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文综课标乙卷地理试题解读

2014-03-30 05:34鲁爱华
地理教学 2014年13期
关键词:甲地风沙磷酸盐

鲁爱华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6)

2014年高考文综课标乙卷地理试题解读

鲁爱华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6)

说明:试题和答案见本期“试卷交流”(课标乙 地理)

【第1~3题解读】试题以太阳能光热电站建设为背景,考查太阳能的分布、电站建设影响和正午太阳度的有关知识。

第1题,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其次是西北内陆地区。所给选项中,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黄土高原、山东半岛和东南丘陵,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少。体现的是太阳辐射在我国分布的空间差异。

第2题,本题探讨的是太阳能电站建设带来的影响,思维考查具有发散性和跳跃性。分析应抓住材料“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的特点,是通过一定的角度将太阳光聚集在高塔顶端的锅炉,因此不会提升地表温度;飞机电子导航与无线电信号有关,与太阳光无关;由于是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途经飞鸟眼睛将会受到强光灼伤,无法识别方向;因为反光板是聚焦,不是散光,就区域而言,不会影响周边地区的作物产量。

第3题,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正午太阳高度。本题意在探讨不同节气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H)的变化,但属于定量分析,需要数学三角函数知识作为基础。塔高与正午影长和正午太阳光线构成直角三角形。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P=CotH。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可求春秋分日H为66.5º,P不等于0;夏至日H为90º,P=0;冬至日H为43º,P>1。答案为D。本题难度不大,直角三角形的关系很容易构建,但在定量计算时容易引学生心态的浮躁,从而导致思维的混乱不清。

【第4~6题解读】试题以西北地区兰新铁路建设为背景,考查铁路选线的因素及其变化,探讨交通线对城镇空间分布的影响。试题以空间事物为基础,按照时间线索构建设问,同一主题下思维不断转换,试题中规中矩,紧扣学科主干。

第4题,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需要立足原有线路进行分析,图中所示该线路是沿等高线修建的,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节约成本,减小地形对铁路修建成本的影响。

第5题,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考虑,从图中也可以看出,该线路离吐鲁番市、鄯善县等城镇太远,且火车站站点离这些城镇更远,影响了这些城镇因为铁路建设形成的受益。

第6题,该地区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活动及聚落分布主要受水源影响,有水源地方发育为绿洲,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绿洲分布,而不是受河流分布的直接影响。

【第7~9题解读】试题呈现的是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影响的数据统计,以此探讨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

第7题,从表格分析,生物量应该指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总和,故通过计算可知总的生物量已提高;大气氮沉降初期会使草本植物的数量增加,灌木植物的数量不变,这样植被分布并没有改变,而植株密度会变大。

第8题,直接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很明显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减少,而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增加,符合此消彼长竞争的结果。

第9题,根据表格分析,在未来植株数量上,灌木植物数量不变,草本植物数量会增加;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都增加;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会减少,草本植物会增加,这种此消彼长的竞争,必然会从影响地下生物量开始,进而影响到地上生物量,最终影响灌木植物与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从而出现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的情况。

【第10~11题解读】试题以某一国家移民情况为背景,分析该国人口增长规律。信息呈现方式主要是变化曲线,从所给两条变化曲线的相关性来看,一个是数量,一个是比重,用移民人数除以移民占总人口比例,即为该国总人口数。因此解题中,使用读取数据的方法可以定量计算出总人口数,但要求读图规范,使用直尺,以获取精准数据。由于读取数据会占用较长的时间,因此参考点的选择成为解题过程中的技能技巧,方法是根据四条曲线所给时间的数值差异,选准参考点。

第10题,本题需要利用两条曲线的相关性进行解题,即分别读取数据通过计算求得某一年份人口的数量。为了节约时间,选点很重要。首先,从所给图像可以看出,起点相同,故取点直接选取1930年。读取数据,移民人数为15百万,移民占总人口比例为0.118,求得总人口数约为127百万,由此可排除B、D两个选项;再取第二个参考点1950年,读取数据,移民人数为10百万,移民占总人口比例为0.07,求得总人口数约为142.8百万,由此排除C选项。如果还不能排除,根据图像的变化特点,再选取其他参考点。

第11题,观察第10题图①曲线,1950年以后人口增长有一明显提升,持续到1970年后,人口增长变缓(斜率变小,之后保持基本不变)。结合图3分析,1950~1970年段,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下降,但移民人数(迁移人口)基本上保持稳定,而此时期人口总数增长在提高,说明造成人口数量增长的原因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是最多的。1970年后,人口增长降低,此时期移民人数和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又迅速增加,说明人口自然增长较少。

第Ⅱ卷

【第36题解读】试题以青藏高原地区错那湖沿岸风沙灾害为背景,探讨沙源、灾害成因、风沙危害及防治措施。分析问题要从问题本身入手,正确理解题意,回归题图,整合答案。

第(1)题,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材料中提示是“就地起沙”,说明沙源主要是本地区。从设问上看,问题中具有明显的时空限定语:空间上,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时间上,冬春季。然后进行比较分析,湖的东北部与其它地区有何差异呢?河流多,那么河流多与沙源有什么关系呢?泥沙沉积,三角洲地貌,这些需要考生的想象。再看,空间上强调冬春季节,那么,冬春季节河流与湖泊有何特殊性呢?最明显的就是河流水量小,湖泊水位低。与沙源再建立联系,即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湖泊水位低,湖滩泥沙面积较大。因此,三角洲、湖滩、河滩成为风沙活动的主要沙源。

