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

2014-03-21 23:13艾晓旭
记者摇篮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主持人意识

艾晓旭

当前,电视从业人员分工不断细化,推进了专业技能和节目质量的提高。但同时,又出现了一个误区:就是忽视了专业化的兼容性,甚至把一些角色分工对立起来。记者与主持人,即是一例。

记者多来自新闻、中文专业,主持人来自播音艺术专业,走的是艺术类招生,压根文化课基础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就业后,只能“写的写”,“说的说”,写得好的长得不俊,长得俊的写不好。——其实,这两种人在实践竞争中都缺乏优势。实践证明,我们更需要掌握多种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锻造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节目主持人“anchor”一词的原意为“体育比赛中的最后一棒”,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制片人唐·休伊特于1952年将其形象地引入新闻传播中。他认为当时的广电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既分散又呆板,应该选择一个人将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的新闻报道组织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让最有力的记者在最后把所有的报道串连在一起,高度概括起来”。——这就要求,新闻节目主持人是一个有思想的报道“终结者”。人们关注的首先是说了什么,其次是怎么说,其知识储备、文化涵养和丰富阅历远比形象和声音重要。

锻造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首先要从培养主持人的记者意识入手。这要求其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习惯性地表现出一种以‘新闻敏感为核心的信息采集、价值判断、后果预测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与职业素养。这种记者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与现场意识、提问意识、应变意识等常常水乳交融,形成合力,并且在规定的情景状态中自然而然、稳定成熟地表现出来,形成主持人的个性风格。记者型主持人既要起到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导作用,又要承担起个性化采访任务;既要在个性化采访中体现节目内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又要在节目主持中展示记者的独特眼光和视角;既要在宏观上具备主持人角度的全方位编辑意识、节目意识,又要深入新闻事实,多个层面地感受个别细节。近几年,大批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脱颖而出,受到媒体和受众的热捧。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水均益,他们具有记者犀利的新闻眼光,又具备主持人的专业素养,是时下最具战斗力的采编播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主持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高端访谈》等知名栏目也深受好评。

具备记者意识只是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还需要具备记者技能和素养。在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都是资深记者或编辑出身,形象英俊、漂亮者固然有之,但远不及我国荧屏之帅哥美女如云。实际上,作为节目主持人,不仅要让受众记住你的面孔,更要让大家记住你的思想。一个好的主持人能用最简洁明了的话语表达出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这就要求记者型主持人除了具备语音、发声、表达、形象、气质等基本素质条件以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独特的个性风采。

记者型主持人不同于传统主持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是节目创作的主体,他参与了节目生产的全部流程,有起、承、转、合,穿针引线的作用,是节目的主导者,要有驾驭和掌控全局的能力。记者型主持人对于新闻事件的把握需更贴近新闻主题、贴近人民群众,让角色更生活化。所有这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主持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有意识地自我积累,加强学习,刻苦钻研。而具备极高的新闻素养和新闻敏感固然重要,但还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主持公平正义的决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体恤民生、服务大众的人文情怀。———总之,做一个记者型主持人,内容比形式重要得多。

当前影响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主持人与栏目运行之间的脱节和隔膜现象。原因在于整个节目的制作流程被分割肢解,记者将采访形成的稿件提供给主持人,由主持人“念”出来,结果主持人成了不知稿件所以然的“传声筒”,“他们的作用只有工种的必要性,而非主持人人格化传播,个性化传播的不可替代性”,传播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必须建立最有利于主持人与节目相容的运行机制,使其深度参与节目制作,主动承担节目传播主导作用。节目主持人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好节目的编排,并且深入参与节目创作,才会有感而发,才会对新闻事件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最后才能在节目的传达中发挥自如,更好地将自己的见解、观点传达给观众。

电视新闻主播要向记者型主持人转变,是大势所趋,坐在演播室内动口不动脑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期待出现更多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带给观众更多惊喜。

(作者单位:丹东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主持人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