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人政策初探

2014-03-20 22:05王慧珍
文教资料 2014年28期
关键词:刘备用人曹操

王慧珍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河南 长葛 461500)

曹操用人政策初探

王慧珍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河南 长葛 461500)

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为争夺全国政权展开了殊死搏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三个军事集团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选择与人才使用的较量。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在革新人才选用体制、充实曹营实力上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曹操本人心胸狭隘,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也错杀了一批人才,这对曹操集团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曹操 用人政策 唯才是举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操官至丞相,曹丕称帝后尊其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据《魏略》记载,曹操“才力绝人,手射飞鸟,弓禽猛兽”,可见曹操确实是文武全才。然而,从古至今,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在极度动荡的东汉末年,以曹操、孙权、刘备为代表的魏、蜀、吴集团为争夺全国统治权展开了大规模厮杀。为取得胜利,他们都极力拉拢“非常之人”,以帮助其完成霸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东汉末年的斗争其实就是人才的较量。从小县令一跃而成为一方霸主的曹操在人才政策的制定、人才的选择与人才的使用上都别具一格,这为曹魏政权一统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一、曹操用人政策概述

《三国志》对曹操进行了总评,即“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盖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由此看来,曹操的用人策略极其高明,能做到任人唯贤,不避旧恶,唯才是用。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曹操的发迹并不算早,却成为最后的赢家。究其成功之道,我认为关键在于他巧妙绝伦的用人智慧。

早在击退黄巾军、铲除宦官的斗争中,曹操与袁绍就一起讨论时局,并各自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袁绍认为只要凭借黄河的天险,隔断燕、代一带的联系,并趁机歼灭北方一众少数民族政权,就可以逐渐向南争夺天下;而曹操认为,网罗天下的英才,并用道驾驭他们,就可以无往不胜。从两人的雄心勃勃对天下的筹划中可以看出,曹操将网罗人才、驾驭人才作为争夺天下的重要筹码。唯才是举一直是曹操招募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标准。通过大量选贤任能,曹操麾下聚集了王粲、荀彧、郭嘉、荀攸、张辽、张郃、夏侯渊等文臣武将,曹操也正是凭借着这样一支精干的队伍雄霸一方。

然而从曹操的生平事迹看,我们还会发现,曹操的用人政策存在较大矛盾,即一方面他提出唯才是举、举贤任能的政策主张,另一方面他对优秀的人才容易产生猜忌,甚至不惜残杀了一大批贤能之士。所以,后人只能通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和“宁我负人,勿人负我”对曹操进行认识与评价,以至于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

所以,对曹操的用人政策,我们应该持一分为二的评价观点,既要看到这种用人政策打破了汉代长期以来“阀阅门弟”、“任人唯亲”等官僚制度的格局,又要认清这种用人政策的本质,那就是帝王权术。相比于刘备用性情笼络人、孙氏兄弟凭借意气用人,曹操的用人政策则更倾向于通过权术来选择人才、使用人才和惩戒人才。

二、曹操的用人艺术

(一)人才的选择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宦官专权、外戚干政交替出现,朝廷的用人政策演化成了任人唯亲、以族举德、以位命贤的格局。这种用人政策也使得朝中党派林立,百姓不得安宁,农民起义不断。公元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利用人民对东汉王朝统治的不满,开始爆发大规模的起义,这导致许多州郡被占据,地方官吏四处逃窜。同时这次起义也催生了大量的军事割据集团,各军事集团为争夺土地与人口而进行频繁厮杀,严重破坏了经济生产力,社会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饱受战争蹂躏的人民也盼望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消除割据,实现国家统一。了解这一现实之后,曹操就渴望通过增强自身实力,消除各大豪强势力,进而建立统一政权。

