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女性”和“真女性”女权主义特征在《小妇人》中的体现

2014-03-27 05:58高艳梅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马奇梅格女权主义者

周 雄,高艳梅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53)

1 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人类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人类生活中包括过去和现在的方方面面。文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洞悉到作者所处历史背景的自然风光、社会现象以及风土人情等。因此,文化必然成为文学恒久的主题。如今,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承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小妇人》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从1868年到1869年,历时两年写成了这部世界名著。当时美国刚好结束南北战争,处在一个激进与保守、进步与怀旧并存的矛盾重重的变革时期。奥尔科特本人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极力拥护当时的社会新思潮。因此,《小妇人》一书是对当时美国文化的传承,涉及到社会变革、宗教信仰、哲学观念和文学传统等诸多方面,是对19世纪美国文化的一种回顾。小说中多处情节体现了美国19世纪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其女权主义特征更是对小说的女主角乃至作者本身的真实写照。

2 女权主义的萌生

《小妇人》是一部多层面的小说。在书中,奥尔科特在颠覆传统教条的同时却又向文化准则妥协。马奇一家的妇人们既赋有传统的女性特征(即19世纪的“真女性”意识形态),又具有当时明显的“新女性”精神。

2.1 美国文化中的“真女性”意识形态

以传统意识形态为基础,“真女性”概念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的19世纪十分盛行,并且成为对中产阶级白人妇女角色的定位。根据美国著名历史学家Barbara Welter(芭芭拉·沃尔特)在她的名为“The Cult of True Womanhood”(真女性崇拜)的文章中的描述,典型的真女性特征包含了虔诚、贞洁、顺从和持家。

虔诚要求女性对基督教教义有虔诚的信仰,强调女性是男性的配偶,地位并不相等。女性的天职就是伺奉自己的丈夫,不得质疑自己的从属地位,因为这是上帝规定的。在小说中,对Meg(梅格)订婚期间以及婚姻生活的描述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当梅格和John Brooke(约翰·布鲁克)订婚之后,她便下定决心学习家庭事务,为今后的婚姻生活做准备。

贞洁要求女性在婚前要保持处子之身,在婚后要对丈夫忠贞。在小说中,当March(马奇)先生离家参战的时候,马奇太太就一直忠诚地默默等候;当梅格和布鲁克订婚之后,就忠贞地等候了在外拼搏的未婚夫三年。这些都体现了对丈夫或者未婚夫的忠贞不渝。

顺从要求女性对父母以及丈夫的绝对的服从。在小说中,马奇家的四个女孩子在遵从母亲建议的同时,也按照父亲在信中对她们的期望严格要求自己,决心按照父母的要求开始各自自我完善的旅程。她们都是听话的孩子。马奇太太在梅格的婚礼上曾对她这般建议——“Watch yourself,be the first to ask pardon if you both err,and guard against the little piques,misunderstandings,and hasty words that often pave the way for bitter sorrow and regret”(千万当心,当你们两个都犯错的时候,一定要先请求对方的谅解,要当心愠怒、误解和轻率的话语,这些往往会埋下苦涩的悲哀和悔恨)。从这些话可以看出梅格将成为一个驯服的妻子。Amy(艾美)也曾这样说过——“Women should learn to be agreeable”(女性应该学会讨人喜欢)。这句话恰好暗指了女性的从属地位。

持家强调了女性的生活范围就是自己的家庭。男性负责在外工作挣钱养家,女性则要把生活重心放在家庭事务上。在小说中,马奇太太就是典型的19世纪的理想家庭主妇。当马奇先生在北方军担任牧师的时候,她便在家用她的隐忍、无私和智慧引领女儿们克服重重难关。她极富同情心,总在被需要的时候出现,总是那么坚强和充满爱意。她就是四个女儿的模范,婚后的梅格就是她的翻版。梅格在家处理所有的杂务并且照顾两个孩子,约翰则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挣钱养家上面。

2.2 美国女权主义运动

随着传统的女性观越来越束缚女性生活,美国女权主义运动于19世纪前期开始兴起。女权主义者认为男女平等,女性也能像男人那样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开创自己的事业,从而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实现自主、自立和自强。奥尔科特的家庭和当时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女权主义者都熟识,比如Margaret Fuller(玛格丽特·富勒)、Elizabeth Peabody(伊丽莎白·皮博迪)等。

