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互补型温室病虫害调查

2014-03-25 00:55孟豪李伟伟田晶温祥珍马瑞燕
关键词:黄板霉病晚疫病

孟豪,李伟伟,田晶,温祥珍,马瑞燕

(1.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2.山西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近年来,能量互补型温室作为新型温室被推广应用。该型温室是在传统日光温室的北侧,通过共用后墙,增加一个采光面朝北的一面坡温室,两者共同形成能量互补型温室[1]。与传统温室相比,能量互补型温室的土地利用率提高,而且保温性能整体增强[2,3]。但是,目前在能量互补型温室中病虫害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于2013年在山西农业大学农作站的一栋能量互补型温室中,对其温度、相对湿度进行了监测,调查并分析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以期为能量互补型温室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温室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背景

调查地点:山西农业大学农作站能量互补型温室,东西长30 m,南向跨度15 m,脊高5.8 m,北向跨度7 m,脊高3.8 m,共用后墙高3.8 m,为砖砌结构,厚0.37 m。南北棚顶均覆盖可调节式保温被保温;南向温室中种植番茄品种为歌德(Gold),2012年12月12日定植,种植面积446 m2,共48行,大行距80 cm,小行距40 cm,株距40 cm。除番茄外,还少量种植茄子、青椒、黄瓜、草莓等。每次农事操作后进行登记。北向温室未种植作物。

1.2 调查方法

将南向温室平均分为12个小区(图1),每个区域按照五点取样法取样。其中1、2、3为A区,依次为B区、C区、D区;另外3、6、9、12定为前区;中区为2、5、8、11;后区为1、4、7、10。每隔8行随机挂4块黄板(15×25 cm2,由北京依科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黄板下端与番茄顶部基本持平。虫害每隔4 d调查一次,记录黄板上害虫种类和数量后更换新黄板,调查时间为2013年2月25日至5月12日。病害计算病情指数,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各级严重度)/(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别严重度)×100[4],病情指数接近90.0%时,对所有病叶进行摘除;在温室中部距地面1.5 m处悬挂HOBO环境记录仪进行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监测。

图1 南向温室分区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outh greenhouse

2 结果与分析

2.1 番茄病虫害种类调查结果

在能量互补型温室中,番茄生理性病害包括低温障碍;病原性病害包括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infestans、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solani和番茄叶霉病Cladosporiumfulvum;主要虫害包括南美斑潜蝇Liriomyzahuidobrensis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

2.2 番茄病害发生动态

由图2可以看出,3月12日之前,番茄病害发生水平较低。4月26日前后,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8~20℃左右,晚疫病、叶霉病进入发病高峰期,此时病情指数分别达到89.6%、78.3%,其中晚疫病主要分布在B区和C区,叶霉病在各区均有发生。4月30日对病叶病枝进行摘除,晚疫病病情指数降到10.0%以下,但对叶霉病影响较小,病情指数仍在85.0%以上。之后经过通风除湿,日平均相对湿度保持在60.0%~80.0%,晚疫病、早疫病、低温障碍控制在了15%以下。在调查期间,早疫病零星发生;低温障碍主要集中在1、2、3、6、9、12小区,病情指数在4月10日达到峰值16.3%,随后持续下降。

图2 能量互补型温室中病害的病情指数随温湿度变化的时间动态Fig.2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disease index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complementary energy greenhouse

2.3 番茄虫害发生动态

由图3可以看出,黄板上的温室白粉虱在3月25日之前有1~7头,4月18日虫口数量达到最大值267头。在4月20日与23日用异丙威熏棚后,温室白粉虱的虫量出现显著下降,其中4月26日下降到78头,并从4月30日起虫口数量持续下降。根据黄板调查结果,南美斑潜蝇在3月25日达到最大值70头,随后虫口数量在45头上下浮动。

图3 能量互补型温室中虫害发生时间动态Fig.3 Occurrence dynamic of main pests in complementary energy greenhouse