宦官之家的身世,让曹操经常受到世族之人的耻笑,他既不具备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天然渊源,更不具备“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的舆论氛围。所以,曹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招揽天下英才为其所用。为此,曹操分别于建安15年、建安19年、建安22年颁发了三次求贤令。通过这三次求贤令,曹操招收了大量中小地主阶级的贤才,曹魏集团也逐渐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良好格局,曹操正是凭借着“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和这一中坚力量才得以统一中国北方。曹操所说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招纳降将,不念旧恶。

一方面,曹操极力拉拢敌方的能人异士,使其为己所用。例如,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通过离间计成功地离间了袁绍与其谋臣许攸的关系,许攸也看到了袁绍的刚愎自用,于是主动投降曹操,曹操听说这一消息,高兴异常,光着脚出门迎接许攸,这才有了后来的夜袭乌巢。所以许攸的来降不仅提升了曹操军队的士气,而且为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曹操用人不念旧恶,对招降的或战败的贤人极为重视,比如张辽、徐晃等人,都能做到不计前嫌,一律委以重任,这大大增强了曹氏集团的实力,削弱了敌方阵营的力量。

2.在实践中选贤任能。

曹操认为“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拔于卒伍”。在曹操的用人政策中,实战是挑选人才与使用人才的重要标准。比如,在长期实战中,曹操发现于禁、乐进、张辽、徐晃都非常勇猛,于是将其一一提拔。又如,在议论天下大事的过程中,曹操发现郭嘉很有见地,能一针见血地看清天下局势,由此,曹操认为郭嘉很有才能,将其破格提拔为司空军师祭酒。

3.不拘一格降人才。

曹操提出“勿拘品行”、“不问阀阅”,即在“质中性一,守职节义”上,不过分要求每一个人才都十全十美,允许贤人异士存在某些品行方面的“偏短”。从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看来,曹操对东汉末年的时局进行了透彻分析,他打破门阀制度,主张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每个人才都能各展所长。

(二)人才的使用

曹操不仅在人才的选择上颇费苦心,而且在人才的使用上充满艺术与智慧。究其用人艺术,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1.依法制人。

依法制人是曹操用人政策的首要原则。为充分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曹操将奖与惩严格区分开来,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例如《军谯令》、《败军令》、《论吏士行能令》、《封功臣令》等。曹操所推行的“赏罚分明”不仅适用于部下、谋臣,而且适用于其儿子。这种做法对培养下属的较强的进取心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干部基础。

2.宽容待人。

宽容待人是曹操用人政策的又一特点。曹操认为,只要能为己所用的人才,即使他背叛了自己,也会宽容待之。例如,建安二年,张绣经历了投降曹操、后悔投降与背叛曹操的过程,并且张绣曾一度将曹军打得一败涂地,甚至曹操的长子曹昂、弟弟之子曹安民都为此死于乱军之中。袁绍觉得攻打许昌的时机成熟,竟率十余万人浩浩荡荡向许昌杀来,而当时为袁绍卖命的张绣却再一次抛弃了袁绍,投降了曹操。曹操不计前嫌,重用张绣,并对其加官晋爵。这充分体现了曹操的容人之量与非凡的政治家气度。

3.扬人责己。

表扬他人的功绩、反思自己的过错是曹操用人策略的一大特色。例如,公元207年,待曹操消灭了袁绍集团之后,他将功劳说成是各下属的,并下令封赏功臣,以激励将士继续为实现统一而献计、献策。再如,建安十二年,曹操发动三郡岛之战。起初,曹操没有采纳谋士郭嘉的意见,以至于没有预料到北方天气寒冷与干旱的特性,曹军最后不得已无功而返。返回之后,他先是对之前进谏的大臣进行封赏,而后自己检讨了此次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4.珍惜人才。

