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视角挖掘新闻的价值

2014-03-21 19:35张执松
记者摇篮 2014年3期
关键词:郭明义共性切入点

张执松

2012年2月,央视新闻频道的三位记者,时隔一年多再次到鞍山重访雷锋传人郭明义。从2月27日到3月3日,6集系列报道《郭明义和他的“粉丝”》连续在央视新闻频道《走基层·蹲点日记》专栏中播发。记者在采访札记中写道:“发现老郭还是那个老郭,唯一的变化是,现在的他成了微博上的明星,粉丝600多万,人气排行榜前60名,每天新增粉丝数以万计。”与以往对郭明义的报道不同,记者通过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郭明义的这一变化,以他开微博为切入点,选取了一个崭新的报道角度,多侧面、全方位记录了郭明义的生活、工作、情感和爱心行动,用客观、真实、生动的镜头语言呈现给观众一个有血有肉、极其鲜活的人物形象。

对于记者来说,最常用的是正面表述角度,如“某年某月某日某单位举办了什么活动”,往往是站在活动组织者或线索提供者的角度去报道。更多的情况属于“规定动作”,不允许超规越矩,记者在同一新闻事件或事实面前,如何突破常规,求新求变,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去挖掘新闻价值?

一、 选取侧面表述角度,寻找最佳切入点

报道《郭明义和他的“粉丝”》的记者,在来鞍山之前,肯定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郭明义的信息,制定了周密的采访计划。不过,当他和郭明义面对面时,发现53岁的老郭居然会用手机发微博,便一下子否定了设计好的采访思路,找到了微博这个最佳切入点。观众通过这一视角,了解到一个既传统又时尚、情感丰富、朴实无华的郭明义。相比之下,我们的记者曾多次采访报道郭明义本人或他的公益行动,但真正有价值的、有分量的稿件凤毛麟角。

二、选取散点式表述角度,做到形散神不散

现在新闻界流行一种“跨界说”,即新闻消息和深度报道可以打破文体的严格界限,相融相通,优势互补。《郭明义和他的“粉丝”》,呈现给观众的是每天七八分钟长的深度报道。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在一个主标题下,每期报道都有七八个小副标题(前面已经举例,不再重复),拆开就是七八条短新闻,单独拿出一条都是标准的消息报道。好似串了珠子的一条金线,纵看金光闪闪,横看熠熠生辉,既有信息丰富的广度和厚度,又有给人以启迪和感动的深度与热度。我们在此把这种报道方式称作散点式表述。获奖新闻《关于高层电梯的调查》,记者围绕高层电梯这一主题,选取了四个采访角度,先后播发了《话说四座老高层》、《新高层居民的无奈》、《业主:您准备好了吗》、《善待我们的电梯》四篇报道。其中有对往日温馨的回忆,有当前民众的呼声,最后引导民众要安全用梯,爱护公物,实现人梯和谐。

三、从事物特点中找角度,令人耳目一新

选取报道的角度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客观事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忽视共性固然难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只讲共性,忽视个性特点,则必然雷同。报道要想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防止千篇一律和模式化,就要研究事物的特点,寻求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报道角度。

新闻《郭明义和他的“粉丝”》,作者紧紧抓住了郭明义通过微博传递爱心的这一新发现、新特点,展开了一系列的报道。片中有这样一幕:郭明义在车上忽然接到求助电话,一位产妇临产大出血,急需A型血小板。郭明义立即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不到半个小时,就有众多A型血的“粉丝”赶到鞍山市中心医院,为患者献血,使其转危为安,顺利产下一女婴。这就是郭明义的魅力,更是受他感召的无数“粉丝”的力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景需要选取最佳角度,新闻报道亦如此。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展示,是新闻事件拨开迷雾见真相的深度报道的重要特征。可以肯定,央视记者的这次关于郭明义的报道是非常成功的,是落实“走转改”精神的一次行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活教材。

猜你喜欢
郭明义共性切入点
郭明义:践行雷峰精神 铸就滚烫人生
当选党代表后,找他的人更多了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当代雷锋”郭明义
守住“怕”的底线 立起“不怕”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