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差异问题

2014-03-27 18:30王敏
北方经贸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收入农民工

王敏

摘要:大学生与农民工收入确实存在一定差异。依据相关经济理论,从成本和收益、非工资性收益、社会经济结构和工龄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对读书无用论提出质疑。只有理性对待大学生和农民工的收入问题,促进高学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够正确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

关键词:收入;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理性对待

中图分类号:F4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19-02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而根据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发布的一项调查,截至去年6月25日的2012届本科毕业生中,69%的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另外,近日网上盛传的北京建筑业农民工月薪过万、部分地区大学毕业生月薪千余元等消息,引发了社会热议,加之就业形势的严峻,有观点认为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低于农民工,进而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读书依然是无用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本文想理性地作一些分析。

一、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一个理性人如果预期未来教育的收益可以弥补并超越教育成本时,他才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所有的劳动者而言,他们首先都属于劳动力资源,只有通过投资开发才形成人力资本。对于是否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是最好的衡量指标。舒尔茨认为人的技艺、知识、熟练程度可以影响人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我国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文化程度方面,农民工仍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比重上,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3%,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13.3%,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同时,通过对年龄结构和务工区域分析,青年农民工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前文所述的大学毕业生收入不如农民工的现象,目前是客观存在。但仔细看这些现象,对比的对象身份一般都是刚刚毕业就业的学生和农民工中的熟练工,其所从事的工作也不一定具有可比性。抛开工作可比性而言,农民工所从事的体力工作也会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因此,农民工会面临不断地技能提高要求,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因为掌握了一定的科技理论和较为先进的劳动技能,大学毕业生的劳动生产率及今后的生产率提高空间相对农民工要高,也更容易一些。所以受教育和掌握技能者具有优势,后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教育投入就要少,相对而言其远期和长期收益高。高梦滔和和云(2006)曾通过调查和测算得出结论:平均而言,农村男性和女性劳动力多接受一年的教育能够使家庭收入分别提高14.1%和16.3%。[1]由此可见,人力资本投入越多,越能够提高个人的收入,并且可以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现行工资及工作条件不是决策时考虑的唯一因素,劳动者必须考虑未来的工资及成本变化。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表示,根据去年南方人才市场的一项调查,从近十年来的比较看,工资水平的高低仍然与学历是成正比的。高学历是进入高技能行业、进入优秀企业的一块敲门砖,有了大学学历,才有进入这些行业和企业的可能性,也才有取得更高收入的可能性。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大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通道相对较宽,他们凭借学历优势,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后,不仅可以调换工作,而且职务的升迁也给工资提高扩大了空间。农民工因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今后涨工资要困难得多,但总体看,未来仍将保持上涨势头,并会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保持同步,预计在近两年还欠账后,其增速会有所放缓。[2]

二、从非工资收益和福利方面比较分析

马克思曾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投资越多,越能够提高个人的收入,并且可以提高福利收益和改善工作条件。

首先从社会保障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五险一金”享受情况。通常,我们说的“五险”就是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是指住房公积金。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则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此外,职工在试用期内也应该享受社会保险,因为试用期是合同期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在2012年,外出受雇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占43.9%,与上年基本持平。根据相关法规,签定了劳动合同,才能够享受“五险一金”,所以能够享受社保待遇的农民工不超过半数。而在此基础上,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失业和生育等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4.3%、24%、16.9%、8.4%、6.1%。比例是非常低的。

自2010年元旦之后,养老保险可以“带走”了,医疗保险也实现了转移接续,住房公积金更是可以一次性转移全部账户余额,至于不能转移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后两者完全由企业承担,并不影响农民工收入。如果说彼时的社会保险尚不能异地转移,农民工因为流动性太强,担心缴纳保险是损失的话,那么,为何“五险一金”至今仍然被部分农民工“敬而远之”,因为政策初衷虽好,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与农民工的现实需要有距离。这种距离包括农民工所说的“很难累计缴纳15年”,也包括异地转移的费时费力,甚至可能包括与企业和社保部门打交道时的弱势等等。总之,基于对社保制度的某种不信任感和不确定性,农民工只想把钱攥在手里,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障,其收入仅限于真正落到口袋中的工资部分。