第(2)题,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起沙的原因,从基本条件上看,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盛,该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从物质基础上看,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该地区冬春季节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三角洲、湖滩、河滩成为风沙活动的主要沙源;从动力因素上看,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季节,从所给材料上看,该地区冬春季盛行西风,且大风日数多,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东西方向通透性好,风力强劲。

第(3)题,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首先,要根据湖泊与铁路线的相对位置,推断铁路的路基是高出地面的,来自西部的风沙必然会出现风沙堆积,存在填埋路基和轨道的危险;同时,因风力作用强,也会对路基和路肩造成风力侵蚀;若风力较大,还可能会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风沙进入轨道、车轮等,会加大设备的磨损;风力过大,高速运行的火车存在安全风险,同时风沙也会影响列车员前方视野。

第(4)题,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此题可借鉴西北地区风沙防治的措施,但要结合区域实际,因为西部是湖面,故不能使用植树造林的方式,可以用阻沙墙代替;还可以采取“捂沙”的办法,用碎石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等。

【第37题解读】试题围绕沙特阿拉伯磷酸盐工业的选址,探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及发展问题。

第(1)题,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磷酸盐工业是以一种以磷酸盐矿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同时需要能源提供动力。该地区有丰富的磷酸盐矿,接近原料产地,且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同时该地区油气资源丰富,节约能源的成本;作为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一要强调国际市场,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二要考虑运输条件,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原来的矿石运输铁路专线,便可以直接运输磷酸盐产品,再借助海港运往世界各地。同时,该国由于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地广人稀,是世界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之一,因此工业建设的资金雄厚。综上,工业区位分析主要从市场、交通、能源、原料和资金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必面面俱到,但要突出重点。

第(2)题,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本题考查要突出区域的主要特征,甲地位于30ºN,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淡水资源短缺,自然条件造成了施工环境差;根据材料,该国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而甲地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从工业的发展来看,原来以采掘工业为主,矿石主要运往沿海的乙地加工,说明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第(3)题,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但究竟哪地污染较轻呢?本题是一道比较有难度的开放性试题,而且按照问题要求需要“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来阐述理由”。选择赞同意见,则需要找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的原因。甲地位于偏远地区,未利用土地多,人口少,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位于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活动频繁,污染对于人的影响大,由于位于港口,污染物易向海洋中排入,造成海洋污染。选择反对意见,则需要找出“与甲地相比,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的原因。为什么甲地污染重呢?主要是甲地位于内地边远地区,沙漠广布,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受污染后很难恢复;乙地位于沿海,经济发达,且工业历史较长,在环境保护设施方面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故环境影响较轻。

【第42题解读】试题围绕“深度游”展开,指出是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的方式围绕特定主题的旅游活动。与随团旅游不同的是,旅游者要根据所到地区环境的特点,做好吃、行、住、玩的个人准备。解答本题,考生需要思考青海湖附近区域应具有青藏高原的典型特征,那么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对于旅游者的吃、行、住、玩需要做哪些准备呢?首先,吃的方面,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沸点低,东西煮不熟,因此,需要带高压锅;行的方面,从平原到高原,肯定有人不适应缺氧的环境,因此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住的方面,要考虑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因此,需要带防寒衣物,另外,高原面上还多大风,因此夜晚需要备防风帐篷;在玩的方面,主要是白天出行,要考虑青藏地区太阳辐射强的特点,紫外线较多,因此需要带防晒物品。

【第43题解读】试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探讨山区由地震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成因问题。由地震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塌、滑坡与地形有关,如图所示,由于地处断裂带,岩石失去整体性,同时山高(海拔高)、坡陡(坡度大)、谷深(河谷狭窄,相对高度大);因为是地震的次生灾害,因此肯定与地震有关,即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因而会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泥石流是在崩塌、滑坡的基础上,有水的参与,材料中明确指出震区多次出现降雨,因此,很容易引发泥石流。

【第44题解读】试题围绕坡耕地上的切沟展开,主要探讨其危害及防治措施。题目材料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揭示主题的同时,也剖析了成因。首先要理解坡耕地的概念,坡耕地是指分布在山坡上地面平整度差,跑水跑肥跑土突出,作物产量低的旱地;其次,要明白切沟是由流水侵蚀而成。不仅会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同时因为坡度加大,流水侵蚀作用会更强,加大土壤侵蚀量,水土流失加剧。防治措施可以从耕作方式、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等方面表达。

猜你喜欢
甲地风沙磷酸盐
风沙地区公路路基防护措施初探
时间的年轮
A close look at Nauru’s ecosystem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
AZ91D镁合金磷酸盐转化膜的制备与表征
镁合金锌系磷酸盐植酸盐复合转化膜耐蚀性
磁性Fe3O4@SiO2@ZrO2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研究
如何计算地方时
运动学公式应用五注意
“区时”的时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