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好道德建设类广播节目

2014-03-21 13:32谭莹
记者摇篮 2014年3期
关键词:营口大讲堂升华

谭莹

做好道德建设类节目,并非易事。在内容方面,主要是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方面内容,在题材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表现形式上,也往往容易滑入“正襟危坐说教”和“哭哭啼啼煽情”的俗套。因此,道德建设类节目和新闻节目、社教节目、综艺节目相比,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播出效果都要差上许多。目前,陆续有多家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邀请营口交通文艺广播参与策划、播出他们的《道德讲堂》。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家如此喜欢《道德大讲堂》?

“平民化”的定位,贴近群众

首先,在节目题材的选择上,突出讲“身边事”。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为主题,着眼普通人身上发生的家长里短、母子关系、婆媳关系等等,这在无形中拉近了道德人物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群众感觉到“道德”不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而是每一个平凡的人身上都有的“道德闪光点”,都能成为“好人”。

其次,在讲述方式的选择上,突出“身边人”讲。节目选择的主人公既不是雷锋、郭明义等“道德明星”,也不是孔子、孔融等“道德化身”,而是最为平凡的身边人,他们是在校学生、老师、医生、社区干部、企业白领、退休职工,是这座城市中最普通的一员。而参与道德故事讲解的人,也是主人公身边的同事、同学、朋友、亲人、邻居,用他们来讲故事,改变同类节目“新闻专题”和“主持人宣讲”的呆板形式。

再次,在道德评议的选择上,突出“普通人”议。节目中别出心裁设计了现场互动、谈感受、道德评论环节,让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普通人,围绕主人公的“家长里短”进行评说,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

“开放性”的互动,打破界限

首先是提前采制录音。每期节目围绕设定好的主题和主人公,安排记者、主持人走上街头进行随机采访或者电话连线采访,比如“您给父母洗过脚吗”“你觉得你婆婆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印象中的医生什么样”“你的邻里关系处得怎么样”“你都遇到过什么样的公交司机”等问题,收集社会普通群众对不同道德问题的看法,极大地拓展了节目表现形式和表达空间。

其次是现场评。在每期节目的最后环节,主持人针对本期的道德主题,请现场的热心观众进行发言、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使节目的形式更加开放、生动。

“分享式”的升华,以事见道

艺术源于群众,但更要高于群众。作为道德建设类节目,只有讲述和记录,而没有思想性的升华,其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作用必然大打折扣。《道德大讲堂》成功地在节目中植入“分享感悟”,发挥群众对善恶美丑的评说作用,使一件件“家长里短”在群众的口中,不知不觉升华为一种思想上的道德启示,极大地梳理出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

此外,节目组还邀请了营口市文明办主任康福州等专家学者型嘉宾,发挥其专业和学术优势,从人文、传统、法律、文化等更深层的角度,对不同的道德问题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评,使节目的思想性得到进一步升华。

“文娱式”的表演,贴近生活

每期节目还会排演一些如“说唱快板”、“手语舞”等文艺节目,使嘉宾和群众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领悟到“分享爱,传递爱”、“我们是一家人”、“礼”等一批具有哲理性的话语,作为道德启示。

《道德大讲堂》节目是由营口市文明办、营口交通文艺广播联合打造的,开播以来,道德建设作用明显。比如,在第3期《道德大讲堂走进大石桥龙山道德学校》的现场互动中,“问题少年”在节目结束时转变了思想,向母亲深深鞠躬,表达了忏悔之心。《道德大讲堂》节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渗入人心、植入人心,起到了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良好社会作用。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营口大讲堂升华
瞎闹腾大讲堂
贪吃蛇升华记
“别样”履职大讲堂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营口古代文明展》的内容设计与特色
营口高校学生年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研究分析
营口机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关心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