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光效应探究

2014-03-21 18:33乔国锋
关键词:西方

乔国锋

摘 要:在西方现代绘画中,艺术家通过对光的研究,探索出光在艺术创造中的效果运用,并借助光效应来表现绘画中特殊的画面效果。无论是光效应艺术还是其它艺术形式对光效应效果的探索与运用,都是合乎艺术发展规律和审美需求的,虽然其表现方式不同,但目的却是相同的——通过对光效应效果的研究创造“美”的图式。

关键词:西方;现代绘画;光效应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29-03

在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光效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画家常用的表现技巧,而且也是画家创作意图与主观精神的体现。在真正的光效应艺术产生之前,画家们已经对光效应有了一定研究。从印象派开始,画家对光效应的探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印象派绘画中光效应的运用为西方现代绘画开创了新的视觉表现。从此,光与色彩、光与空间、光与体积、光与时间、光与运动等成了西方现代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因素。

一、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光效应及其视觉效果

在西方现代绘画中,艺术家通过对光的研究探索出光在艺术创造中的效果运用,并借助光效应来表现绘画中特殊的画面效果,这主要体现在画家对画面构成形式的安排上,如黑白对比、色彩对比或几何形的有机排列等,使画面给人一种带有动感的光效幻景,这就是西方现代绘画中光效应效果的基本视觉特征。也可以说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光效应是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所借助的表现手法、材料运用等手段,从而使画面诸多构成要素(如色彩、形状、明暗、肌理等)产生的一种视觉效果。但这种视觉现象更多的时候是以错觉的形式来显现的,通过对光效应效果的运用,给观众造成一种闪烁或是运动的假象(错觉),并使接受者(观众)产生错觉从而使作品产生迷人的魅力。画家们凭借这些抽象的形式来制造假象,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神秘莫测的视幻效果,其目的是使观众从欣赏的角度参与到作品的表达中,由此进一步拉近观众与画面的“距离”,这使得观众的欣赏也成为能动的创造行为。与此同时,这种方式可以促使欣赏者对画面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画家探索视觉艺术与知觉心理之间的关系。

二、西方现代绘画中光效应的视觉表现特点

印象派画家对光效应效果的探索与运用,更多的是强调对自然光线的捕捉,借助科学的色彩对比原理获得由光效应造成的颤动感。而抽象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画家在对光效应的探索过程,除了借助色彩对比原理外,更多的是运用形象的重复以及其它形式的画面构成来实现。其诸多表现手法与光效应艺术极其相似,这说明画家对光效应的探索在逐步向光效应艺术迈进,只不过这些作品中的形象排列相对具体可辨,而光效应艺术作品没有具体事物情节的描绘,完全通过抽象的形式与色彩创造纯粹的视觉效果。

抽象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绘画虽不能称得上真正的光效应艺术,但已经具备了光效应艺术的雏形,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着诸多的一致性,二者具备了共同的视觉特征。因此,对西方现代绘画中光效应视觉表现特点的分析可以归结为:“用各种不同的几何体的周期性结构,纬线叠积或色彩排列,同时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和使其产生光焦度现象的科学方法—放射光的波纹形效果和色彩的扩散,它的强度分离又并行对比、连续或交叉,色彩和色调的增大或减少,色彩的互相干扰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对视网膜引起刺激、冲动、振动和其他对视觉的混合、重叠等强烈反应(如图像和背景的颠倒、前部暖色与后部冷色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造成一种含义不明的圆体和一种持久的不稳定的造型。”[1]

三、西方现代绘画中光效应的表现形式

(一)热抽象绘画中色彩的活动特性

光效应艺术是抽象主义的产物,那么光效应自然也就与抽象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康定斯基虽然并没有把光效应效果作为直接的追求目标,但他对色彩活动性(音乐性)的分析及实践已经涉及到了光效应因素,这些因素通过色彩的音乐性原理体现出来,通过活动的色彩表达“内在需要”。康定斯基早期的艺术主要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新艺术风格的混合体,如《蓝山,84号》强烈的对比色及色块的运用,带有明显的点彩派风格,尤其从局部观察,具有鲜明的光效应艺术的特征,同时,他后期的抽象绘画对光效应艺术的诞生又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康定斯基的绘画在色彩变化和形态组织上与光效应艺术十分相似,如垂直线、平行线、水平线、方形、圆形及补色等要素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已具有光效应艺术的一些特征。在1909年,他开始运用强烈的色块对比进行半抽象绘画创作,直到1914年至1921年才开始画几何抽象绘画,这种几何抽象的作品间接地和光效应有一定联系(如色彩对比和几何抽象是光效应艺术的基本特征),后来康定斯基到包豪斯任教又创作了《方块》等作品,才和光效应艺术拉近了距离。他所谈到“色彩调子的重复和色彩的活动特性”实际上就是色彩在画面表达上的运动性,即康定斯基提出的绘画中的音乐原理,这对后来的光效应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康定斯基后期的作品都是抽象的主观创造图式,追求平面性的视觉效果,通过图形与色彩的周期性构成形成对比关系。其作品《构图8,260号》运用点、线、面的不同布局,方与圆的对比谱写了一支由形状和色彩组成的交响曲,通过画面可以体会到画家心灵的波动,以音乐性的节奏表现了一种欢快的浪漫情调,同时,也表现了由视错觉造成的运动感,这正是画家对光效应运用的结果。

