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提升学生就业技能——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综述

2014-03-27 03:14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团体赛科目大赛

一、大赛宗旨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动漫、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工商业信息化的发展也对复合型、实用型的信息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推动学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学校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自2005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

作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一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大赛坚持一贯的举办宗旨:倡导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就业技能提升。通过参加比赛,学校引入了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创业的能力。大赛作为学校交流人才培养成果、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企业发现优秀信息技术人才的平台,为促进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建设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大赛理念

大赛始终秉承“实用、高效、创新、创业”的理念,紧跟技术发展,深入行业应用,贴近用人需求。历届大赛各科目的命题或直接来自于企业的需求,或采用企业中最主流的技术和产品;评审专家有一半来自企业;在评审标准的制定上,也强调与实际应用接轨,并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创业。今年大赛,很多比赛科目的命题及评审标准都与这一理念密切吻合。如ITAT平面设计大赛,今年首次采用团体赛比赛形式,设计主题为创意商品设计,让参赛者自行规划设计一款创意商品,并对商品包装、配套产品及系列宣传品进行策划与设计,同时还要求为该创意商品打造一个虚拟品牌,并为其设计logo,使其作为一个品牌产品来被识别和推广。这样的命题,既给予了参赛者极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能力要求,设计者不但需要从市场或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商品的设计如何迎合市场的需求或有利于用户使用体验的提升,还要设计包括商品创意草图、系列包装、宣传海报、周边小产品、展示效果、品牌logo等全套作品。同时,该科目的评审标准也包含了设计理念、设计作品的表现能力、综合运用软件进行设计的能力、创新性等几大项内容,力求从设计作品的选题、思维理念、视觉效果等方面,对作品的合理性、创新性、实用性、完成度及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评判。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我们从众多的参赛作品中发现了很多非常有创意,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商品设计,如台灯、鼠标、插座、U盘、耳机、印章、鞋柜等等,商品种类可谓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同学们充分运用他们的想象力,突破常规思维,设计出了众多让人称赞叫绝的作品。部分参赛作品甚至还做出了实物模型,在决赛现场进行了展示,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三、历届回顾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的前身是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ITAT教育工程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00年5月启动的一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宗旨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全称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为了充分展示ITAT教育工程所取得的成绩,积极倡导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念,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从2005年开始,连续举办五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大赛的举办得到了各省教育行政机构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各地参赛学校的积极响应和参赛学生的普遍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0年,在ITAT教育工程启动十周年之际,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ITAT教育工程的基础上又陆续启动了计算机辅助技术、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电子信息技术、工业自动化等人才培养项目,初步形成了涵盖信息技术相关的主要应用领域的实用性专业人才培养、考核体系。

2011年,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正式更名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并增加了计算机辅助技术、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比赛科目。今年的第八届大赛,共设有12个团体赛比赛科目,内容涵盖计算机、自动化、电子工程、艺术设计、机械设计和电子商务等专业。全国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3所院校积极组织参赛,参加团体赛的队伍达5467支。这项赛事已经逐步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展示个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重要舞台,也成为他们喜爱的一项重要赛事。

大赛自举办以来,参赛省份、学校及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赛的影响力及覆盖面也逐年扩大。从图1可以清楚的看出,参与大赛的省份从最初的9个逐渐扩大到全国的31个省份;图2显示的参赛学校的数量也从第一届的118所稳固上升到了第六届的1167所,第七届和第八届参赛学校数量有所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个人赛科目数量的减少,随着团体赛科目的设置比例逐渐加大,应该说比赛难度相应提高,使近两届的参赛学校数量有所下降,尤其第八届取消了个人赛科目,全部采用团体赛,学校数量减少较为明显。

图1 参赛省份数量变化

图2 参赛学校数量变化

图3 参赛学生数量变化(个人赛)

图4 参赛团队数量变化(团体赛)