二是居住问题。有超四成的农民工雇主或单位既不提供住宿也没有住房补贴。

三是工资拖欠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被雇主或单位拖欠工资的占0.5%。除此之外,扣除生活成本,外出农民工每人月均收入结余1557元。

而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无论是在“五险一金”的享受、住宿还是工资是否按时发放等方面,情况都优于农民工。

四是其他收益方面。非货币性收益除社会保障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包括健康、闲暇质量、孩子健康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做出更好的消费选择的能力等等。[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测算》课题报告指出,推动城镇化,一个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为8万元。该课题报告研究成员金三林和许召元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实现职业转变的基础上,获得与城镇户籍居民均等一致的社会身份和权利,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城镇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全面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实现经济立足、社会接纳、身份认同和文化交融。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权利均等化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是指农民工要能够享受到没有歧视、没有差别,也没有特别照顾的基本公共服务待遇,而政府部门需要提供各项公共服务的支出。从该报告可以看出,农民工想要市民化需要一定的投入,而大学毕业生一旦获得工作岗位,就已经可以享受这些公共服务和社会权利。

因此可以认为,在非工资收益方面,大学毕业生比农民工享受的要更多一些。对于教育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不仅仅只局限于收入的提高,它对于个人生活状态和质量的改善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三、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分析

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不均衡现象。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再加上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而从事了一些技术含量并不高的工作。而且越是体制内的工作,对人员限定越是严苛,被淘汰的大学生数不胜数。[4] 在现阶段,受社会就业状况影响,部分刚毕业大学生放弃技术性和专业性工作,进入非脑力劳动市场或者自行创业,领取了较低的劳动报酬。而同时再来考察市场需求,作为劳动力使用单位,更愿意接收技术相对熟练或体力占优的农民工,因为“民工荒”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此时的大学生必须降低收入要求才可以获得就业机会。但这一现象只是经济转型期的短暂现象。同时,又面临农民工短缺,相当多的地方出现了“用工荒”,部分地区和行业劳动力供不应求,不少用人单位只有提高工资才能招聘到农民工。有最近的两组报道可以充分地说明该问题:一是教育部日前发布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二是据孝感市人社局最新统计,该市2013年企业工人缺口至少有3万人,其中普工缺口最大,占总缺工需求的52%,其次是占总缺工39%的技工,管理岗位缺工仅为9%。[5]

此外,大学生与农民工的收入差异还应考虑工龄对收入的影响。工龄是影响收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随着工龄的不断增加,劳动力工作经验及工作熟练程度会有显著的提高,相应的,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基于劳动生产率对收入的影响,在进行劳动力收入比较分析时,必须考虑工龄因素。但目前所进行的各类调查统计和对比中,农民工收入是群体平均收入,而大学毕业生,则是按照他们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起薪来进行统计的。显然,二者不存在可比性。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因为大学生工资收入与农民工比较现象导致的诸如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低于农民工、读书无用论等观点是需要商榷的。诚然,目前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工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甚至还有部分未实现就业,其收入水平与农民工比较,低了许多,但这一现象并不代表大学生不如农民工。无论是依靠经济理论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还是从非工资收益方面和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进行的研究,无不再次验证了教育投入对劳动力收入的必要性。正如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所指出的,农民工越来越难招,全国就业新增创新高,但是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看似矛盾,恰恰说明这是中国经济出现的一个结构性问题的显现,也就是说现在社会要求的劳动力和以往不同,但大学没有按照社会的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大学生初次就业工资偏低的情况是供求关系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这种情况会持续。

有调查显示,认同“新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有显著影响。[6]所以我们应理性对待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差异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教育投入,不能盲目认同“读书无用论”。教育投入对劳动力素质、技能、能力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影响劳动力收入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徐 舒.中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演化[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2] 叶晓楠.农民工工资快速上涨超过大学生[N].中国青年网,2012-06-01.

[3] 李飞.高职毕业生个人教育收益率研究[D].武汉:中南大学,2007.

[4] 王 毅.我国现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分析[J].现代营销,2013(6).

[5] 张玉胜.硕士收入不如农民工要反思而非诉苦[J].中国职工教育,2013(4).

[6] 庞明礼.“新读书无用论”与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关性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3).

[责任编辑:方 晓]

猜你喜欢
大学毕业生收入农民工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三步法则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消费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问题研究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收入的确认及纳税特点的研究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