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公子列传》透视人性之深

2014-03-20 03:05韩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2期
关键词:信陵君

摘 要:《魏公子列传》对人性的复杂性有着极为深入的表现。信陵君“好名”的特点对他的心理和行为都有极强的支配性。侯嬴为何不直接告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计策?侯嬴为何自杀?本文将阐述笔者的新解。

关键词:《魏公子列传》 信陵君 侯嬴

《魏公子列传》是《史记》中一篇非常精彩和动人的篇章,集中塑造了信陵君的形象,同时文中还出现了魏王、侯嬴、朱亥、如姬、平原君、毛公、薛公等其他人物,每个人都特征鲜明、栩栩如生,极大地展现了人性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信陵君是《魏公子列传》所塑造的核心人物,历来学界对他的性格特点有一些共识,比如:善于辨识人才、礼贤下士、仁爱宽厚等。其实,信陵君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一般不为人们所注意,那就是——好名,这个特点对他的心理和行为都有很强的支配性。

信陵君好名,重视自己礼贤下士、仁爱宽厚等美誉,平原君正是利用他的这一特点,使用激将法,派使者反复责备他:“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督促他设法解救赵国,结果是信陵君竟然“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决心带着门客去攻打秦军,明知这是“以肉投馁虎”,有去无回的下策,但还是选择这样得不偿失的办法,这个办法唯一的好处就是维护和成就了他“仁义”的好名声。当秦国攻打魏国的时候,信陵君不愿去救自己的祖国——魏国,毛公、薛公劝他的言辞是:“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毛、薛二人可以说是对信陵君有相当的了解,他们没有从“魏国乃是信陵君的祖国,祖国有难,当然应该救援”(相信这样的言辞别的门客早就说过了)这样通常的角度来劝服信陵君,而是抓住了他的要害和弱点——“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重视自己生存的这个“面目”,即做人的“体面”和好名声才是信陵君的软肋,他一生都在追求这一点。所以毛、薛二人的几句言辞收到了惊人的效果——“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在《魏公子列传》中,被信陵君所礼遇的人物有侯嬴、朱亥、毛公、薛公等,其中尤以侯嬴为重要。侯嬴也是本文中一个异常光辉的形象。

“窃符救赵”是本文的核心事件,献出这个计谋的人正是侯嬴,但奇怪的是,侯嬴一开始并不直接把这个计策告诉信陵君,当信陵君无计可施,最后孤注一掷,带领门客准备亲赴秦军与赵俱死,而来与侯嬴告别时,侯嬴还是不献上这个计策,只是淡然地说:“公子勉之。”当信陵君“行数里,心不快,曰:‘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此时侯嬴才将周密的计划全盘托出。另外,侯嬴为何不与信陵君同到赵国去,而是选择了在信陵君到达晋鄙的军营时自杀呢?

“窃符救赵”这个计策其实付出了相当大的牺牲,并不是一个特别完美的计策:

1.对于信陵君来说,他背叛了魏国国君乃至于魏国;因此,魏公子始用侯嬴之计,盗兵符,杀晋鄙而夺其军,击秦以全赵后,十年,不敢还魏。

2.如姬盗符也是大罪,《史记》虽然没有交代如姬的结局,可是我们可以想见如姬的命运必然会受这件事情的影响。

3.要击杀魏国的大将晋鄙,晋鄙乃是一员“嚄唶宿将”,威猛,忠于职守。杀了这样的大将,对于魏国是重大的损失。

正因为“窃符救赵”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所以对于仁爱的信陵君要下这个决心是不容易的,侯嬴对于人性和人的心理有相当的了解,所以虽然他心中一开始就有了全面的筹划,想好了每个环节的处理方式,可是他并不急于把计策告诉信陵君,而是在等待时机,等到信陵君无计可施,甚至拿出下策,要带着自己的门客与秦军拼命的时候,侯嬴献上计策的机会才算是来了,因为不这样就显不出侯嬴计策的可行性。

这时候,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决心带着门客去攻打秦军,这样信陵君就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半生的基业和自己门客的性命,而且对于救赵,还于事无补,与这个巨大的牺牲相比,“窃符救赵”的牺牲就显得轻微了,遵从侯嬴的计策,信陵君只需要客居赵国,不仅能保全自己还有门客的性命,而且作为赵国的恩人,也可以得到善待;抗秦以便保全诸侯国,这也是当时国际形势所需要的,不抗秦魏国也就危险了,所以从长远利益来看,牺牲如姬和晋鄙,实在是以小牺牲换取了巨大的利益。而结果是:由于信陵君当时采取了“窃符救赵”的果断行动,因而挫退了秦兵,挽救了赵国,同时也暂时缓和了东方六国的危险局面,其影响是巨大的。

可是,当信陵君走投无路,带领门客去和秦军拼命,路过夷门,与侯嬴告别,侯嬴还是没有告诉他计谋,而是像一个冷静沉着的猎人一样,静静地等待着最为有力的时机到来,他并不急于求成,只是故作淡然地对信陵君说:“公子勉之。”当信陵君“行数里,心不快,日:‘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嬴此时才一步一步地献上计策,这样戏剧性的安排,效果是信陵君在万不得已之时,抱着赴死以成全仁义美名的决心,去与秦军拼命,他突然想到,自己素来对侯嬴非常好,侯嬴一定不会辜负他,可能是有话对他说,所以当他回来,再次见到侯嬴,是抱着诚心和好奇来听取侯嬴的计策的,这样就让侯嬴处于了十分有利的献策时机,果然,衡量得失,信陵君采取了这个计策。

那么侯嬴为什么不跟着信陵君到赵国去?而是预计信陵君到了晋鄙的军营时就自杀了呢?明代的陈懿说:“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读史漫笔》)也就是说,侯嬴的自杀完全是出于消极目的。另一个明朝人徐中行说:“侯生度为公子窃符,计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之耳。不然,诚报公子,即死耳;何必数公子至晋鄙军日而后自刭也?故程婴之死,世谓报宣孟,余谓谢杵臼也;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史记评林》)侯生的自刭乃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的决心,是企图以自己的死来强化信陵君的信念,叫他到时不要手软。

侯嬴老谋深算,不仅算事,更要算人,他对人性之深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十年之后,战争真的降临魏国,但信陵君并没有急国家之所急,当魏王不计前嫌来请信陵君时,他坚决不见,并警告下人:“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自己的母邦面临灭亡的危险,重视“仁义”美名的信陵君,为了保全自己,竟然决心不去营救,由此可见人性的复杂,侯嬴对于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洞若观火。他知道“窃符救赵”的计划实行之后,必然会取得成功,但信陵君一旦客居赵国,就会有诸多寄人篱下的不便,以及背叛母邦的愧疚,而自然会产生些许悔恨之意,继而迁怒侯嬴。侯嬴自杀固然起到了加重事态的危急性和庄严感的作用,促使信陵君最终下定决心击杀晋鄙,但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他用性命向信陵君证明自己是以全部的身家性命来报答知遇之恩的,这样崇高的牺牲精神,就会让信陵君流落国外、客居他乡,也会觉得值得,从而在心理上,安然地呆在赵国。可以说侯嬴以惨烈的自杀方式,最后成全了“窃符救赵”的计策,也最终成全了自己和信陵君。

透过《魏公子列传》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对人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深刻把握。

(韩华 甘肃兰州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730030)

猜你喜欢
信陵君
夸人是个技术活
曹操还人情债,用刀
鸡鸣与狗盗
信陵君屈身求才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会劝阻侯嬴自刭吗?
信陵君尊老
礼贤下士
信陵君:史上最虚荣的富二代
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