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亮点 略及其余

2014-03-19 19:48丁宏兵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品味景物音乐

丁宏兵

【设计思想】

2001年以来,我区一直坚持每周安排一课时专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并编写了地方教材。《秋天的音乐》便是选编在八年级上册的一篇美文。

阅读欣赏美文与讲析课文最大的区别在于,不讲究知识点的全面覆盖,而是体现“凸显亮点,略及(或不及)其余”的课堂特色,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理解并化用文本中的光彩照人之处。

《秋天的音乐》这篇文章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深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作了如下的处理:一是只欣赏第1-16段,对结尾部分关于“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与“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的讨论有意作了回避,暂不涉及。二是紧扣“景物”“音乐”“感受”这三个关键词做文章。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以这三个词造句,概括第一段的大意;接着,又要求学生用“ (景物)像 (音乐),让我感受到 ”这样的句式造一组句子,概括文章的大意。在“品味、积累语言”这两个流程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这三个词,但实际上,学生在点评、交流的过程中,还是离不开这三个方面。事实上,从学生的课堂交流情况来看,学生赏读的精致华美、富有表现力的语句,都是围绕描写秋天景物,渗透音乐元素、抒写人生感受的内容来展开的。在“运用语言”这一环节中,先要求学生描述画面景物,只要具体准确就行,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渗透进音乐的元素,揭示出独特的感受。

为什么这样处理呢?首先,遵循“深文浅教”的原则。本文与学生在课本中接触的《春》《济南的冬天》这一类纯写景的文章有明显的不同。作者在描写秋天的景物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的感受,抒写人生哲理,这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充满陌生感的。而原文最后5段关于人生与艺术关系的命题,更是充满了浓厚的思辨色彩,深刻、玄奥,很为难学生,故而我采用了回避的策略。

其次,体现“凸显亮点”的特色。文中作者一路观赏景物,欣赏音乐,畅谈感受。随着火车的前行,景物不断更新,音乐随之改变,感受相应涌现。景物描写如诗如画,充满魅力;音乐点缀如滋如润,沁人心脾;感受点化如禅如道,催人警醒。行文思路,自然流畅,描写抒情,精彩纷呈,是值得学生习得、模仿的极好范例。因此,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味、积累、运用文中精美的语句”。

再次,符合“螺旋上升”的规律。本节课先让学生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抓住总领全文的第1段,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再让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按照指定的格式造一组句子概括文章内容,再深入文本体味涵泳,含英咀华,欣赏文章精美的语言,并选择心仪的语句朗读背诵,最后,运用习得的语言和技巧描述画面,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的设计应该符合由浅入深、逐步提升的认知规律,学生乐意参与,也容易获得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略)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第1段,以文中“景物、音乐、感受”为关键词造句,概括大意。

预设:伴着音乐欣赏景物会产生特殊的感受。

2.速读第2—16段,用“ (景物)像 (音乐),让我感受到 ”这样的句式造一组句子,概括文章的大意。

示例:秋天的田野像明亮的钢琴曲,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

三、品味、积累、运用语言

(一)品味语言

文中语言精致华美,富有表现力,请在文中圈划、点评、交流。

提示:可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锤炼、句式的构造等方面入手。

预设示例:

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

赏析:“闪闪发光”细腻传神地描绘了金色的麦秸秆在阳光照耀下炫目的情态;“银蓝色半透明”描摹了淡淡的炊烟以蓝天为背景缓缓飘荡的情景;“怡然自得”赋予树以人的精神状态,突出了画面的安详;“这儿一只那儿一只”表现了牛的自由自在,与“这儿一棵那儿一棵”对应,句式整齐优美,朗朗上口。

【这篇美文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语言精致华美、富有表现力,因此品味语言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它是对前面感知文本内容的深化、细化,也是后面积累运用语言的重要基础,更是学生感受语言魅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环节。这一环节只有学生自己充分思考、自主探究才能完成,是一个他人无法替代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留足了时间。】

(二)积累语言

1.指导朗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诵读

(三)运用语言

1.展示秋天画面

2.描述画面内容

3.融入音乐元素

4.揭示独特感受

四、教师寄语

请学生和自己一起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秋天的音乐》——

秋天/音乐撩拨我心灵/温暖甜醉

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辉煌/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满足/天空像小提琴轻扬的旋律/——陶醉/森林像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庄严

那垂死的老树唱针般的/用朽根/在大自然深处划出曲调/——那是多么忧伤的曲调呀/葱绿的幼树号角般的/用绿意/奏出生命的华章/——那是歌颂死亡的华章呀

秋天/音乐净化我的身心/让我像玻璃一样透明

【这首诗我称之为“集美诗”,是受余映潮老师的影响而“创作”的。就是把文中精美的词语、句子集中在一起,组合成一段话、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诗。

这首诗是对本文各个画面以及与之匹配的音乐、感受的合成,用它来结束本节课,首先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再者,我请的是班上擅长朗读的两名学生,与他们一起朗读,有师生同台展示,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此外,这也是教给学生一种积累的方法,以示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艺术地积累文中精美的词句。】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完之后,学生应该有这样一些收获。

其一,习得了一些语言技巧。课堂上,学生一直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概括文段,按要求造句,品味、积累、运用语言,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享受到了文中语言的魅力,能背诵部分精彩语句,并尝试运用了一些词语、句式和手法。

其二,理解了一种写景手法。描写秋天景物,渗透音乐元素,抒写独特感受,这是文中写景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亮点。课堂活动中,“景物、音乐、感受”这三个词不断呈现和强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其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三,领悟了一点人生哲理。文中作者的“感受”中闪现着他对人生的领悟。学生在按要求造句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悟到了一些道理:只有获得丰收才会产生幸福感、满足感;静谧安详的风景是绝美的人间牧歌;垂暮的秋天并不代表死亡,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那只是为了再生而作出的奉献……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以为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始终围绕“主体问题”安排教学活动。这个“主体问题”就是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累、品味、运用文中精美的语句。第二,始终注重“张弛有度”地开展课堂活动。充分相信学生,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细密地思考问题,热闹酣畅地讨论交流,真实大胆地回答问题。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表现可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学生活动生成的答案超越了笔者原先的预设。这一点在品味语言这一教学环节中显得尤为突出。第三,始终抓住“诱导时机”启发学生思考。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课堂上有些时机是稍纵即逝的,及时把握住了,才能体现教者的教学智慧,也才能形成课堂的亮点。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朗读“躺着”两个字,指导学生领会“圣殿的声音”的内涵,纠正学生对“大道”理解的偏差,这些都给学生以教益,使课堂显得厚实而灵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品味景物音乐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