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生命价值意识探析

2014-03-20 00:11张雄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生命情感生活

一、语文教育生命价值的实质

(一)从静态语文文本阐述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

语文以独特的人文弹性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包容了多元化的思想意识,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发展历程。语文中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无不自然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气和精神意蕴。语文与生命的循环、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语文教育体现了生命的体验和创造,展现了生命的超越和对生命超越的追求。

语言文字是语文的载体,独具特色的方块字展现了生命的意义,成为生命意识的符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们情感的表达多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这种功能体现了人的生命价值和美感。无论是从书法艺术还是从美学角度看,汉字的横平竖直无不透露出生命的底蕴,张扬着生命的个性。汉字所营造的世界是人们精神依存的世界,是无数先辈在历史的长河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创造的开放的思维空间。作为一种静态的文本,语文侵染着生命的色彩,积淀着人类文明中的生命精华,充满生命的情趣、内涵和意味。语文教育中无处不散发着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与升华,在这个用文字营造的心灵世界中,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日日参省”、“锲而不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借用红杏跳动的生命体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二)从动态语文教育过程阐述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

语文教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动态交互过程,以语言和文字的载体传递生命的感悟和价值。语文教育充满生命的张力,是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运用语言和文字塑造一种生命价值观,培植一种精神。接受语文教育的个体在这个动态交互过程中,满足自己对生命成长、活动、完善的潜能需求。目前的语文教育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生命价值观念的培养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过度的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能,从而忽视了其基于生命成长的交往行为,忽视了其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及塑造。

教师和学生是语文教育的两个主体,是具有感知和认知能力的生命体,都是以真实的身份出现在语文教育中的。在语文教育的动态交互过程中,他们相互交流生命的感受及体验,共同传承语文文化,推动语文教学的进行。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互动的动态促进过程,是师生生命潜力激发和生命激情焕发的过程,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和价值的过程。真正的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感知交流、生命认知的交流过程,不仅仅包含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二、语文教育生命价值观的实施

(一)融入生活,实现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内在统一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是生活的积累与体现,二者是相互统一的整体,语文所蕴含的知识与感悟是生活的长期积淀与浓缩的精华,进而传达给个体,使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体会语文所包容的多元化生命感悟。我国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曾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应紧密结合生活,融入生活,实现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内在统一。

首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设计中,应注重生命意识的渗透,使语文教学的内容与过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使其感觉到语文与自己平时的生活是统一的整体,是生活的展现和启示。比如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分成三大版块,每个版块制定结合生活的主题,且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需求。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积极主动的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对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进行重构。重构的方式一般采用两种,一种是由生活引入到教学中,另一种方式是由教学拓展延伸到生活中。比如让学生去室外切身的感受雷雨,进而结合《雷雨》一文,让学生描述其心理感受,这样语言文字就被赋予了生命。再次,利用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最后,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自发性的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这样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语文的底蕴。

(二)融入情感,实现语文教育与情感的交融

情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保持活力的基础,是灵魂的构成要素,有感情的生命体才会展现出朝气与活力,散发出五彩光芒。情感是个体感受与体验的表现,是生命中最活跃的因素。情感自始至终处于语文教育中,是师生间交流的纽带,是知识、技能传承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牢牢抓住情感这条主线,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首先,学校及教师应该发挥生活情感的作用,主动营造富有情感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情感状态下,保持积极的语文学习兴趣。吕叔湘曾说:“有些作品不分析还能感动的,一分析就不行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困境,缺乏情感的语文教学使得教学过程苍白、干瘪。其次,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充满情感、情绪高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振。再次,在教学内容上,善于借助教材,引导学生体味作品形象所隐含的感情。深度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作品的情感优势,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去体验课文中的情感,这样教学就不再是一种冷漠无趣的工具性传递,而成为师生与语文间的心灵交换。

参考文献:

[1]孟红霞.让学生感受生命之美——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有机渗透生命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3).

[2]黄春.中学语文教学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李敏,丁威.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的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2).

(张雄 甘肃省张掖市沙井镇中心学校 734021)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命情感生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