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特色文化的高校学报建设

2014-03-21 05:16赵春秀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鞍山学报特色

赵春秀

(鞍山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辽宁 鞍山 114007)

基于地方特色文化的高校学报建设

赵春秀

(鞍山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辽宁 鞍山 114007)

地方特色文化具有传承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地方高校利用学报这一媒介平台及学报的学术、人才优势,对本地传统的特色文化进行开发、研究,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地区高校学报,既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又创建了自己的刊物特色,彰显了地区高校学报独特的魅力.做好加强策划、加强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编辑能力是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办好地区高校学报的工作重点.

地方特色文化;地方高校学报;策划;作者队伍;编辑

1 地方特色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是“在现行行政区域内曾经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或者是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与该地方区域相关联的风俗和遗迹[1].”“从横向看,它主要包括了地方的政治、教育、科技、宗教、经济、民俗、历史、艺术,等等;从纵切面来观察,它又是一种源自于历史的状况,人们可以从历史方面进行各种研究,还可以从现实方面进行各种角度的研究[2].”地方特色文化带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具有传承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挖掘、开发、利用好地方特色文化,不仅可以传承历史,而且可以繁荣当地的文化事业和人文生活,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创办地区高校学报的现实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媒体对阅读市场的竟抢日趋激烈,很多地方高校学报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最大原因在于地区高校自身影响力不够,很难吸引到顶尖的学术稿源,稿件选题重复,观点陈旧,内容乏味,尖端性课题少,突破性发现无,缺乏创新,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文章难得一见.无论是从学术价值还是从阅读趣味来看,地区高校学报都越来越难以吸引到大量读者.

一些地方高校学报在努力变革的实践中,认识到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办刊的重要性,积极与当地政府、各部门、各企业沟通,依据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开发出各具特色的学报栏目,扩大了学报的影响.不和专业期刊、名校期刊争夺稿源,只以新颖性、独特性取胜,日益成为地区高校学报创新发展、突出重围的新思路.“据调查,40种地方高校学报55%设有特色专栏.如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殷商文化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的《河洛文化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的《湖湘文化研究》、孝感学院学报的《中华孝文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的《中国北部边疆史地研究》、山西大学学报的《晋文化研究》、延边大学《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的《土家族研究》,等等[3].”

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地区高校学报,对地区经济文化、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地方高校利用学报这一媒介平台及学报的学术、人才优势,对本地传统的特色文化进行发掘与研究,担当起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方面义不容辞的作用,成为当地文化、科技、经济的服务者、引导者、宣传者、提升者,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西北林学院学报》,发表了很多和西部地区林业生产实际相关的学术稿件,对西部的干旱造林、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经济林保护等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建设[4].而地方高校学报在挖掘、整理、展示、深化当地的地方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与地方产业和地方特色相结合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和专门人才,在维持栏目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方面积淀了坚实的基础,创建出自己的刊物特色,彰显了地区高校学报独特的魅力,带动了地方高校学报的整体发展,提升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价值,也使学报由大学校园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获取社会价值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的学术品牌,为自身获取了社会知名度,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西北林学院学报》就因突出的地方特色和学术价值被纳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优秀学报.

3 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办好地区高校学报的工作重点

结合地方特色办好地区高校学报,需要学报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有创意的点子、有才华的佳作、有能力的编辑.

3.1加强策划

创意来自于策划,策划是关系到学报编辑工作全局、影响和制约周而复始的编辑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关键的一环[5].

地方特色文化内容的丰富性需要地区高校学报做好策划工作.地方特色文化涵盖面很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地方山水特色文化,地方古迹、遗址特色文化,地方古城、古都特色文化,地方名人特色文化,地方整体的特色文化等.大多数地区多种地方特色文化并存,例如,鞍山师范学院所在的辽宁省鞍山地区,拥有雄奇的千山、神奇的汤岗子温泉等自然山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地方特色山水文化;析木石棚、姑嫂石、金银铁塔等神秘的历史文化遗址尚待研究和挖掘;遍布鞍山山野的各个时期的大小庙宇,自然景观中承载着人文景观;鞍山地区汉族、满族、鲜族等各族人民杂居,在历史的传承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鞍山地区也是岫岩皮影、岫岩玉雕、岫岩民间剪纸、海城高跷秧歌、海城喇叭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地,全市共有3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居全省之首……所有这些,都可以归入到鞍山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的范围内.正因为地方特色文化涵盖广泛,内容繁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不能草率对待.如果不加以精心地策划,随心所欲,一蹴而就,必然会导致半途而废的结局.

