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践美学”新在何处*

2014-03-20 05:57石长平
关键词:美学美的人类

石长平

(许昌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新实践美学是在实践美学基础上的开拓创新。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以张玉能先生为代表的美学学派开始对实践美学进行新的思考,在其“返本出新,推陈出新”思想的指导下,从马克思主义原典出发,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出发,逐步形成了不同于前贤的美学思想。

一 、对美的概念进行了新的拓展

新实践美学首先从本体论意义上,在类型和结构层面深入而系统地对“实践”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实践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等三种类型。

“话语生产”在实践美学中最具创新意义。新实践美学在结构和层累上对“话语生产(实践)”概念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语言的精神、物质的二重性和中介性,语言作为人类生成和生存的根据,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和手段等论述,令人信服地推论出:以语言为手段(运用语言以及一切其他符号)的话语实践,具有实践本体论和实践存在论的意义,并表现为语言符号中介性、物质和精神二重性、人类社会交往实践性;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了人脑的产生,而在这些共同实践的基础上,人的观念、意识、思维等精神生产才生成出来。同时,从西方语言哲学的发展理路来看,从维特根斯坦开启“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的日常语言研究的思路,到作为后继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语用学研究都认为,任何语言交际的模式中都必须包含有一个语言行为,语言(语言、言语、话语)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或生产,话语是运用语言和言语的生产意义的社会实践。话语生产可以划分为符像生产、 言语生产、 数码生产。数码生产的虚拟现实性使得新型艺术具有了虚拟现实性,创造了一个感性欲望化的艺术世界,话语生产的三种类型也会影响和制约艺术生产及其作品的具体形态。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实践美学明确指认和论证了作为物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的自身生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理解物质生产实践的时候,实践论美学更多地从生活资料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来阐述,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类自身生产与审美的关系研究,这是实践美学的一大缺憾。而实际上,人的自身生产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物质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人类的审美和艺术不能忽视人的自身生产的本体论意义和功能。新实践美学深刻论述了人的自身生产具有人类社会性、实践自由性、审美超越性;人的自身生产的社会性决定了审美和艺术的民族性、阶级性、个体性;人的自身生产的人类社会性、实践自由性、审美超越性是审美和艺术的审美特征最为切近的根源,至少是一个主要的根源[1]。

二、对于实践的类型、功能等与审美关系作了新的阐释

实践在类型上可以分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这是因为实践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物质生产主要以物质手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解决吃、穿、住等生存问题;精神生产主要以意识(精神)手段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解决诸如家庭、国家、科学、艺术等人的生存发展问题;话语实践则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处理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调节和处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即是两者之间的中介性实践活动。在实践的整体之中,这三者是内在统一的,组成一个以物质生产为核心,以话语实践为中介,精神生产为显象的交叉作用的立体网络系统。从发展程度的角度来考察,实践可分为获取性实践,创造性实践和自由(创造)性实践三类,与前面的表现形式的共时性上的划分不同,这是对实践在历时性上所作的动态考察。

在此基础上,新实践美学又对实践的结构进行了层次划分,从实践的表相直指其内在的结构,在其深层的结构中敞显了实践的多层累性与开放性,指认了这些层次与美的固有关联。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的本质,人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就必须与外部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以获取自身生存的生活资料,就是实践积累的第一层面——物质交换层,在此层面上又产生了由精神需要作为内驱力的意识作用层以及为实现目的而进行各种活动的判断与评估所形成的价值评估层。在这由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系统中又有各自的子系统。具体地说,物质交换层主要有工具操作系统、社会关系系统和语言符号系统三方面的构成因素;意识作用层一般也包含三个子系统,即无意识系统或称需要冲动系统,潜意识系统或称目的建构系统;意识系统或称情感中介系统。在与美的特征的关联上,各子系统的作用各不相同。工具操作系统作用于劳动和活动的对象,决定了美的外观形式性;语言符号系统主要是通过感觉器官和符号化及语言来处理对象的外观形式,从而决定美的感性可感性;社会关系系统通过人与人的关系影响对象外观形式的象征性涵义,决定美的理性象征性;需要冲动系统决定了美超越实用需要的精神内涵性;目的建构系统决定了美的超越功能性;情感中介系统决定了美的情感中介性;合规律评估系统决定了美的合规律性;合目的的评估系统决定了美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评估系统,决定了美的自由显现性。简而言之,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外观形象性,意识作用层决定了美的情感,价值评估层决定了美的自由显现性[2]6。

更进一步,新实践美学认为实践还拥有建构、转化和解构等三种功能,这是新实践美学的实践功能“新论”,基于这一理论,其建构了新的美的范畴体系,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文还会详细展开论述。新实践美学对实践内部结构的多层划分与析解,创造性地运用了心理学等最新研究成果,而所有这一切又都不是纯粹哲学意义上的归类,而是明确地指向美和审美,因而更具有创造性的价值和意义。

