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研究

2014-03-20 06:44何李花李明贤
武陵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湖区生态农业生态

何李花,李明贤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环洞庭湖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研究

何李花,李明贤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当下,洞庭湖区生态农业面临着一系列技术挑战。洞庭湖区生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可以从生态农业环境改良技术体系、生态农产品标准化技术体系、电子信息技术体系、循环技术体系四方面构建。其发展思路应从加大对湖区技术项目研发及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生态农业技术采用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思考。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从生态农业的定义来看,技术是生态农业能否实现顺利发展的关键。国外在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方面成果较多,早在1999年由Wanda W Collins,Calvin.O.Qualset主编,数十位学者就农业系统的土壤管理、家畜生产、有益生物的多样性、农林复合系统、野生生物的作用等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揭示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技术及多样性特征[1]。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通常是指能够支撑生态农业模式运作并达到预期目标的单项技术及多个单项技术的组合。构成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单项技术来源包括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和高新科技。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提出了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想①。20世纪晚期对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主要是对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成进行构建②。此外,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往往与地方的资源禀赋有着直接的关系,21世纪在生态农业技术方面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大多数学者都是以地区为研究视角进行相关农业技术体系研究③。我们认为,洞庭湖生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也应在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重点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生态农业技术。

一 洞庭湖生态农业面临的技术挑战

(一)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环境改良面临的技术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湖区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其一,水质污染加剧。洞庭湖水质污染以氮、磷为主,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工业污染源以造纸、纺织业、化肥行业为主[2]。其二,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占全区水域面积25%左右的内湖,是湖区重要的水产养殖区域,围网和化肥投放使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不断突出,钉螺繁殖加快,血吸虫病疫区扩展、危害增加[3]。其三,洪涝灾害频繁。洞庭湖水域大量泥沙淤积,人类大量围湖造田,加之水土流失,湖泊面积逐年缩小,湖床不断淤积抬高,湖区蓄水防洪抗旱功能大大减弱。其四,湿地生态质量下降、功能衰退、生态平衡遭破坏。湖区由于水位降低,物种栖息地面积大为缩小,湿地水土流失、土壤污染与酸化、耕地潜育化比较普遍。生物资源的退化,杨树等外来物种抑制了原有野生芦、荻和苔草的生长,改变了湿地植被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威胁了湖区生物多样性和动物栖息地的稳定。人类对鸟类的大量猎杀,对鱼类的过度捕捞,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严重衰退,渔业资源迅速下降,名贵水产面临枯竭,珍稀物种濒危,各类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4]。因此,为进一步改善和恢复洞庭湖区生态环境,还必须加强对水污染治理技术、湖区防洪抗旱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湿地生态平衡恢复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二)生态农业生产环节面临的技术挑战

“生态”主要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协调好发展农业经济与保护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减少农业污染,保证淡水、土地等资源的可持续性使用。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环节能够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的生产技术。目前,洞庭湖区农业生产过程中,面源污染严重,而面源污染主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污染。种植业污染主要指农田污染,又主要是长期使用化肥、磷肥和农药导致的污染;养殖业污染包括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形成污染的原因是,一方面,单一追求农业生产产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户过度依赖化学肥料的投入;另一方面,对农业自身产生的污染物未采取无公害处理,如农业秸杆肆意焚烧、病死畜禽尸体随处乱仍、畜禽粪尿任意排放等,这些农业生产行为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如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有机物,会污染水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畜禽粪尿厌氧分解产生的硫化氢、吲哚、氨、酰胺类、胺等恶臭和有害气体,会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投入,如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良种良法技术、种养优化技术、生态农肥技术、生态饲料技术、生态农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有利于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的生态技术。

