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异同

2014-03-20 22:05裴赟倩
文教资料 2014年28期
关键词:名称内涵汉语

裴赟倩

(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漫谈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异同

裴赟倩

(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动物与人类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常借动物的特性喻人。然而,由于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中外文化中动物名称所附带的文化信息不尽相同,因此容易造成翻译过程中文意的曲解。本文将从内涵相同与内涵不同两个方面,列举常见动物名称词,对东西方动物名称在语义上的异同作一尝试性探讨,加深人们对不同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

动物名称 文化内涵 对比

大千世界,动物千姿百态,动物名称除去其本身的词义外,随着时间推移与时代变迁,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联想意义。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相通性和差异性,相同的动物会给不同民族带来相近或相反的联想。因此,想要正确把握其文化内涵,我们必须排除其中假象等值的东西,理解其深层语义。

1.内涵相同

有些动物的形象与天性因典型而深入人心,经过一定的相似联想,加之文化间的交流与渗透,东西方在一些动物名称的文化内涵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1.1 鼠(rat)

老鼠个头小但生命力与繁殖能力极强,其常鬼鬼祟祟出没于各处啃食家具、偷食粮食、携带病菌而令人烦恼。从“鼠辈”、“贼眉鼠眼”、“鼠目寸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等习语中,我们不难发现“鼠”在汉语中往往被冠以卑鄙、卑微的头衔。在英语中,也不乏以鼠比喻小人的例子: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先逃)这一谚语被用来暗指那些一遇到危险就争先寻取安全或一看见困难就躲得老远的胆小怕事之人;Like a rat in a hole(如瓮中之鳖)用于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东西,这里英文中的“鼠”与汉语中的“鳖”相对应,“鳖”由于与“憋”读音相似,在汉语中常含贬义。

1.2 羊(sheep)

羊性情驯顺,易于管理,其皮毛是必不可少的纺织保暖材料之一。由于其读音与“祥”相似,在古代与“阳”通用。在成语及民间故事中,多取“羊”做吉祥之意,如“三羊开泰”为岁首吉祥之语,古代宫廷小车被称作“撵”,也被称为“羊车”,即“祥车”。在中国经典寓言故事中,羊往往是善良、温顺与弱者的代名词,如“羊入虎口”用于比喻弱者陷入险恶境地,面临被残害的危险。在西方文化中,羊的形象与之不谋而合: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用于形容人面兽心的伪君子;He that makes himself a sheep shall be eaten by the wolf(甘心做绵羊,早晚喂豺狼)与汉语中的“人善被人欺”异曲同工。

1.3 猪(pig)

为中国人所熟知的猪文化中,猪由于其肥胖的体型与嗜食嗜睡的生活习性,常被作为愚蠢、贪婪、胆小与丑陋的代名词。日常生活中的骂语多与猪有关,如“猪脑子”、“死猪不怕开水烫”等。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以猪为原型的猪八戒的本领稀松平常,不但喜好女色,还好吃懒做,形象颇为不佳。无独有偶,在西方文化中,猪也是迟钝、肮脏、懒惰与贪婪的代名词,to make a pig oneself被用来形容某人食无节制;to be a pig about被用来比喻某人的贪得无厌;to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教猪吹长笛)引申为做荒诞或不可能的事。

此外,中西方还有许多文化信息相近的动物名称,如狐(fox)在中西方文化里都有奸诈狡猾之意:He is a man of fox(他如狐狸一般狡猾);You can never fox me(你是骗不了我的);驴(donkey)在中外文化中都用于形容人愚蠢而固执:He is an absolute donkey(他倔得像头驴);公鸡(cock)总是带有骄傲自负的意味:as arrogant as a cock(骄傲得像只公鸡),等等。

2.内涵不同

尽管东西方在许多动物名称的内涵上有着相似的倾向,但东西方文化起源、历史发展轨迹、观察视角差异与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形象差异,仍会在一定程度上催化动物名称文化内涵的地域化与个性化,引起动物名称附带信息的差异。

2.1 狗(dog)

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狗的存在和进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中外,狗的基本功能都是通过犬吠与撕咬看家护院。对于强调集体观念、注重人情交往的中国人来说,狗在人际交往中唱起了白脸,自然不招人待见。因此,汉语中“狗”大多含贬义,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苟蝇营”等。然而,西方国家人大多强调个体独立,而“狗”的存在则恰好维护了其隐私权,因此,“狗”在西方国家的境遇与在中国习语文化中的不堪大相径庭:top dog(位居要津的人);old dog(行家里手);wet dog(熟悉水性的人);lucky dog(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渡过难关),这与汉语里的“痛打落水狗”,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不使死灰复燃之意南辕北辙。

2.2 鱼(fish)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仓廪实”、“食而由于”自古以来就是饱受自然灾害的劳动人民最为朴实美好的心愿。“鱼”与“余”读音一致,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常被用作祭祀、点缀,也是每逢喜事餐桌上的必备佳肴。“鱼”在汉语中往往有殷实富足、自在安乐之意,如“如鱼得水”、“临渊羡鱼”,孟子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文中就以鱼象征珍贵的、有价值的事物。同时,鱼肚中“多籽”与“多子”同音,亦有多子多福之意。相反,在西方文化中,“鱼”则多为贬义:cold fish/fish-blooded(冷血的人);fishwife(爱骂街的泼妇),由此可见,“鱼”在西方人眼中往往是冷血与无知的代名词。

2.3 龙(dragon)

龙是人类虚构出的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清代基督教传教士以撒旦代名词“dragon”翻译了汉语的“龙”,不但以一神教核心思想颠覆东方世界盛行的多神教,而且根本无视中国历代正史的记载。实际上,东西方文化中的“龙”是异形异性、天差地别的。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将自己视为“龙的传人”,在炎黄子孙眼中,“龙”是浩瀚苍穹中行云布雨的使者。从周代到元代,“龙”都是贵族的象征,在明清两朝,“龙”更是升华成了君主的象征、民族的图腾。“画龙点睛”、“望子成龙”、“卧虎藏龙”、“龙凤呈祥”,“龙”在汉语中往往被赋予神圣、尊贵、成功、吉祥之意。然而,在西方人眼中,“龙”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是邪恶的象征。在《圣经》的《启示录》中,魔鬼撒旦化身为一条大红龙(the great dragon)带来争战。同时在英国史诗《贝奥武夫》中,主人公因除掉了龙而成为众人缅怀的英雄。因此,“龙”在西方文化中常代表蛮横的、令人不悦的事物。

此外,还有许多与文化信息相冲突的动物名称,如猫头鹰(owl)长相似猫,又习惯在夜间活动,因此中国人称之为“夜猫子”,“夜猫子”进宅则被视为凶兆,而其在西方文化中却被视为智慧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如猫头鹰一般睿智);海燕(petrel)在高尔基文章中不畏暴雨迎难而上的勇敢者形象深入人心,而其在西方人眼中却是以惹是生非为乐的捣蛋鬼形象。

通过英汉动物名称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动物名称不仅仅是对应动物的形象符号代表,当其置身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还会被赋予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与意向内涵的了解与认知,在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语言文化中没有绝对的对应,也没有绝对的对立,因此动物名称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异同,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重叠与特例,因此,以上笔者按照东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异同,对动物名称进行大致分类,必定存在一定的牵强附会之处,这也是笔者将本文称作漫谈的原因。

[1]陈建芳.论英语动物词的语义与翻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27-36.

[2]丁菲菲,徐麟.交际中的文化动物词及翻译策略[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2-14.

[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22-125.

猜你喜欢
名称内涵汉语
学汉语
活出精致内涵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