三、建立了新的美的范畴体系

新实践美学以实践的创造性自由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实践美学范畴体系:美是实践的自由的形象显现的肯定价值,丑是实践的反自由的形象显现的否定价值,崇高是实践的准自由的形象显现的肯定价值,滑稽和幽默是实践的不自由的形象显现的否定价值和肯定价值,悲剧性是崇高的集中表现,喜剧性是滑稽和幽默的集中表现,优美是柔美,崇高是刚美。其理论根据是把实践分为肯定性的建构功能,转换性的转化功能和否定性的解构功能三种,与通向美的自由相对应,它们分别对应着自由、准自由、不自由和反自由,与美的范畴相对应,在审美领域里相应地产生柔美(优美)、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丑等。

肯定性的建构功能是实践的最基本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就是一个达到实践的自由的过程,在表现形态上,由于这种对象是实践建构功能的生成物或结果,所以它一般显现为和谐的状态,即柔美,亦即西方美学所谓的优美。类的这种社会实践在遇到矛盾冲突的情况下,使实践的本身向积极的或消极的方向展开的功能,就是实践的转化功能,这就形成了实践的非自由状态,非自由状态在实现自由的可能性上又可分为二种情态,一种是暂时受阻,终而协调的准自由,一种是矛盾深刻,无法调解的不自由,前者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就显示出刚美(崇高);后者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就显现出幽默与滑稽。实践的解构功能主要是指实践的否定性方面,也就是实践的破坏、扭曲、否定现实世界及其存在物的作用,它表现实践过程中的反自由状态,指向的是美的对立面——丑。美是建构功能的产物,丑是解构功能的产物,是实践的反自由的形象显现。

这样,新实践美学借鉴中外审美范畴理论成果,在对实践类型、结构、功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把实践-创造自由作为逻辑入口,建构了一个丰富的审美世界。在这里,美是显现人类自由的形象的肯定价值,美可分为柔美和刚美,柔美又可分为优美、优雅、秀美,刚美又可分为壮美、崇高、大美;崇高是显现人类准自由的形象的肯定价值,悲剧性则是崇高的否定之否定;丑是显现人类反自由的形象的否定价值,丑可分为阳丑和阴丑,阳丑又可分为畸形、鄙陋、卑劣,阴丑又可分为怪异、怪诞和荒诞;幽默和滑稽是显现人类不自由的形象的矛盾性价值,幽默又可分为机智、谐谑和戏仿,滑稽又可分为讽刺、讥诮和反讽。喜剧性是幽默或滑稽的否定之否定。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以实践—创造的自由为轴心,通过审美关系体现在对象世界中的美的范畴体系[2]40。

四、对实践美学价值论维度的新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实践价值论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它构成了实践美学的价值论维度,而这又是此前的实践美学所忽视的。新实践美学从价值论的角度论述美和审美的价值性,美和审美与人的审美需要、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的密切关系,敞显了实践美学的价值论维度。

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中推导出来的有关价值的最基本概念来看,可以给价值下这样的定义:价值是对象能否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是一种实践价值论。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首先,任何事物的价值的根源都是社会实践。正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之中,由于人的需要使得人与现实事物发生了各种关系,才生成出了事物的某种价值。这就是价值的实践生成性。其次,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属性,而不是一种实体属性。正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之中,对象事物的某些性质和状态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就使得对象事物与人发生了某种肯定性的关系从而具有了肯定性的价值,反之就发生人与现实的否定性关系,从而具有了否定性价值。因此,它是一种不可能离开人的需要及人类社会的属性,这就是价值的实践关系性。再次,价值具有客观性。尽管任何价值都离不开人及人的需要,但是,由于生成价值的社会实践是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化的、物质的活动,所以,它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并且不会任意地由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也不会任意地随着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这就是价值的实践客观性。基于这种观点,因此,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美和审美都是在实践创造的自由中生成出来的,与人的审美需要密切相关的价值性东西,美是显现人类自由的肯定价值,审美则是对美的价值的自由体验的感受,或者说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外观形象的价值的自由创造,因而,艺术就是一种审美价值的自由显现或自由创造。