(三)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面临的技术挑战

一方面,生态农产品在内涵上与“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并无本质差别,它不仅要求农产品本身安全、营养,而且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必须符合生态的特点。目前,在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领域,在产地环境、加工技术等方面已经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链的延长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而农业加工技术是实现农业产业链延长的关键环节。洞庭湖区农业资源丰富,形成了一些具备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的农产品有苎麻、棉花、芦苇、木材、稻谷、柑橘、鲜鱼、鲜肉、蔬菜、油料等,但是由于关键技术问题(如畜、禽肉类深加工)没有重大突破,新技术的开发运用滞后,生产经营方式、装备、工艺落后,产品精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只能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部分农产品仍为产业链低端产品,竞争力较弱,使洞庭湖区农产品加工业难以真正发展起来。所以,要加快对农副产品的贮藏保鲜技术、安全食品添加技术、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利用,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动湖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

(四)生态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面临的技术挑战

市场决定流通,流通决定生产,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没有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与快速的物流通道,就会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从而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利益增长和新农村建设[5]。按照流通技术的流程功能分,可以将其分为商流技术、物流技术、货币流技术和信息流技术。商流技术是指在商品所有权转移过程中的技术,主要是商品的采购和销售技术,如电子采购技术、品牌营销技术等。物流技术是指服务于商品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中转移过程的技术,主要有仓储、运输、包装、加工、销售、配送等技术。货币流技术是指应用于资金的结算、划拨以及收款、付款等方面的技术,如电子货币、网上银行、自动结算等。信息流技术指用于商品流通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传递以及处理方面的技术,包括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6]。商品流通技术应用过程中,离不开对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如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发布技术、信息筛选技术、信息共享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但是,由于受湖区农户文化素质的限制、信息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足及计算机应用类技术人才缺乏等的限制,农民获得信息及使用信息的方式仍然十分落后,导致湖区农业生产无法顺利地实现与市场的对接,经常出现“滞销卖难”现象。

二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

库兹涅茨、索罗等经济学家在研究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和原因时,都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的理论,这一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理论界的共识。同样,生态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对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技术挑战进行分析,我们从系统的角度对相关技术进行整理,可以将洞庭湖区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分为四大子体系。

(一)生态农业环境改良技术体系

一方面,积极研究生态农业各环节的单项技术。如作物栽培技术、畜禽饲养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病虫控制技术、沼气生产技术、果园覆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堆肥生产技术、免耕少耕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防护林带营造技术、盐碱治理技术、天敌饲养与释放技术等。另一方面,利用生态经济工程学、湖沼学及其相关学科,在水污染治理、土地污染治理、湿地环境生态平衡、洞庭湖防洪抗旱功能恢复、湖区农业种养环境方面,利用生态农业的层级结构,研发和推广改良种养优化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物质能量多级有效利用技术、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生态技术模式。如段正梁等学者运用灾害学、农业、林业、牧业、水产、生态、系统工程等学科交叉理论与方法,将自然灾害防控技术体系中的生态基础性工程(防浪固堤生态林建设工程、草场建设工程、低产芦苇田改良工程等)、生产性工程(特种鱼及产业化工程,畜禽养殖及产业化工程,优质林、芦荻及产业化工程等)、防洪排涝工程(堤防加固、改造涵闸、疏浚河道等)以及灭螺防鼠工程(水利灭螺防鼠、环境改造灭螺治鼠、兴林固沙抑螺等工程)与湖洲高效生态农业结构的优化机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湖洲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设计了湖草洲畜、禽、鱼一体化开发的灭螺治鼠防洪技术集成模式与荻芦洲荻、芦、林、牧、农一体化开发的灭螺治鼠抗洪技术集成模式[7]。李景保等学者设计了洞庭湖垸内居民区庭院循环经济型灭虫防病技术集成模式和垸内生产区水陆循环经济型血防治鼠避洪耐涝技术集成模式[8]。以上四种模式已在华容县的幸福、注滋口2个乡镇区做了典型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生态农产品标准化技术体系

