”是最多的两种答案。熊必俊说,居家养老成为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的传统观念造成的,而且这种现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应该是未来发展的目标。”

熊必俊认为,现在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老人需求与社区服务有较大差异。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单一,多偏重于家政服务和简单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较少且专业化程度不高,精神慰藉服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不是能靠‘发放养老券或‘置办小饭桌解决的。”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则认为,可以在各地建立居家养老示范社区,针对不同地区老人的需求制订个体化的标准。比如,已经在一些社区试行的“无围墙养老院”,把社区内食堂、卫生站、家政服务等各种机构整合起来,为老人提供看护、饮食、陪伴等全方位服务,让老人不离开社区,就能实现安心养老。

结论三:绝大多数退休老人没做好养老准备。

“养儿防老”的观念在这一代老人中,显然还留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超过九成的老人在调查中坦言,自己从没为退休后的生活做过准备,“有儿女、有退休金就够了”。然而,家庭结构的变化,已经让这样的传统模式障碍重重——“421”型家庭明显增多,两个独生子女通常要赡养双方四个老人,不但会对子女造成不小的压力,纠纷也经常因此产生。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陶立群认为,传统的养老观念需要升级。“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体系都不够完善,人们应该为养老提前储蓄,不能只依靠养老金,需要多条腿走路。”

首先,从30岁起就开始养老规划,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险一定要参加。其次,每月拿出收入的固定比例存起来。如果收入富余,可以选择一些信誉度好的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再次,合适的时候购买房产,因为房子是养老的重要基础。最后,退休后,仍然要有储蓄和理财意识,为进入高龄做好准备。比如准备一笔救急金,保障半年左右的生活开支所需。此外,效益好的企业,应给职工购买合适的补充养老保险作为必要福利。

养老准备不仅需要存钱,还要存健康。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教授李小鹰告诉记者,从中年开始就要考虑晚年的健康,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多运动,限盐、限酒、戒烟,定期体检,有病及时就医,努力为晚年健康做准备。

结论四:最担忧生病和没人照顾。

“只要没大病,养老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也有担心,我身上有不少慢性病,血压高,需要天天吃药;膝盖和腰也有毛病,总是疼,行动不方便,真怕什么时候不能动,牵累了孩子们。”79岁的山东威海退休工人胡鲜花这样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忧虑。

60岁的河北涿州农民刘兰婷,面对的是更现实的金钱问题。“我现在最大的担心是生病,孩子们都忙,可能没有时间照顾,而且我们医保报销比例小,看个病,费用太高了。”

在江苏丹阳务农的周春英也很发愁看病的事。“我怕亲戚朋友生病,近几年花在亲友生病看望上的钱就是一笔极大的开销,一年2000多元;我更怕自己生病,一是自己要忍受病痛,二是增加了子女的负担,不论是金钱还是时间,毕竟他们都不容易。”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人口委员会主任萧振禹认为,围绕生病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目前养老最集中的问题所在。老人在就医过程中,面临“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的三大难;为老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缓解就医负担是有关部门亟须破解的难题。现在当务之急是完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网络。比如,为老人提供方便、低廉、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专为老年人群服务的老年病医院,并对老年医疗机构给予适当的补贴,用于减免困难家庭老人的就医费用。最重要的是建立家庭医生队伍,推行家庭医生工作,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endprint

“老人病了谁来照顾”也已成为社会问题。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有3300万;预计到2015年,这类老人将达到4000万。李小鹰表示,高龄、多病和失能老人的大幅增加,迫切需要专业化、规范化的生活照料,以及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性的长期护理服务。“养老护理员”将在未来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养老护理员数量严重不足,建议政府统筹规划,在资金上给予投入,同时引进民间资本,建立以社会为中心的非营利性企业。

结论五:活动区域少、出行不便是老人最常遇到的生活困扰。

多出门,多参加社会活动,有益老人身心;但同时,“出行不便、活动区域少”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人的活动范围。调查中,不少老人坦言出行不方便,也找不到合适的活动场所。家住北京海淀区的于万荃老人就告诉记者,她平时基本不出门。“北京交通很让人头疼。我家里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生病时,老伴就用它带我去看病。”79岁的重庆老人胡淑珍也有自己的苦恼:“现在住的楼层高,又没有电梯,出行很不方便。”

夏学銮认为,完善的老年社会应该有足够多的老人专用通道,相关部门有责任为老人打造无障碍生活。目前,很多公共场合已经专门给老人开辟了“绿色通道”,但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比如许多医院老年窗口前排队的都是年轻人。“有关部门既然设立了老年通道,就该做好服务和监督。当然,也要加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呼吁年轻人不抢公交车上的老人专座、不在老年窗口排队等。”除此之外,还应多建些老人的休闲场所。要靠国家给社区拨款,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组织者要让活动形式更多样,吸引老人能够参与。

结论六:最期待政府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增加退休金、多建养老院。

“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增加养老金,多建养老院”是调查中老人最期待政府解决的事。萧振禹说,生活费、医疗费给不少老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他们养老金本就不高,一旦得病,就易因病致贫。保障不到位,老人会有强烈的危机感,晚年生活也难言幸福。国家应承担起老人的经济赡养责任,在养老金、医疗保险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政策支持。比如逐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提供更完善的医疗和社会保障。

“住不进去的养老院”也一直是养老难题。资料显示,我国养老机构仅4万多个,床位300万余张,与1.78亿的60岁以上人群需求相差悬殊。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郭平说,由于政府投入有限,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的现状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而民营养老院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也令它们无法发展壮大。要解决我国养老院“公立难进,私立难营”的尴尬状况,光靠政府扶持还不行,应该打破养老院属于非营利机构的限制,吸引民营资本进入,通过市场竞争,提升我国整体的养老服务品质。endprint

猜你喜欢
养老院生病养老
养老生活
95后玩出网红养老院
“生病”的一天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11岁学生助梦养老院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春转夏,你的肌肤生病了吗
别怨天气热,身上爱出汗,可能是你生病啦!
搭讪
Love Counts More爱心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