而且,新实践美学从价值的定义出发(价值是对象能否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把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与价值统一起来进行整体论述,指出人的需要与不同类型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它深入地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命题作了新的阐发,把人的本质分为“人的需要即他的本性”(《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巴黎手稿》)、“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论纲》)三个层次,使得这个命题的内涵立体化、丰富化。这些论述组成了关于人的本质的三大主要层面,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内在根据,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的核心,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现实表现。人们首先是必须吃喝住穿,要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物质性需要,就必须进行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物质生产。随着这种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就生成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伦理需要等等精神性需要。就是在这种“需要—劳动—关系”的人的本质结构之中, 产生了价值,其与不同的需要相对应就产生了一个价值体系:物质性需要——利(益) ,认知需要——真(理) ,审美需要——美,伦理需要——善,这些是现实的需要所形成的现实的价值,人还有一种特殊的非现实的、理想的需要,那就是信仰,又生成了一种特殊的价值——(神)圣。这样,在人与现实之间一般就可能有五种价值关系和价值,实用需要产生实用关系指向“利”;认知需要产生认知关系指向“真”;伦理需要产生伦理关系指向“善”;审美需要产生审美关系指向“美”;宗教需要产生宗教关系指向“圣”,即利、真、美、善、圣。在这里,美的价值就是以对象的外观形象的自然属性为前提,在利、真、善、圣的基础之上由实践创造的自由超越和升华的结晶,而且,“利”应该是美的物质性基础,“圣”是美的想象性基础,而“真”和“善”则是美的内涵[3]。

五、对美的本质和美感的理解

基于上述理解,新实践美学从本质是多层级的和本质是开放的为方法论指导来探讨美的本质。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美的事物具有美的性质,人的意识可以反映美,但不能抹煞它,美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因而,美是客观的价值或属性。美在人类社会中才有的,美产生在社会实践中,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从本体论角度看,美是一种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从发生学角度来看,美是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从现象学角度来看,美必须附丽于一定的感性形象,它具有感性形象性。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价值,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力量,在对象中自由地显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情感的观赏形象,这种形象所具有的价值,就是美。简单来说,美是显现人类自由的形象的肯定价值。

对于美感,可以分为狭义的、广义的两种,广义的美感是审美意识,狭义的美感是审美感受。美感是在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产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使人产生了审美需要,劳动使人的感官转化为审美器官。而劳动产生美感的表现在于:劳动工具的加工是美感的一个重要根源,劳动产品的加工是美感的又一根源,生活用具的加工是美感的另一根源。所以,美感的实质是人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而产生的特殊意识。美感不仅是对美的反映,更是一种创造性实践。美感的本质也可以运用多层次和整体性原则来加以探讨:从认识论角度看,美感肯定是一种对美的能动反映。从本体论角度看,美感应该是人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身的快感。从发生学角度看,美感产生于实践的自由,是实践中产生的一种自由感。从现象学角度看,美感是在形象创造中的一种感性愉悦。它具有人类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中的人才有美感)、精神愉悦性(是一种超越了生理快感和感官刺激的精神性愉悦)、心理完整性(包含着认识、感情、意志的完整心理活动)。它积淀着理性的直觉,隐含着功利的愉悦,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自由创造[4]。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哲学基础上,从心理学层面来研究美和审美。新实践美学在对“实践”作出新的论述后,又一次审视人类的审美意识等心理学因素。新实践美学认为,人类的深层审美心理主要是指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在审美活动中具有不同的结构、机制和功能,深层审美心理主要对应于大脑有不同的定位也有整合,并在大脑的四个功能区域——感觉区、储存区、判断区、想象区之中显现出来。以此为理论基点,新实践美学又进一步解释了其《美学教程》里面没有详细阐述的美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问题,指出了美的共同性根源于社会实践的相同之处,同样也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某些共同之处的具体表现。审美差异性受制约于深层审美心理而植根于物质生产、话语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社会实践。审美意识的差异性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具体展开过程的条件不同, 主要表现在时代、地域、民族和个体的差异等[5]。

六、对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新构想

文论研究是美学上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必须认真探讨的内容之一。因此,新实践美学在建构其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见解,形成了新实践美学一系列独特的文学艺术理论,成为新实践美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实践美学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创新实践美学的思想来建构文论, 坚持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艺术本质论,在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论的伦理政治倾向融会贯通,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倾向鲜明的审美文化和精神文化来进行研究,发挥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先进文化作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直感式和直抒结论的言说方式,凭借审美直觉,契合了中国人微言大义、言简意赅的言说传统,尽管非常接近文学艺术的实践品质,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显在的。由于缺乏系统逻辑的理性分析过程,而诉诸直觉感悟形式,从而显得零乱模糊,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基本原理和学说观点的阐发。有鉴于此,新实践美学认为,建设开放性的中国当代文论,就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言说方式的优长,克服其不足,这就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学批评言说方式的理性分析的阐释方式,在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上进行创新,发展和构建以新实践美学为哲学基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新实践美学对文论的创新和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创新和建设中国当代文论的言说方式。要结合理性分析的阐释,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言说方式、西方文学批评言说方式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言说方式之间,取长补短,求得一种和谐的协调关系。其二,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 倡导“工农大众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引导“精英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遏止“市井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让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和个体逐步与人生成和发展审美关系。中国文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沿着正确方向朝着现代性和开放性行进。因此要坚持以下三个方向: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也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针”。第二,建设工农大众的先进文化的文论。所谓“先进文化”就是在某一时代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文化。文学批评必须从为工农大众提供通往向上向善的路标,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作用。第三,伦理政治倾向的审美化的文论。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基本观点,并且把“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论的伦理政治倾向融会贯通,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美学、文论的伦理政治倾向,高扬“美善相乐”、“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但同时应避免以伦理政治倾向完全取代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特征的偏向,真正把真、善、美统一在文学艺术之中,建设起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文学艺术本质论[6]。