决策开始于具体的编辑流程展开之前.首先,地区高校学报要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要组织学校的专家、学者、社会相关人才及在校或毕业的学生资源,对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调研,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度的掌握与解读:要考量哪种或哪几种地方特色文化相对来说在地区文化历史的发展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哪种或哪几种地方特色文化更具有挖掘的潜力,从而筛选出一些学术地位高、研究价值大的地方特色文化.只有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才具有可行性和长期性的学理意义和学术价值,才具备深层次研究和不断创新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地区高校学报要根据高校的发展方向、优势学科、人才优势,还要充分考量作者群体组成、市场需求、社会反应等综合因素,对确立的选题进行全面的探讨、审慎的论证、精心的挖掘,以创新的精神、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集体的智慧,对选题进行创造性的谋划、预先性的判断、全局性的经营.要力求对选题涉及的方方面面有精准的了解、深刻的认识、准确的定位.只有经过充分的策划,才可以确立选题的主要内容、选题的方向、预计取得的学术成果、研究的时间、持续的各个阶段、主要作者等.这样,才能对设立的有关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有长远的、周密的部署,才能以清晰的思路,持续地进行地方特色文化信息的扩散与传播,才能真正形成地方高校学报自己的特色.

3.2加强作者队伍建设

优秀期刊需要优秀作品,而每一篇佳作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努力进取的作者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创办地区高校特色学报,也离不开优秀的作者队伍.

首先,地方高校学报要巩固和发展学院内的作者队伍.各地方高校学报都拥有人数众多、文化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论文发表情结较强烈的校内作者.他们有科研项目、写作基础、写作热情,只是缺少突破性、创造性的课题研究.如果他们把专业领域或相关、相近领域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结合进行研究,他们一定会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地区高校学报要把这些作者作为主力军,向他们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信息,协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引导他们向研究课题的纵深发展,积极为这些作者提供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并利用学报的媒体力量,宣传这些作者,扩大他们的影响.激发校内作者参与研究地方文化特色的积极性,对他们有关地方文化特色的有学术价值的论文进行奖励,力争在本校建立起一支对地方特色文化感兴趣而且有能力进行研究的队伍,在校内刮起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风.作为地方高校,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极其关注那些把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中的教师的研究成果,主动为这些老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如《东北史地》《区域经济》《化学》等专栏的开辟,不仅很好地挖掘了鞍山地区特色文化,传播了鞍山地区特色文化的研究成果,也彰显了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的独特价值.

其次,地方高校学报要在挖掘、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办刊的过程中,发现和培养校外作者群.这些作者大都和地方特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鞍山市3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涉及到的人员包括市里到村里的各级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各级文化部门相关职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者、热爱并自发致力于本地特色文化开发、保护的学者、百姓等,这些人中,不乏对地方特色文化相当熟悉者、深刻了解者、深入研究者.地方高校学报要关注、重视这些对地方特色文化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校外作者.要发现、珍惜这些来自基层的作者的不成熟的作品的闪光点,要层层剥茧,凸现其内在的独特的价值,继而帮助他们提炼、删减、补充,增强其学术性,使之由“新”向 “深”发展.要倾力培养这些也许科研能力不强却被地方特色文化浸润多年的作者,要对这些作者加以耐心的引导,也要有意识地提高这些作者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逐渐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

地区高校学报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与全国各地的、对本地区特色文化研究有高深造诣的专家、学者取得联系,通过网站、博客、电话等了解他们的科研动态、课题进展、科研成果,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刊物特色,向他们约稿,以此提高学报的质量.

