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3Z”教学结构研究与实践

2014-03-30 01:42郭惟瑾马建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1期
关键词:建构中学环节

郭惟瑾,马建佳

(湘潭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湘潭411100)

1 问题提出

“那些只会听背诵、依据教材按部就班、照着书页边或课后习题提问的教师,有待认识历史教学的重大价值。”“这必定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厌恶——也许是永久性的”[1]。这是心理学家、教育家斯坦利·霍尔(G.Stabkey Hall)在19 世纪末陈述的美国历史教育之忧。斯坦利·霍尔所描述的现象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仍不鲜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因此,我们尝试创建一个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为教师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并开放的可操作的有序空间,真正实现理想的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2]让学生“活学”历史,把历史“学活”。

2 中学历史课堂“3Z”教学结构构建

2.1 教学结构界定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这一结构主要决定于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依附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这五个特点[3]。

2.2 中学历史课堂“3Z”教学结构

“3Z”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活动进程由“自主梳理”“主题探究”“知能检测”三个环节构成。

2.2.1 理论基础

一是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把“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级,两个范畴,即知识范畴和“智慧技能”范畴(除知识层次之外的其他五个层次)[4]。依布鲁姆的解释,历史学科中大量的人名、地名、时间及许多专业术语均属于知识层次,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看书和记忆完成,教师只需检测其回忆知识的能力即可。而“智慧技能”范畴的学习目标,学生则需通过教师进行帮助才能完成。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任务定位明晰,教师要为学生自主达成知识层次目标提供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把帮助学生达成“智慧技能”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我们划分“3Z”教学结构中“自主梳理”与“主题探究”两个环节的重要依据。二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支架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思潮流派众多,如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基础的认知建构主义,强调个体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5]。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教育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的学习”理论等,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发现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对学生知识建构的意义。建构主义一致认为,学习的过程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学生是知识的主要建构者;学习共同体有益于知识建构,学习具有社会互动性;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而教师的职责就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成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5]。支架式教学指通过支架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的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儿童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5]。具体到中学历史课堂来看,历史学科知识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历史的既往性与连续性;历史的多样性与规律性;历史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历史的阶段性与因果性。中学生由于自身经验的缺失,更需要教师构建合适的“支架”来帮助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如何为学生构建合适“支架”,也是我们实施“3Z”教学结构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三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主张“学生中心教育”,主张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于学生自我实现的目的达成;教学的过程要体现学生的自主自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4]。创设一个和谐的平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寻到成功的对学习的渴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3Z”结构教学试图实现的追求。

2.2.2 中学历史课堂“3Z”教学结构操作模式

第一环节:自主梳理——教师依据课标中的知识目标,对教材进行整合,通过学案或板书设置问题(知识填空或概念简答),学生借助完成知识梳理,初步建构基础知识体系。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老师点拨。对部分学生感兴趣又有能力驾驭的内容,则鼓励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实现“学生主讲”。

第二环节:主题探究——教师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难点、重点进行问题预设,整合教学资源,以史料研读、问题探究、情境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局限,提升历史学科能力。同时对学生在课堂生成问题组织探究解答,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实现理性升华,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进行师生合作学习。

第三环节:知能检测——对学生所学进行检测,巩固新构建的知识效果。(根据学情和具体教学要求设A、B两个层次以区分难度)。

以上三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如初中与高中不同学段的差异,薄弱或优质生源基础学校的差异,高中理科班与文科班的差异等)和具体教学课型(新授课与复习课,通史课和专题课,讲授课与活动课等)进行相应的调整(指各环节所占时间比例及内容呈现方式、角度、难度,教师与学生活动的方式等)——比如学生基础越好,自主梳理环节所花时间会更少,主题探究的角度和难度会更大,课堂呈现的形式会更丰富——并不要求教师只能机械地墨守程式。但所有的调整必须是在“3Z”教学结构的框架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调整。

2.2.3 中学历史课堂“3Z”教学结构特点

从“3Z”教学结构的操作模式和案例呈现来看,此结构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根据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进行设计,环节设置注重了层次性和开放性,能够满足知识动态性和程序操作的稳定性,适用面广;二是以学生的学习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要为学生的学搭好“支架”实现自主建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明确;三是对教师处理教材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四是过程开放,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解决问题是常态,相应的评价体制是完成教学的有力助力;五是需要引入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学案、小黑板等都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

2.2.4 中学历史课堂“3Z”教学结构实施效果

“3Z”教学结构的研究和实践是“湘潭中学历史‘两型’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的重要成果之一。课题组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已完成了覆盖整个中学6 个年级的集体教案,集体课件及学案,有力地推动了湘潭地区中学历史课堂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其良好的教学实效也令所有实验学校满意。“3Z”教学结构的推广必将能带动湘潭地区各类城乡学校的发展,对推动湘潭地区的两型教育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3 结 语

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2]“3Z”教学结构的研究与实践,立足于历史学科特点,秉持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建构一个稳定而开放的有序空间,有利于理想的历史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1](美)M·苏珊娜·多诺万,约翰·D·布兰思福特.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历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K].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何克抗.E-learning 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R]. 广州教育技术论坛,2001.

[4]王 雄.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M]. 吉林:长春出版社,2012.

[5]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建构中学环节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