图5 参赛科目变化

从图3、图4参赛学生及团队数量变化表中可以看出,除第七届由于个人赛科目数量减少导致参赛学生数略有下降外,其余各届参赛学生数和团队数均保持稳步增长。历届大赛个人赛及团体赛的科目变化趋势从图5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前7届比赛科目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且自第六届引入团体赛比赛科目后,团体赛的比赛科目在逐年增加,今年大赛共设置了12个团体赛比赛科目。团体赛比赛方式灵活,来自不同专业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能够使团队成员的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和荣誉感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组织管理

历届大赛通常在4、5月份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下发文件,标志着大赛工作的全面启动。第八届大赛从5月正式发布通知到12月的现场决赛及颁奖典礼,历时8个月。

大赛设有全国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大赛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监督;下设专家委员会,负责比赛内容、评审标准和比赛流程的制定,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下设大赛组织委员会,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还设立了赛区指导委员会及赛区办公室,负责本地区大赛的指导监督及组织工作。第七届大赛,全国共有26个省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了组织工作,并在复赛环节给予了大力支持。第八届大赛由于比赛形式的改变,取消了复赛,我们相应减少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环节,取消了赛区办公室,这样既减轻了省级部门的工作压力,也使得赛事组织管理更加直接高效。作为大赛常设机构的组织委员会,在历届大赛的组织工作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大赛组委会共召集内部工作会议15次,研究讨论大赛组织细节,确保各项工作规范、严谨,赛事安排科学、周密。

大赛从第三届开始开通了官方网站,并开发了大赛网上管理系统,通过官网对大赛的信息发布、参赛报名、赛区管理、比赛成绩公布等工作进行系统管理,使大赛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透明、高效。针对赛区、学校及学生等不同用户对象,系统进行了不同的权限设置及功能设定,方便各类用户使用。从第四届大赛开始又开发了专门的网络考试平台,比赛全部采用在线考试方式,预赛全部为客观题,系统自行抽卷组卷,并具备自动阅卷功能,大大减轻参赛学校负担,提高了大赛整体工作效率。针对历届大赛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对系统进行修改完善。今年大赛团体赛科目增加较多,我们特意对团体赛的管理模块进行了修改完善,使得大赛管理系统能够满足新的需求,更好地为参与者服务。

此外,大赛组委会针对参赛师生的需求,在网站上免费提供与比赛内容相关的培训课件,老师可以利用课件对参赛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也可以自行上网学习,在参赛的同时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管理系统还专门设计了“历届回顾”这一板块,在其中公布了历届大赛比赛说明、试题及模拟题等,帮助参赛师生正确把握大赛命题方向。

五、比赛流程

大赛自举办以来,比赛流程不断完善。比如个人赛比赛科目,最初只有初赛、决赛两个环节,随着参赛规模的不断扩大,又增加了复赛环节,其中预赛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复赛以省为单位进行,决赛则集中到北京进行。三个环节对应的比赛时间分别为初赛100分钟,复赛3小时,决赛5小时,随着赛制的深入,比赛时间越来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考核的内容也由基础知识逐渐上升到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核,比赛逐级选拔,优中选优。从第六届大赛开始增设的团体赛比赛科目则采用两个比赛环节,初赛和决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参赛作品,经过专家评委的初审,评出进入决赛的团队,最终到北京参加现场决赛。

第八届大赛共设置12个比赛科目,参赛团队总数为5467个。经过专家委员会的初赛评选,共评出三等奖以上团队1684个,其中,884个代表队入围北京现场决赛。获三等奖以上的比例为31%,入围决赛的比例为16%。今年决赛,很多科目在原有的现场答辩环节基础上增加了上机实际操作的考核环节,更加全面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察。两个环节所占分数比例为7:3。现场作品演示与答辩环节以团队为单位,参赛队员利用多媒体演示及实物展示等方式,现场讲述作品设计方案、实现技术及特色等,时间为5分钟,随后评委进行现场提问,由主持人现场公布答辩分数。现场实操环节则采用上机操作的方式,由团队选派1名代表,在规定时间内,用提供的素材完成命题,时间为3小时。总成绩由两个环节的成绩合计而成,再经过专家组合议产生特、一、二等奖。第八届大赛现场决赛经过评审专家严谨科学的评审,共产生特等奖9个、一等奖93个、二等奖730个。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大赛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比赛流程,既得到了众多参赛学校及师生的认可,也从赛制上确保了比赛过程的公开透明,比赛结果的真实有效。