洞庭湖区农业发达,盛产大米、鱼类和棉麻。洞庭湖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已形成了粮食、牲猪、水产、棉花、油料、蔬菜、家禽、饲料、苎麻、楠竹、茶叶、柑橘等支柱产业。因此,必须根据洞庭湖区各地区的主导产业,着重研究与推广有利于生态农产品发展的产地环境监控技术、良种良法技术、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及流通各环节的检验检测技术、绿色品牌营销技术等,从源头上推动生态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从技术上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保障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安全,从而达到实现农业生态价值的目的。如平江县中南有机茶生产合作社通过统一的技术培训、统一良种茶苗和生态农药与器械的供应、统一产品开发、统一组织产品加工销售等做法,已经把3 000多亩茶园的60%发展为有机茶。

(三)电子信息技术体系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农业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说离不开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农业生产的产前环节,需要通过网络搜寻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但在信息泛滥的社会里,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搜索技术、信息筛选技术及信息共享技术等让市场信息精、准、及时反映给每个农户。在农业生产、加工的产中环节,可大力发展精准农业、设施农业,依靠智能管理系统,实施农业生产全程电脑控制,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水平。如长沙县春华镇西瓜基地、株洲县设施农业建设基地等这些设施农业的发展为湖区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农业生产的产后环节,可运用信息采集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发布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技术、电子交易平台技术等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改进农产品的交易方式。

(四)循环技术体系

发展循环技术,实现“变废为宝”。洞庭湖区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污染表现为上游的工业点源污染及湖区内部农业面源污染,所以要重点突破对工业和服务业排放于农业和农村的废物、农业自身排放的垃圾、农村与城镇生活垃圾再回收利用的循环技术的开发,实现城乡社会的生态互动与和谐发展。具体可包括:第一,农田循环模式。如秸秆堆肥回田模式、稻-鸭模式。这类循环模式简单易行,应首先在湖区得到广泛推广。第二,农牧循环模式。如猪-沼-果模式、鱼一猪一草模式。目前湖区已经广泛推广和应用了沼气技术,所以可在沼气循环模式当中重点开发其它能够实现农牧生态技术循环模式。第三,农村循环模式。如卫生厕所和农家肥堆沤回田模式。第四,城乡循环模式。加工副产物利用模式、城市有机垃圾利用模式。通过利用和结合传统技术及现代高新技术,发展循环技术体系,实现农业内部、农村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生态循环。

三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发展思路

(一)加大对湖区技术项目研发及资金投入

首先,积极鼓励省级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龙头企业申报有利于攻克湖区技术难题的项目。重点开展有利于湖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区域性重大应用技术、实用技术的开发和引进;积极引导地级市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引进与推广项目的研究。其次,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农业科技开发,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独立或合作创办农业科研机构,鼓励企业以购买成果、专利、合作研究开发等形式从事农业科技开发与产业化工作,使企业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促进多主体、多层次、分工有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加快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再次,健全湖区研发项目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投入,逐步提高农业科技项目支出占农业财政支出的比例;另一方面,引导和建立高新生态农业技术开发的融资平台。可借鉴目前长沙市对科技创新项目的融资模式,湖区发展前景大、效益好的农业技术项目,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牵头,对其进行项目评估,并提供一定的风险资金进行项目担保向各大商业银行机构贷款,以解决农业技术开发前期的资金问题。

(二)加强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根据湖区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农业职业教育,开展高校特色教育,大力培养农业技术型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首先,在教育助学方面提高对农学类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如学费减免、贫困助学、助学贷款、提高研究生科研补助比例等。比如将师范类专业毕业后支农的学生减免学费的政策经验借鉴过来,探索农业类院校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学费减免政策。其次,创新农业类专业高等教育。结合地方实际,开展与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课程教学。再次,拓宽农学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途径,如国际交流、校企联合培养、地方政府选拔人才送读等方式。最后,逐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企业、研究院所、高校等具有农业技术研究资格机构的科研项目与湖区涉农科技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及科技示范园区对接,高校的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他的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贫穷社会农民接受一种新农业要素的速度取决于采取和使用该要素的有利性,有利性取决于价格和产量及采用新要素的成本[9]。因此,一方面,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结构合理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并创新农业科技的推广模式。根据湖区产业结构需要,科学选拔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逐步形成以高校、农业科技园及龙头企业的农业科技研发部门的技术人才为技术传播主体,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民专业大户为科技传播中介,广大农业产业工人为服务客体的一体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通过相应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户对生态农产品的收益预期。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一样具有效益的外溢性特征,要积极探索各种途径降低农户生态农业技术的采纳成本,提高生态农业技术的传播速度。如降低农户应用生态农业技术的风险,建立生态生产行为的补偿机制、提高生态农机具的价格补贴比例、提高农业科技示范补贴等。

