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生新闻的优势与人文倡导

2014-03-21 13:35白旭
记者摇篮 2014年3期
关键词:平民化新闻节目百姓

白旭

任何精神产品的产生必然跟它所对应的物质生活相吻合。在以前,社会公众对电视所见不多,对电视新闻的要求就是简单和准确,对新闻报道技巧和外在包装没有太高的要求。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根据当时的需要,一律是正面宣传,高高在上。随着省级电视台的集体上星,地方电视台频道的不断增加,媒体间的竞争达到白热化,各级电视台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平民化视角成了各种传媒新闻报道创新的突破口。

可以说,市场化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传媒对新闻视角的自觉,使得媒介从群众的话语权切入,增强贴近性,运用平民化视角,把话语权交给受众,民生新闻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和平民化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大众的青睐,细化了电视媒体关于探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报道。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优势

众所周知,地方电视台的优势就是“船小好掉头”。其节目操作的快捷性以及观众近距离参与的便利性也让中央台、省台望尘莫及。利用地方优势,将栏目细化,创办多品种、针对各个年龄层次又富于地域特色的节目,节目灵活多变,随时改版重组,以最快速度适应百姓不断变化的欣赏口味。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平民化的时代,平民化的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人们不再对英雄顶礼膜拜,而是发现生活里更多的是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作为宣传途径的新闻节目自然把目光对准了平民生活,热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闻节目主持人也成为了百姓的代言人,真正走进百姓,走进百姓的喜怒哀乐,把话筒真正交到百姓手里,让百姓说自己要说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用平民的视角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展现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民生新闻的报道还注重多方位关注,可以是琐碎小事、邻里纠纷,也可以是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引导。从民生角度解读国家政策法规,将党政新闻民生化、通俗化、趣味化,从小民生中看到大民生,从小动向中看到大思路。

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民生新闻做好了,可以充分吸引观众,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倡导人文关怀

近几年来,人文关怀成为各个领域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电视新闻领域里倡导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众多电视人的共识。电视新闻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地方民生新闻报道中,就是对本城市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倡导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是电视传播中应该贯穿始终的理念,这样地方新闻媒体才能赢得观众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声望,产生巨大的公信力。浮华的世界之中,主宰生活的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那些人和事,而是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所蕴藏着的人的高贵、人的尊严、人的力量的精神品格。所以,人文关怀就体现在新闻的平民化。

除了题材、角度,电视新闻的平民化体现在文字稿件的写作和后期图像编辑等方面。从解说词来说,怎样将解说词写得通俗易懂就是一种技巧。稿件中涉及的一些技术性的专用名词,也应写成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人一听就知道,一看就明白。切忌使用那些生僻的专业术语,让人不知他说的到底是什么。

在使用同期声采访以及编排新闻节目时,也应不断加强平民化报道。例如:同期声是用官话还是百姓语言,记者采访提问的问题是表面文章,还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民生类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形象上应更贴近老百姓,使受众没有距离感,就像是邻居朋友在说事,产生亲切感。

而且,现在很多的民生新闻节目将话语权交给了普通观众,话语权与社会人的言论自由不同,是一种支配力量,而非平等的利益享用,是通过媒体发出的团体或个人的声音。今天的民生新闻却可以将话筒交给普通百姓,新闻已不单是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而且还由老百姓自己来讲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电视新闻的平民化是一种风潮,也是必然的趋势,这是由电视业的发展状况及竞争格局决定的。它在新闻内容上的开疆阔土和在新闻播报方式上的花样翻新,对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作者单位:阜新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平民化新闻节目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百姓看家“风”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关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分析
电视新闻平民化不等于娱乐化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