自觉和有组织的女权运动可以追溯到1848年在纽约的Seneca Falls(塞尼卡·福尔斯)举行的著名的妇女权利大会。那次会议标志着妇女争取参政权斗争的开始。会议产生了一份重要的文件——the 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 and Resolutions《感伤宣言与决议》。女权运动的领导者们信仰天赋人权,力主妇女在政治领域的自治。那次会议就主张妇女应该获得选举权,在政治、宗教、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应该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在美国内战以后,女权运动的领导者们甚至努力寻求通过宪法的方式明确女性的选举权。

女权主义者挑战女性只能做全职家政的命运,当然她们也赞扬家政的价值,但同时认为妇女有必要开拓家以外的事业。他们认为,女性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可以在工业、科技、艺术、宗教和政府部门干一番事业。同时,丈夫理所应当分担家务和养育儿童的责任。在小说中,马奇家女儿们艺术才华的展示,梅格和Joe(乔)外出打工以贴补家用。这种自力更生的行为以及小说中关于教育和服饰革新、禁酒运动和妇女的合法意愿等的描写,都体现了一些形成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反映出当时女权运动的影响。

同时,在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期间,数以百计的女性俱乐部纷纷成立,让广大女性的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在小说中,马奇家的女儿们成立自己的俱乐部the Pickwick Club(匹克威克俱乐部)。虽然俱乐部的名字是男性的名字,但是梅格和Beth(贝思)都坚称那是女性俱乐部,并且拒绝了Laurie(劳里)的入会请求。在这个俱乐部中,四个女孩都要为她们共同创办的名为“The Pickwick Portfolio”《匹克威克选集》的周刊积极贡献自己的长处。

2.3 “新女性”意识形态

《小妇人》反映了19世纪的新女性形象:经济独立、身体灵活、思维敏捷,能够按照男人的标准工作、学习和社交。小说中的女主角乔就是典型的代表。她的暴脾气、文学野心、积极的生活方式、男孩般的热情、想成为男孩的狂热欲望以及与家庭事务牵绊的斗争,把“新女性”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中,马奇家的女儿们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智慧:梅格、乔、贝思和艾美分别具有当演员、作家、钢琴家和画家的潜质。如果被给予机会,她们完全有可能取得像男人一样成功的职业生涯。其中,乔的写作生涯无疑最具代表性,她的写作为家庭带来了诸多好处:她为《鹰报》写的第一个故事就为她挣得了一百元的稿费,并且用它作为母亲和贝思到海边度假的来源;《公爵的千金》为家里付了肉账;《幽灵的魔爪》为家里添了一条新地毯;而《咒语》一文则使马奇一家都衣食无忧。

在小说中,乔和Bhaer(巴尔)教授的违背传统的婚姻被一些早期的女权主义者看作是一场典型的平等主义者的婚姻。她们认为,平等的关系才能使婚姻更幸福和和谐。乔并不打算做梅格那样的贤妻良母。她在婚后仍然继续写作,创造了一种亲密和独立并存的婚姻关系,享受着远大于家庭主妇的那份自由。在生活中,巴尔教授理解乔向往工作的需求,主动分担家务。乔也坚决要求分担养家的重任,在家庭和工作中忙碌着。除了乔以外,梅格也允许她的丈夫帮忙管教儿子,而他也十分乐意。梅格在献身于操持家庭和养育后代的同时也会向丈夫打听政治事务这个情节说明,当时的女权主义者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革新并非要对其全盘否定,而是希望女性不要被局限在家庭生活中,也应有权利拓展婚姻和家庭之外的空间。

奥尔科特对这些情节的设计颠覆了当时传统的男女关系观,在她看来,婚姻中的男女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合作型关系,是对女性从属地位的传统观念的有力挑战。

3 结束语

“新女性”和“真女性”这两种意识形态将19世纪美国的女权主义思潮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展示《小妇人》中的女权主义情节,使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有血有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奥尔科特本人在深受女权主义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对女权主义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她在小说中对女性的独立自由和男女婚姻平等等方面的描写,对当时的美国女性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Louisa May Alcott.Little women[M].New York:Bantam Books,1983.

[2] Lawrence Buell.New England Literary Culture: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naiss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3] John.Bunyan the Pilgrim's progress[M].New York:Airmont Publishing Company,1969.

[4] Beverly Lyon Clark.Louisa May Alcott:The Contemporaryreview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4.

[5] Gregory Eiselein,Anne K Phillips.The Louisa May Alcott encyclopedia[M].Westport:Greenwood Press,2001.

[6] 李巧玲.对《小妇人》主题的评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9):32-33.

[7] 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8] 黎跃进.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9]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马奇梅格女权主义者
最后的夏天
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汉朝
引导中学生全面认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跨越时空的爱
亲人( 连载一)
女权运动(历史老照片)
坏女权主义者
天赋
放心
山寨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