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如何发掘人性美

2014-03-21 19:42孟祥凤
记者摇篮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性美车主上学

孟祥凤

当记者已有十八个年头了。在采访经历中,一直沉浸在专题新闻报道中,有时很懒惰。多年的采访,我突然有了一种不曾有过的感动,而且越来越深刻:那就是在采访中,要更好地把握人性美、人情美,体现故事性、情感性。那我们该如何把握好人性美的专题新闻报道呢?

一、深入观察

记者必须到现场才能找到新闻。到了现场,我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而要调动自己的鼻子、舌头、手、脚和头脑进行“全息采访”,这样才能在现场中发现更多的新闻。比如我们对一个小村考出七个大学生的报道。其中一个孩子考上重点大学,而她家生活窘迫。记者发现在她家屋子的一个角落放着一个褶褶巴巴小日记本,上面记着母亲每天打工挣的钱数。她母亲每天的收入仅有几十块钱。上班时,村里的村民骑自行车带着她,她因为车肇事,一条腿走路费劲。这个孩子是单亲家庭,仅靠母亲做服装打工供她上学。采访时,面对镜头她流下了感恩的眼泪,她说上大学自己要勤工俭学,不让母亲这么辛苦了,以后让自己母亲过上好日子。我深入现场,深刻认识到只要你认真观察,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新闻。我想:这对母女是坚强的,是令人尊敬的,让人佩服。这种在苦难中的经历体现出平凡人的人性美好。

二、注重细节

采访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角度,最重要的是注重情节。可有些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时,总是一个套路,而且呆板,不生动。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闻采访是生动,几十年代是信息,九十年代末是调整,到现在是专业。那么,所谓的新闻采访专业性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改变以往的思维,变采访新闻为思路清晰,语句简短朴实,同时直接引语地位突出,话语更突出民生化,更主动更客观地传递信息,多些人文关怀,新闻采访最终回归新闻的本源。例如:我采访的《让我们上学吧》专题类新闻。接到同学家长打来的电话:校车涨价了,家长有很大的意见,孩子不上学。家长和车主理论起来,大家都互不让步。这时,一位农民站出来:我们的孩子上学不能耽误,你们可以去找教育部门解决,不要让孩子看到这么尴尬的场面。站在一边的二十多个孩子有的流下了眼泪。我问孩子:你们几天没上学了?大家哽咽地异口同声说:三天了。我的眼睛也泛现潮湿。孩子们哭着求车主:叔叔,让我们上学吧,我们再不去的话,有些题我们都不会了,都赶不上了。这时我看到车主的声音也低下来,家长和车主也不再呛呛了,孩子快快乐乐地陆续上了车,童真的脸上也绽放出笑容。望着远去的校车,在场的人都平静得一点声音没有。我就是抓住这个细节,让大家进行互动来解决问题,改变单一性的新闻采访,自己当时也很感动。

三、融入情节

我采访专题新闻的豁然开朗,在融入故事情节后,大大拓展了我的视野。从此以后,我游刃有余,逐渐上升到玩新闻的境界了。我认为融入采访时的心情有时很浅薄。在深入了解后,我逐渐体念、现场、联动和暗访,全面深入到了我的内心、我的骨髓,把自己在现场的采访看做是自己帮助解决事情的“内援”,我不是单独为了采访,看热闹,而是每个角落转了一遍,这个过程就权当深入现场。我作为一名记者有时在烈日下采访,在简陋、脏乱差的环境中了解情况,报道出有价值的专题新闻。有时为了更好地获得采访线索,我会不和其他人报道一样的内容。去了现场,走了一圈,发现与众不同的内容,经过提炼,觉得应该采用人性角度来写,就写乡村几十个打工仔回乡建设家园的感动故事。角度新颖,达到了情节融入。

我必须到现场才能找到新闻。到了现场,我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而要调动我们的鼻子、舌头、手、脚和头脑进行“全息采访”,这样才能在现场中发现更多的新闻。

其实,新闻记者发现采访新闻人物、事件等,要怀着人文理念,发掘人性美,采访的角度要平实、独特,有自己的报道个性东西。要把专题新闻写活,写出故事性、艺术性,就要靠自己的修炼,这个就是自己的本事了。这就需要记者多多跳出新闻的束缚,功夫多多下在新闻之外的人性美发现、融入、体验和观察上。正是新闻之外的很多美好的人性东西,才会滋养着一个记者,使我走到今天,对记者事业乐此不疲。

(作者单位:辽中县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人性美车主上学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云中记》的人性美与灾难文学的美学意蕴
听伴:抓住车主的耳朵
汽车车主的移动应用
百名车主评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