(二)冷抽象绘画中的几何构成

蒙德里安绘画中光效应效果的运用是循序渐进的,他与康定斯基相比显得更为冷静与理智,以更为简洁的抽象形式对自然进行概括。他的《红、蓝、黄构图》中用平面化的几何形组合来表现画面中的视觉运动力量,黑色直线把整个画面分割成多个不同大小的矩形和方形,画面上只有红、黄、蓝和黑白几种颜色。在作品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呈方形的大面积的红色,这是视觉上力的集中点,它强烈地吸引了观众的视线,给人一种前进感。左下角的蓝色方块和分割画面的黑色直线对红色方块产生的张力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画面右下角的一小块黄色则弥补了视觉上的单调。同时,画框也抑制了力的分散,黑色直线与白色矩形的对比又给人一前一后的深度感,由此形成一个动态的视觉空间。endprint

蒙德里安和光效应艺术家一样,通过明度和色彩对比,以原色平涂的方法使色块之间产生前景、背景的差异感。这里不仅运用了色彩的张力原理,更重要的是他对色块的科学分析和合理搭配,进而使他对光效应效果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蒙德里安画面上的这种色彩运用,就是产生光效应效果的重要前提,因为光效应艺术家瓦萨雷利曾对他和康定斯基的绘画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探索,光效应艺术实际上是他们艺术探索的继续,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尝试新的构图形式,使画面十分接近光效应艺术。如1914-1917年的小十字系列时期;1917-1918年菱形构图时期(《两条线的构图》、《黄色线条构图》);以及1941-1944年创作的《百老汇爵士乐》和《胜利进行曲》,在这些作品中蒙德里安把以前使用的黑色线条变成了彩色线,由大方格转变成了小方格。在《百老汇爵士乐》中,画面中的方格是由灰色底子上排出一根根彩色线条构成,而这些线条又是通过规律性、计划性的小色块的组合来实现,整个画面成了由补色对比和几何块面构成的抽象形式,并且这种形式表现手法上的单纯化和光效应艺术又拉近了距离。而光效应艺术家们又惯于运用彻底单纯化的表现方法,他们从蒙德里安这里获得了契机,以简单的视觉形象表达最强烈的画面效果,以平面构成的关系产生了无数和谐的变体,这些变体(极其简单的色块形状)即宇宙永恒的纯粹真实,以此表达了和光效应艺术相类似的画面效果——光的闪烁和运动。因此索托写道:“蒙德里安的最后一些作品——《胜利进行曲》——瞧这些光!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绘画中(光和色彩)颤动的起始!我感到他在纯运动绘画方面突然地向前跃进了一步!通过光效应的方法,……他使形象在光——视觉的效应中活动。”[2]

(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绘画中的重复表达

继抽象主义之后,未来主义在表现画面运动上又有了新的呈现方式,这使未来主义画家对光效应效果的运用向着光效应艺术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未来主义画家运用了和光效应艺术中的“周期性构成”相近的构成方法来创造他们自己的形式。这种构成形式在光效应艺术中主要是由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简单几何要素的重复构成的。在此基础上,未来主义画家借用了点彩手法、复合的视觉形象和形体边缘的模糊来制造未来主义画面的光效应效果。

巴拉《路灯—光的研究》使用了重复的V字形笔触去暗示光的振颤,笔触的排列呈渐变趋势,造成了光辐射的幻觉,有眼花缭乱之感。如果我们将视线集中到画的中间部分,就会认为是一幅光效应作品,色彩固然重要,但同样离不开形态结构的变化。未来主义画家对运动的关注导致物体形象的分解,像立体主义一样,他们也从多个视角观察物体并进行分析,在同一画面中综合物体在时间、空间包括色彩和形式的所有瞬间效果,以复合式的视点表现运动和力量。如《在阳台上跑过的女孩》色彩对比方面有着显著的变化,画面上一个女孩的身影隐隐约约由画面左侧向右侧移动,是照片多次曝光的技法运用所得。画面由很多重复闪烁的色块组成的,画家采用点彩的手法使得画面加强了速度感和运动感,人物形象被分解为大小不同的色块,大面积亮色的运用,既显示了运动又表现了物体上光线的闪烁效果。这些画中形象的重复和对比色的运用使巴拉对光和运动的画面效果的观察达到了高峰,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光效应艺术作品”。

在立体主义画家中,技巧上最接近未来主义的是达达主义的杜尚。他的绘画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未来主义的表现手法,对于未来主义的理论和作品来说,杜尚是很熟悉的。虽然他和未来主义所追求的东西并不相同,但对速度、运动的表现却是相同的,画面中的光和运动是杜尚的兴趣所在,重复的视觉形象及对光的运用,使他对光效应效果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他的《下楼梯的裸女》,通过形象重复的形式来表现光效应效果。1936年创作的《不安的心灵》,画面以红和绿两种颜色形成强烈的同时对比,4个心形相互交替,运用了视觉残象和色彩的前凸后缩的错觉,可称得上一幅完全的光效应艺术作品。杜尚的这些实验成果对其后来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后,一些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其它新的艺术形式,如奥弗斯主义、至上主义以及后来的波普艺术等很多艺术形式都涉及到了对光效应效果的运用,这对光效应艺术的产生及现代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光效应艺术还是其它艺术形式对光效应效果的探索与运用,都是合乎艺术发展规律和审美需求的,虽然其表现方式不同,但目的却是相同的——通过对光效应效果的研究创造“美”的图式。

光效应效果给观众的眼睛带来了新的刺激,但实质上没有一个艺术家把光效应效果作为他们追求的目标。如肯特所说:“我使用光效应效果,是作为一种手段,来结束一个完美的作品。光效应效果和透视一样,是种工具。”[3]我们利用它,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并非目的。

参考文献:

〔1〕佚名.是走向何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绘画.艺海拾贝.http://www.artsea.net/Article/Show Article.asp?ArticleID=31.

〔2〕〔3〕西里尔·贝雷特.光效应艺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11,148.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方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研究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介于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