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4-03-20 22:05任会艳
文教资料 2014年28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书课文

任会艳

(台安县实验小学,辽宁 台安 114100)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任会艳

(台安县实验小学,辽宁 台安 114100)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主要途径的凭借。文章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展开论述,提出要从激发学生兴趣;把阅读选择权交给孩子;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创造舒适优雅的阅读环境四方面着手。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提高策略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至真至善的人,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育人的目标,也就失去了语言的制高点。教学中孩子并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小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主要途径和凭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是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要想学好语文,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积累更多语言知识,让小学生喜欢、理解更多文学作品,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兴趣,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由于农村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此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此外,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缺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欢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成功做好每件事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都向同学们推荐和本课内容有关的课外书、报纸、杂志等,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比如在学习古诗之前,我向孩子们推荐《古诗三百首》,在学习《桂林山水》之前,我向学生推荐写景的文章。这样就能提高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读书兴趣,培养他们对书的酷爱,把每个孩子都领进书籍世界,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

二、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孩子的选择过程中,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干涉。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三、教给孩子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

仅有兴趣是不行的,还要培养孩子们爱读书、会读书。

1.略读法。教会孩子们根据在课内学习和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教会孩子们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主要、最基本手段。比如: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作品,就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边记,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精读课文,学生一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这时老师要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选择。另外,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不要偏离文本,提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还要处理好正确的阅读导向和个性化解读的关系,使学生既学会阅读,又学会做人。

3.默读法。默读就是不发声,不辩读,不转移视线,快速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化处理和消化,得到用最少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

4.摘抄评作法。就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文章摘抄下来,或对重难点画记号、做注释、写评语,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语、段落、摘抄下来,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做不但能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

四、创造舒适优雅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快乐阅读

“每一个人类活动,参与者是否感到愉悦取决于两个因素,借用心理学上的名词来说,就是‘心境’和‘情境’”。“境由心生”,环境的好坏取决于人心情的好坏,在阅读活动中,却恰恰相反。如果你对成人做一个调查——你最喜欢在什么地方阅读?那么想选择“教室”的一定是少数,选择“沙发”和“床”的人可能占很大比例。我们也经常能在校园里比较僻静的地方看到手捧一卷书的孩子,究其原因,就是人们喜欢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开展阅读活动,为学生建立一个专属于阅读活动区域非常重要。看过这样一个例子,在英国牛津郡的一所普通小学里,为了改善孩子们的阅读环境,校长和老师们花费了九个月的时间,将一间大的储藏室改建成了一片仅供孩子阅读的阅读区。也许,作为普通老师,我们无法做到如此精心,但有时一个个简单、美观的书架,一两个舒适的靠垫,几张精美的图书海报等,都能为孩子们创设出一个和谐、温馨的阅读情境,自然也能让孩子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展阅读活动。

另外,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因此,他们的阅读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默读,有的喜欢表述,老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如:阅读《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有的深情的朗读,有的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生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好表现自己,在开展阅读活动时,应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当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一点点进步时,我们不要吝啬表扬的语言,积极评价,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增强,还可以采用评比竞赛、奖励等方法充分激励学生。有一次,在讲《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提到了德国风俗,我故意没有详细说明,就请学生讲讲德国的风俗,很多学生都踊跃发言,并且能非常清楚、流利地讲述,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机会,鼓励学生多读书,号召大家向多读书的学生学习,其他的学生都用无比羡慕崇拜的眼光看着他们,受到表扬的学生很兴奋,对课外阅读有了更高的兴趣。

总之,我们更要知道:“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正如犹太人的世代传扬的格言:“书本是甜的。”对孩子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吸收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是我们所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童年礼物。所以,语文教育更应该为学生创造良性的、和谐的课外阅读生态环境,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为度过书香人生奠定基础。

[1]邓少滨,阎光霞.刍议小学生阅读品质培养策略.图书馆论坛,2007(4).

[2]周龙兴.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及教学研究报告.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

[3]钟惠芬.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2002(11).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读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读书为了什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