2.4 主要病虫害在不同区域的发生分布

番茄晚疫病在B区和C区的发生时间早于A区和D区,而且病情指数的上升速率和增加量均高于A区和D区(图4)。在番茄晚疫病的发病初期,B区和C区形成了中心病区,并向两边扩展,最终造成病害的大面积流行。番茄低温障碍主要出现在A区和B区,其中A区最先发病,而且发生最严重,但低温障碍只是局限在出现低温的区域,并未向四周扩展,说明温室温度分布有差别,低温容易出现在靠近温室东墙、通风口等位置。番茄叶霉病和番茄早疫病在各区均有发生,分布的差异不明显。

图4 不同区域内番茄晚疫病和低温障碍的病情指数随时时间变化动态Fig.4 Disease index of tomato late blight and obstacles under low temperature in different area

温室白粉虱4月10日前出现在D区,随后扩散到其他区域,但直到调查结束90.0%的温室白粉虱集中在A区和D区;南美斑潜蝇在各区均有分布,没有显示集中分布的现象。

3 讨论

调查结果中,番茄定植3个月后,病害开始大面积流行,除品种感病因素外,可能与田间郁闭、通风不畅、植株长势有关,加之对高温高湿没有及时控制,导致番茄晚疫病、叶霉病的最高病情指数都超过90.0%,但随着日平均相对湿度的降低,病害的发展随即得到控制。说明尽管能量互补型温室在保温性能方面很好[2],在调查期间日平均温度为19.7±0.3℃,日平均相对湿度为72.2±2.0%;但只要条件适宜,病害仍会发生和流行[5]。

晚疫病在B、C区的分布多于A、D区,这可能是B、C区的温湿度高于周边,建议在种植管理过程中,着重关注温室中部的病害发生情况,及时清除染病植株,避免形成发病中心。低温障碍主要发生在A区和B区,分布在靠近墙体、前通风口等位置,说明这些区域容易形成低温[6],建议在加强保温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特殊照顾。

温室白粉虱分布区域主要在A、D区,有可能与B、C区植株感染病害有关。另外,在温室的管理和操作中,人也可能起到了传播作用。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当注意操作者的衣服和工具上是否携带害虫及病残体,并对病虫害已感染区域进行适当隔离。南美斑潜蝇的防治,可以通过药物熏棚和病叶摘除,将其控制在较低水平[7]。

结合调查结果,建议今后对该型温室环境进行细分,记录不同位置的环境变化,并进行三维立体结构的调查,这样能更好的反应温室环境与病虫害的关系,为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更详细的理论依据。

4 结论

在能量互补型温室中,番茄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其中晚疫病、叶霉病发生严重。温室综合操作对病虫害的控制有一定效果,温室如能控制相对湿度,就可以避免一些病虫害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桂珍,刘凤堂,刘洪锁.阴阳型日光温室设施建设及栽培模式[J].中国蔬菜,2009(15):44-45.

[2]周长吉,刘晨霞,王娟.阴阳型日光温室环境条件初探[C].//设施园艺研究新进展——2009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论文集,2009:121-126.

[3]周长吉.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温室类型及性能(一)[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0(1):7-8.

[4]宗兆锋,康振生.植物病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64-265.

[5]石延霞,李宝聚,薛敏菊.番茄晚疫病症状诊断、流行规律及防治[J].中国蔬菜,2007(2):57-58.

[6]温祥珍,梁海燕,李亚灵,等.墙体高度对日光温室内夜间气温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5):980-983.

[7]石宝才,路虹,宫亚军.蔬菜上4种斑潜蝇的识别与防治[J].中国蔬菜,2006(4):49-50,57.

猜你喜欢
黄板霉病晚疫病
为什么对患水霉病的水产动物用药越多死亡量越大?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2019年全降解粘虫黄板与常规粘虫黄板诱虫对比试验初报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黄板在设施蔬菜害虫预警和诱杀中的应用技术
阜新地区利用黄板诱杀温室大棚白粉虱的防效实验
临海市2015年柑橘疫霉病大发生调查及综合防治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毛霉病和镰孢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