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亚洲新娘”

2014-03-26 11:24李赛拉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唐顿乡间庄园

李赛拉

最近,一位在国内事业小有成就的女性朋友,在经过反复纠结后,终于决定辞去工作,告别家人和朋友,追随已经回国的英国男友,去英国结婚、定居。

这个消息在朋友圈里引起了热议---她做得对不对,“值不值”?

总体来看,身在国内的朋友大都持赞成或者羡慕的态度,原因也很容易理解,比如“那边至少没有雾霾”, “她也到了生孩子的年龄,英国教育那么好,正合适”。

但有意思的是,当我跟身边的英国朋友聊起这件事的时候,大多数人却持保留意见,有人甚至干脆表示“不看好”。为什么呢?

一位曾在中国生活过的英国朋友说,不少中国人对英国仍然停留在浪漫想象的层面---伦敦雾、牛津剑桥、乡间豪宅、绅士淑女。这些当然都是有的,但现在的英国人,几乎不可能像《唐顿庄园》里一般,每日华衣加身,朝宴晚饮,田园牧歌。

与中国不同的一点是,英国是一个“阶层感”很分明的社会。非富即贵的“上层”,很多在伦敦有豪华公寓,乡间还有庄园,是活得最“唐顿”的一群人。而绝大多数中产阶层的生活,与中国北京上海的中产阶级并无太大不同---朝九晚五,上有老下有小,还身负房贷、孩子的教育费。如果没有祖上福荫或父母帮衬,在寸土寸金的伦敦供一套房子,对他们来说,也是压力巨大的。

此外,英国其他地方与国际化大都市伦敦也有巨大差异,很多“小地方”生活节奏慢,宗教气息重,几乎没有娱乐生活和国际化气息。如果是从国内的北京上海去那里生活的话,可能会面临严重的“文化震荡”。

说起有口皆碑的英式教育,同样也不是那么一片光明的。著名私校和寄宿学校,价格昂贵且不说,即使有钱且愿意花钱,也要参加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拼分数,学校决定录取谁时可能还要再拼一拼“关系”。公立学校中“教学质量”好的,现在竞争也已经非常激烈---英国教育界现在开始反过来学习中国的基础教育,要求给孩子更大学习压力,特别是数学和科学课程,否则未来一代在国际竞争中将无立足之地。

说到这里,英国朋友用英国式的婉转语言总结说,你的朋友真是一个勇敢的“亚洲新娘”---敢于舍弃一切,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与文化差异和生活压力的双重压力拼搏,我祝她好运。

我开玩笑说,怎么被你一说,她像是来自找苦吃的,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她太幸运了。

这一次朋友用了一句英国谚语来回答我---“另一边的草看起来总是更绿”,但实际上,人生都是战斗,无论你生活在哪里。endprint

猜你喜欢
唐顿乡间庄园
乡间小路
奇怪的庄园
带血的“育子账簿”,功利母爱将儿子步步逼上歧途
大都市
皱眉人
《唐顿庄园》调查报告
动物庄园
《唐顿庄园》(和其他的电视剧)
印度KL庄园
乡村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