(四)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在农业生态技术模式中,涉及到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机、水利、林业等多个单项技术。不同部门的技术之间是可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共同应用可实现“1+1>2”的生态效果、经济效果及社会效果。但从目前的行政管理机制来看,农业部门各级科研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行政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规划。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在湖区生态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建立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粮食及其它涉农部门组成的农业科技协商制度,强化对农业科技重大问题和重大活动的组织、协调,加快农业科技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五)建立生态农业技术采用的激励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期望理论,在该理论中认为某一活动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的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所以,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建立生态农业宣传机制。通过电脑、电话、手机、电视、报纸、宣传栏等信息传播媒介宣传有关生态农业的市场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扶持政策等,提高农业生产者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及对生态农产品效益的预期价值。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生态农产品生产的风险化解机制。生态农业投资大,收益高,风险大,所以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及时提供市场服务、融资服务、保险服务等,降低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各种风险,通过提高农户对生态农产品效益的期望值,激发农户采用生态农业技术行为。

注释:

①参见桑润生《试论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建立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载《农业区划》1981年第4期;闻大中《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石油化”及其改善》,载《生态学杂志》1987年第4期。

②参见李正方《浅谈我国的生态农业技术》,载《环境导报》1994年第5期;张壬午、计文瑛《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征及其相应的技术构成》,载《生态经济》1995年第4期;黄文星《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构成体系》,载《当代生态农业》1999年第22期。

③参见杨良山、吴国庆、林代欣《建立浙江省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载《生态经济》2001年第9期;刘梅、易法海、刘明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姜达炳等《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载《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第4期;蒋海燕、翁贞林《江西生态农业若干模式及其技术体系研究》,载《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杨殿林等《天津宝坻和湖北大冶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载《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年第15期;骆世明等《流溪河水库集水区农业生态与面源污染分析》,载《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出版。

[1]Wanda W Collins,Calvin.O.Qualset.Biodiversity in agroecosystems[M]. English.Boca Raton:CRCPress,1999.

[2]毛德华,等.洞庭湖区水生态环境保育战略研究[J].武陵学刊,2012(1):1-9.

[3]孙占东,黄群,姜加虎.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变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9):1108-1112.

[4]谢佰承,杨仁平,隋兵.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调查及其改良[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增刊):473-475.

[5]韩耀,何广前.流通技术结构变迁与流通产业的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5):1-5.

[6]何杰.物流信息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4-16.

[7]段正梁,李景保,朱翔,周跃云,贺清云,陈娟.洞庭湖垸外灾害风险区湖洲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12):2037-2045.

[8]李景保,段正梁,周跃云,朱翔,欧朝敏,贺清云.洞庭湖垸内灾害风险区湖垸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11): 1861-1869.

[9]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4.

(责任编辑:田皓)

On the Technical Support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HE Lihua,LI Mingxian

(College of Econom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is faced with a series of technical challenges.We can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from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technology system,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standardization technology system,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circulation technology system.We should also put more capital investment into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personnel,improve the promo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service,innovate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management system and establish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the Dongting Lake area;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support system

F323.3

A

1674-9014(2014)06-0019-05

2014-08-2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洞庭湖生态农业支撑保障体系研究”(13WTA14)。

何李花,女,湖南新邵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李明贤,女,陕西大荔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

猜你喜欢
湖区生态农业生态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活在湖区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
生态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