刘备与曹操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但是当刘备在下邳之战中战败后,他选择了投奔曹操。这时,曹操以上宾之礼款待刘备,并封其为豫州牧。曹操部下则认为,刘备是世之英雄,终究不会屈居人下,应该趁其失事而早图。这时,曹操问计于郭嘉,郭嘉则认为,曹操以信义起兵,并且以信义招揽贤才,而刘备素有英雄之名,现在穷途末路了,归顺曹操,如果这个时候杀了刘备,就会寒了天下贤能之人的心,杀一人而阻碍了四海向曹之心,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听完郭嘉的分析,曹操不但没有斩杀刘备,而且扩充了他的兵力,补充了他的粮食,以突出爱才、惜才之心。

5.各展所长。

在合肥之战中,曹操巧妙地利用张辽、乐进、李典的才能,击退了孙权的十万军队,保住了合肥。战前曹操了解到张辽、李典为世之猛将,善于攻城略地,而乐进则相对持重,能坚守后方。所以,曹操对乐进下了一道密令,让张、李二人迎战,乐进防守。这种用人策略很好地运用了每个将才的长处与个性特点,将勇猛与坚守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所以,曹操的用人策略讲究量才适用,促使各将士各展所长,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用人效果。

三、曹操的用人败笔

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获得了多数史学家的赞誉,但考虑到曹操确实有刚愎自用、嫉贤妒能、杀贤害贤之事,所以我们在评价曹操的用人政策时,就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从而能更全面地认识曹操的用人政策。

一是拒绝直言进谏,怠慢谋臣。自官渡之战后,曹操开始骄横狂妄,甚至自封为“天下英雄”,听不进谋臣的进谏。在赤壁之战前夕,他先是错误地分析了战争形势,也没有认真考虑南方的自然条件,再是在攻下荆州后又想趁着余威,以恐吓的语气逼迫孙权投降,结果弄巧成拙反而促成了孙、刘之间结盟。最后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失败之后,曹操不仅不进行自我反思,反而认为帐下的谋臣武将没有及时提醒自己,才招致惨败。另外,曹操对打算把西蜀献给自己的张松也表现出轻慢无礼,这使张松转而将益州献于刘备,曹操因此丧失了唾手可得益州的最佳时机。

二是妒才嫉能,肆意杀害功臣。在争霸过程中,曹操往往通过暗杀或网罗罪名的方式杀害功臣。同时,他对孔融、祢衡等名噪一时的人物进行直接诛杀,或通过他人之手杀害对其不满之人,比如祢衡之死。

三是屡兴大狱,屠杀无辜人士。随着北方政权的日益稳固,曹操的猜忌之心也逐渐膨胀,对毛玠、王粲等进行大规模诛杀。另外,曹操还特设监狱,将不满自己统治的一众人收监。

曹操的用人政策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足之处。任人唯贤、唯才是举、选贤任能的用人政策对稳定人心、笼络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妒贤杀能的行为也导致曹魏集团人心涣散,这不利于巩固原有政权,也不利于网罗天下英才。

[1]陈丕武.论曹操的纳才策略与赤壁战败的内在联系——兼论曹操对人才的杀戮[J].殷都学刊,2011(9):45-46.

[2]陈寿.三国志选·武帝纪[M].中华书局,1962(5):69.

[3]崔元元.试析曹操的用人方法论与人才经济学[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65-66.

[4]符优华.向曹操学习用人之道[J].城市开发,2013(5):14-15.

[5]关岩.曹操:用人枭雄,管理能臣[J].农经,2014(7):33-34.

[6]刘春香.论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艺术[J].作家,2012(11):2-3.

[7]罗明.曹操用人成功经验[J].科学大观园,2012(4):78-79.

[8]王永风.一代枭雄曹操用人的“妙笔”与“败笔”[J].长城,2011(2):36-37.

[9]王宏春.“用才能人”曹操[J].中国人才,2011(9):58-59.

[10]赵建军.曹操用人之术的万花筒[J].领导科学,2011(9):11-12.

猜你喜欢
刘备用人曹操
读懂刘备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刘备与徐州
用人还需讲原则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