六、配套活动

为了让各参赛学校能够对大赛进行全面了解,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历届大赛都安排有校园巡讲、赛区筹备会、指导教师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配套活动,时间一般在大赛正式启动后及预赛开始前。校园巡讲活动主要面向学生,聘请企业资深人士分析IT就业市场、论述从业之道,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岗位要求,为将来顺利就业做好准备;赛区筹备会则以省为单位,主要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下,面向当地参赛学校的赛事组织者,讲解大赛的目的、总体部署及实施流程,介绍大赛网上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等。第八届大赛在陕西、上海、北京、江苏、河南、湖北、山东、广东、四川等九个省市召开了赛区筹备会和校园巡讲活动,参会者加深了对大赛的理解,详细了解了本届大赛的调整内容及原因,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为提高大赛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各学校赛前培训工作的指导,提高赛前培训的质量,提升大赛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每年大赛都会举办针对参赛指导教师的培训班,解析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及大赛的命题原则和比赛说明等,并对各比赛科目所涉及的相关专业教学方法进行研讨。通过师资培训,一方面帮助教师利用大赛推荐的教材、课件和历届试题等有效开展赛前培训,另一方面也积极引导教师将实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念、方法融入日常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今年大赛共举办四期师资培训班,参加培训的老师普遍受益匪浅。

七、大赛成果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已连续举办八届,得到众多参赛师生的广泛好评,得到众多优秀企业的青睐和关注,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项赛事,学校、老师、学生、企业都能够切实从中受益。

学校:很多参赛学校连续多年参加这项比赛,曾经有些学校参赛规模超过千人。今年参赛团队数最多的山东德州学院达到87个,表现出了对大赛的高度重视和极大热情。很多参赛学校依托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将比赛科目与本校教学计划结合,促进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多学校通过制定政策,将比赛成绩与学生的专业实习成绩挂钩,与教师的表彰奖励结合。

老师:很多指导老师,参加了大赛的师资培训,加深了对实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念的理解,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掌握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学生:众多的参赛学生,通过大赛,反促学习,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参与大赛,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历届获奖学生都成为企业竞相招聘的优秀人才,平均工资也普遍高于同行业其它刚入职的学生。举个例子:在第七届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的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09级影视专业的郑素妹、陶金等同学在北京参加完颁奖后就果断做出留在北京求职的决定并很快找到了对口的技术工作,起薪都在每月5000元以上,发展前景良好;新疆财经大学2012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有近30名学生被各大银行招聘录用,其中,70%以上的学生都是大赛获奖的学生;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CAD比赛科目的获奖学生,就业起薪高;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平面设计科目的获奖学生,成了校内知名人士,在校期间便承接了不少来自企业的项目,就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企业:大赛也成为用人企业发现优秀信息技术人才的平台。一方面,大赛中产生的优秀成果可以被企业直接利用,另一方面大赛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也可以被企业直接聘用。今年的决赛现场,一些参与企业不仅派出了专业技术人员,还特意安排人力资源部的人来到现场,目的就是为了发现优秀的学生吸纳到企业入职。

由此可见,这项大赛在学校、教师、学生及企业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了品牌,提升了主办单位的美誉度,为信息化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八、结束语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作为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信息化竞赛项目,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技能,培养选拔实用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其长期坚持,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在于学校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教师对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关注,学生对就业技能提升的迫切需要以及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渴求。

猜你喜欢
团体赛科目大赛
对脚斗士运动团体赛竞赛规则采用运动员出战值消耗制的可行性分析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院士给选手出题,身边科学成热点 第32届江苏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团体赛成功举办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高考“新科目”
江苏队:20年后再相会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