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节目定位的新探索

2014-03-21 13:38林世国
记者摇篮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天地普通人法制

林世国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目前也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电视台法制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首先是栏目定位相同,其次是节目内容相同或相近,特别是很多地方电视台的专题类法制节目,例如:反腐大片、大案要案等较有影响的节目,大多属于外购编辑,这些节目有时会在不同的电视台同时播出,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在这种状况下,法制节目重新定位就势在必行了。

一、法制节目的重新定位

目前,有的法制节目主打刑事案件的报道,有的以普及法律常识为主攻方向,法制节目重新定位就应该有所放弃:要放弃那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节目表现形式;放弃那些千篇一律、说教式的法制教育观念;放弃那些居高临下、审问式的采访方法。同时也应该有所坚守,法制节目坚守的是法制元素与服务理念。坚守法制元素就是坚持法制特色,拓展节目资源,丰富节目内容。使“法制”二字从狭义走向广义;报道领域从刑事案件领域走向社会纠纷、道德冲突;观众对象从执法者走向普通百姓。

法制节目要采取平民视角,具有观众意识,让观众特别是平民观众喜闻乐见。首先,在受众定位上,节目的核心受众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即使是政府官员、专家教授,在电视机前仍是普通百姓的角色或身份;其次,在传播内容上,主打内容是凡人小事、家长里短、街谈巷议、市井民风,讲究故事性、人情味、接近性,确立电视法制节目“关注民生”的核心价值;再次,在播报方式上,主持人要以说为主,可以夹叙夹议,语言轻快、诙谐、幽默,并通过征集线索、新闻反馈、现场连线等方式,加强栏目与观众的心理联系、情感联系。

地方台的法制节目也要区别于中央电视台与省级卫视,要根据当地特点探寻地面台电视法制节目“差异化”生存路径及发展战略。克服地面台法制题材狭窄、资源匮乏的窘境, 探索行之有效的法制节目资源整合与拓展机制;把握传媒传播规律,冲破决策者及创作者的思维瓶颈,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从《法治新天地》看法制节目的新变化

2011年4月公共频道对《法治天地》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版,推出全新的法制民生类栏目《法治新天地》,“无限迫近真实人生”成为《法治新天地》新的定位语。通过把更多的关注投向法制民生事件里的普通人,通过表现普通人的困惑、普通人的选择和普通人的命运,《法治新天地》可以无限贴近这个时代、这座城市和这方百姓,成为一档实实在在“接地气儿”的节目,更加体现节目定位、形式、内容的平民化视角。新定位“法制民生”:所有具有法制内涵的民生“事件”,所有标注法律底线的道德观察,所有理性规则下的情感诉求,都是《法治新天地》的关注所在。新样态“记者行动”:在《法治新天地》,记者必须深入现场,成为参与者、调查者和推动者,把说教式的静态报道变成鲜活的动态叙事,通过平民语态+悬疑语态的表达方式,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新手段“连线互动”:《法治新天地》采用直播手段,通过“在线包装”、电话系统、跨媒体合作等方式实现与观众的全方位互动。观众提出的法律问题通过滚屏字幕和热线回复板块得到及时解答。

《法治新天地》立足本地,关注的是平民百姓的家长里短、日常生活,大事不多,小事不少,但都是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人和事,体现的是小中见大,窄中有宽,小事件说出硬道理。像自来水管爆裂、下水道堵塞、楼上漏水、路面结冰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也都是有法可依、有理可证的,事虽小但理在。《法治新天地》的许多板块,大多是以家庭伦理、交通违法、网上热点等平常小事为主要报道方向,贴近平民生活,贴近真实事件,贴近百姓人生,能够做到法、理、情兼顾,体现出传播及时、定位准确、夹叙夹评、寓教于乐的特点。

实践证明,法制节目更要注重亲和力、平民化,就是要跳出过去法制节目只注重大案要案,轻视平常小事,注重刑事案件,轻视一般法理的框框,真正发挥电视媒体传达社情民意、宣扬法制理念、关注社会热点、疏导群众情绪的作用,使法制节目真正迫近真实人生。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新天地普通人法制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身残志坚 创出“新天地”
“四招”唤“四新” 开创新天地
“移”出新天地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读《一个普通人》有感
法制严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