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节目的发展方向

2014-03-21 13:33汤昕
记者摇篮 2014年3期
关键词:票友戏迷评剧

汤昕

广播戏曲节目作为广播媒体文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史悠久,节目形式完备,但结合当前广播文艺工作的实际,它又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传统戏曲文化发展的萎缩、听众的老化和节目播出形式的相对成熟所带来的创新慢节奏,已经是我们不得不正视和面对的问题。如何在广播传媒面临新的变革的形势下将这一传统项目——戏曲节目办活办好,办出特色,是一个必须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问题。

一、多渠道了解听众所需,拉进与听众的距离

想当初,广播在被誉为“戏匣子”的年代里,它的播出形式最为常见的是“我播你听”,随着广播节目的改革,这种播出形式也有所革新,如“你点我播”等形式的出现,使戏曲节目有所丰富,打破过去的呆板的说教形式。以戏曲节目为载体,突出节目的互动性、娱乐性、欣赏性,使戏曲节目“通俗化”、“平民化”,缩小戏曲这门艺术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培养人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通过广播媒体的包装与传播,使年轻的听众朋友及对戏曲不了解的听众朋友也能够了解并喜欢上古老而传统的戏曲艺术。

随着广播界的改革,直播节目的开放式播出,戏曲广播节目也变得充满活力—— “双向传播”。听众不再处于被灌输的地位,他们被压抑已久的表现欲得到了释放,他们或在“戏迷信箱”、“戏迷热线”中表达自己喜爱戏曲的一片痴情,对戏曲现状、改革的真知灼见;或在“票友戏台”中一展自己的拿手好戏;或在“听众点戏”中点播自己喜爱的节目;或在“热线电话”中与戏曲名家、戏迷交友谈心;或被邀请来电台当客座主持人、嘉宾,主持节目、接受采访、演唱录音等等,戏迷参与办广播,增强了戏曲广播的活力,发挥了戏曲广播独特的时空自由魅力。

二、利用广播优势,给戏迷提供展现才艺的平台

传统戏曲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其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色彩缤纷的地方风味汇成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在城市大众中其实具有深厚的基础。2012年,正当《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这些色彩斑斓、充满动感与时尚的现代文化活动不断穿越喧闹的都市,成为众多媒体和社会关注焦点的时候,我台新闻广播举办了“越唱越开心”锦州市京评剧票友大赛。从春末到冬初,共吸引了全市三百多位京评剧票友参与。这次大赛至始至终贯穿着锦州市京剧团、锦州市评剧团、锦州市群众艺术馆等专业团体的鼎力支持,众多京剧、评剧专业人士不计得失热忱参与其中,悉心指点、热心鼓励每一位票友,还欣然登台表演,传递着弘扬传统艺术的正能量。

这一以中国国粹京剧与传统地方戏曲评剧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赛事,在锦州的戏曲界与票友界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来自锦州各界的业余京评剧爱好者踊跃报名参加了海选,从年龄上看,既有87岁的耄耋老人,也有7岁的小戏迷。从职业上看,参与其中的有学生、出租车司机、机关干部,更多的是退休的老同志。

三、借戏曲专家之力,培养、提升戏曲听众的审美水平

有人把戏曲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既有对主流文化的渗透也有民间思想、民间情感的凝聚,它既属于上流社会也是属于民间的,所以雅俗共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广播载体,在戏曲节目中以说唱娱乐等形式,逐步培养人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激发了听众参与节目的欲望。同时直播间内还可以邀请一些有影响的演员、票友及各个业余团体的负责人,壮大节目的人气,倾听他们的建议,无形中也增添了他们对节目的责任感。有时甚至可以满足个别听众在直播中演唱几句请名家指点的要求。在节目内容上注重了人文关怀和听众意识。作为戏曲界的知名演员,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之旅。这本身就是很好的节目素材,在艺术家的漫漫人生里既有着舞台上的璀璨光环,也有着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每个故事都引人入胜,每段感慨也令人遐思。

戏曲艺术是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培养更多的戏曲爱好者,让我们的民族艺术为更多的新生力量了解和关注。当然戏曲艺术本身也要追随时代的脚步,既要继承优秀传统也要吸纳新的元素,做到既有民族的特点,又能适应当代的审美需要。广播戏曲节目有责任有义务与大家一起投入振兴,广播戏曲节目在关注戏曲命运的同时寻找戏曲节目的出路,大胆创新也是我们的责任。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票友戏迷评剧
评剧《女儿》
我家的戏迷外公
评剧《花为媒》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评剧《大山里》剧照
小戏迷登台
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
戏迷的舞台 欢乐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