七、对艺术理论的新论述

对于艺术理论的论述,新实践美学的观点主要体现在《艺术学教程》一书中。其认为,作为从西方引进的一门新生学科,中国的艺术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接纳——移植——融汇的过程。从王国维、梁启超等人接纳西方的美学和艺术学思想,到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宗白华、马采、向培良等人融汇中西艺术学思想,形成了中国艺术学的雏形。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艺术学思想主要以苏联的“艺术概论”的形式传播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学学科才真正地建立起来。

艺术活动是艺术产生过程的存在方式,艺术活动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意向对象性、审美目的性、体验过程性。艺术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新实践美学的艺术理论主要体现在对艺术原理、艺术历史和艺术批评这三个方面的论述上,而针对艺术原理中的基本问题,新实践美学对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进行了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论述。对于艺术起源的多种观点,对于艺术起源问题,新实践美学在对从古希腊到卢卡奇的艺术起源观点的考察中,再次申明劳动实践是艺术的最终根源,坚持认为艺术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的整体之中,而游戏和模仿是艺术起源的中介这一根本观点。艺术的最终根源是劳动实践,而劳动与艺术之间还有创造、创造的自由、游戏、模仿等中介因素和中间环节。对艺术的本质作了多方面的综合,从艺术生产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艺术掌握论(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艺术意识形态论(艺术是一种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来对其进行论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本质论问题,新实践美学站在开放性的高度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了论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是植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从实践本体论的角度来看,艺术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精神生产;从实践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艺术是一种通过审美形象把握世界的方式;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应该是实践达到自由程度的产物;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则是再现社会生活和表现审美意识的形式或符号。简言之,新实践美学对艺术的本质认识是:艺术是创造一个再现一定社会生活和表现一定的审美意识形象的精神生产,它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的形式。这一思想构成了新实践美学一切文论思想的理论基础。

对于艺术学科建设,新实践美学认为,中国艺术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美学为指导,以中国丰富的艺术学思想为基础,合理吸收融合西方艺术学的优秀成果,从而构建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这一特色应当体现在如下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美学为指导,把艺术学放在与时俱进的实践美学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从人类社会实践的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的自由创造的基点上来考察和研究艺术现象及其规律;以中国本土丰富的艺术学思想为土壤,发挥中国传统艺术学思想的整体直观、生命体验等特点,构建一个审美化、体验化的艺术学系统;借鉴西方现当代美学和艺术学体系中概念明确、逻辑严密的理论思维,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艺术学学科[7]。

八、结 语

新实践美学这些创新并非散点式的,而是一直有着具体的明确指向的。那么其创新的旨归是什么呢?简而言之,那就是——美的人生。正是因为美的本质在于人类的实践,美离不开人,美具有人类学性质或本质,实践美学应该是人生论美学与审美人类学的统一。因此,新实践美学应当是:美的人类学基础、美的人类目的、美的完善人性和人。在中国美学关注人生走向科学美学和实证美学的转向中,新实践美学也在朝着这一大的趋势行进,并作出相应的理解。它具体地认为,这种转向是面向人类社会的实践转向,它既包含着所谓语言学转向,把语言学转向具体化为话语实践的研究,也要面向文化产业,实现精神生产的审美化,更要面向日常生活,实现物质生产审美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8]。新实践美学从来就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应该是美学的本根,从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来看,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是大势所趋。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首先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成的,也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它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它突出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应当遏制市井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引导大众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规范精英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使中国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走上健康、先进的发展道路。这些学术努力方向都清晰地表明了新实践美学理论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张玉能.人的自身生产与审美和艺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

[2]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张玉能.实践美学的价值论维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26-32.

[4] 张玉能.美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张玉能.深层审美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7-63.

[6] 石长平.新实践美学建设当代文论的学术努力[J].湖南社会科学,2013(6):210-213.

[7] 张玉能.艺术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 张玉能,黄健云.中国当代美学的实践转向[J].江海学刊,2012(3):201-207,239.

猜你喜欢
美学美的人类
盘中的意式美学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打破平衡
外婆的美学
好美的雾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