对地方特色文化感兴趣的作者人数越多,获得的有关地方特色文化的信息越充足丰富,就越有可能找到相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地区高校学报要立足地方文化研究,努力打造高水平的作者队伍,致力于研究和传播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提升高校学报的竞争力.

3.3提高编辑的能力

很多地方院校都处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之中,具有某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成学术成果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付出辛苦的努力.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办好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不仅要能胜任选题、审稿、改稿与编排的工作,还必须要具有较强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创新能力、把握信息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创新精神是编辑主体人格素质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编辑出版活动的目的不仅要对已有的旧知识进行文化传播,更要发布人们对世界的新探索、新发现.创新是引领读者阅读的最强磁力,创新是期刊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大数字时代,新技术、新媒体迅速发展,信息浩如烟海,瞬息万变,媒体环境发生巨变,编辑面临着新的媒体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包括编辑在内的媒体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全面较量[6].因此,编辑就需要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传统期刊的多媒体融合能力,增强期刊信息的互动性,强化编辑的媒介驾驭力,优化与延伸期刊信息资源的价值链,才能使编辑工作更有创新性,没有创新精神的期刊终将被淘汰[7].期刊的创新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编辑.被动地收稿、审稿、和跟着稿源跑、满足现状、封闭保守、甘于平庸的编辑,永远编辑不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结合地区特色文化办刊,涉及到从学校到地方、从政府到村落的各层各面,事务繁杂琐屑、工作量大、风险性强,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编辑,才能不辞辛苦,投身到发掘地方特色文化的工作中,才能千方百计地寻找地方文化特色与地方高校学报的契合点、绞尽脑汁思谋策划、广泛地网罗作者、一心一意创办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高校学报.

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办刊,最能检验编辑把握信息的能力.地方高校学报所能接收到的关于地方文化特色的稿件,一定是零散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这就需要编辑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捕捉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要具备透过微弱的地方文化特色信息窥见到背后巨大的文化背景的能力,要具备掠过庞杂无章的文化现象抓出其中重要文化纲目的能力,更要具备通过对一个局部的文化现象做深刻的研究,探究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以此为参照,认识其他文化现象,把握文化的整体和规律的能力.

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办刊,也需要编辑的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结合地方特色办刊,要以广泛的社会联系和高质量的稿源为基础,工作空间就不能只限于狭窄的编辑部,而要走向广阔的社会.编辑成为了稿件的开发者和科研活动的协作者,既要与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文化部门人员协调,也要与专家、学者、百姓交往,还要与来自各行各业的作者们合作,只有社会交往能力强的编辑才能胜任这样需要结交广泛的编辑工作.

[1] 李海燕.地方特色文化与地方高校学报结合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156-158.

[2] 周怡.地方高校学报与“地方文化”传播[EB/OL].http:www.studa.net,2012-07-04.

[3] 李艳.地方特色文化与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契合[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24-927.

[4] 窦延玲.《西部林学院学报》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与实践评价[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19(1):101 -103.

[5]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6] 张洋.数字出版模式中的编辑定位与职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2):247-249.

[7] 杨美群.高校学报创新的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14(2):108-110.

ConstructionoftheAcademicJournalBasedonLocalCulturalCharacteristicsinUniversities

ZHAO Chunxiu

(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The local culture has the features of heritage,territoriality and uniqueness.The local universities use journals and their advantages in academic and talents and make a success of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s with the development,research and combina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which improves the local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create their own journals and individual charm.And focus on the devise,construction of banks of readers and raising editing ability are key emphasis in our work.

Local culture;Local university journals;Devise;Bank of readers;Editor

陈 欣)

2014-06-18

赵春秀(1968-),女,辽宁海城人,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研究馆员.

G232

A

1008-2441(2014)04-0103-04

猜你喜欢
鞍山学报特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特色种植促增收
鞍山烈士纪念馆
致敬学报40年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教学纪实
鞍山“网格式”服务解难题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