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温养治痹

2014-03-30 19:10旷惠桃王莘智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桂枝阳气黄芪

旷惠桃,王莘智,周 珂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论温养治痹

旷惠桃,王莘智,周 珂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痹;温通宣散;温通气血;温补阳气;温脾健中;温养肝肾

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强调外邪在发病中的重要性。风为百病之长,痹病属寒湿者居多。当今由于气候变化极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感受风寒湿机会增多:如春日湿冷、冬季阴冷时节爱美女士仍着薄衣短裙;炎炎夏季,人们或贪凉露宿,或空调低开,或风扇劲吹,或汗出当风、汗出入水中(冲凉、游泳等),或酒后当风、酒后入水中,或产后贪凉受冷等致风寒湿乘虚而入。导致风湿类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高,据统计: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三病的患病人数已超过亿人。《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指出:“寒者温之”。因此中医治疗痹病应注重温养之法方可取效。

1 温通宣散——适用于表有寒湿者

风湿病初期或急性发作期,常因感受风寒湿邪,困郁肌表,阳气被郁,痹而不通,出现关节疼痛,伴有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此时只有通过开腠发汗,宣散肌表之风寒湿邪,使阳郁得通,气血畅行,痹痛方止。开腠发汗,首推麻黄。如“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湿病篇》),均以麻黄为主。麻黄配白术、薏苡仁发汗而不致过汗,可并行表里之湿。

“寒胜则痛”,若患者表现出关节剧痛,畏寒喜温等寒凝之象,又当温经散寒,外除寒湿,内振阳气,方能使气血周流,疼痛乃止。温经散寒,首推乌头、附子,大辛大热,气性雄烈,逐寒止痛之力最强。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三附子汤或取乌头、或用附子等温散寒湿之功而止痛。现代药理证明:附子、乌头所含乌头碱具有很强的抗炎镇痛作用。因此,凡表有寒温之痹证者,宜温通宣散。代表方:麻黄加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三附子汤、乌头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桂枝白虎汤等。

2 温运气血——适用于血虚寒凝者

李士材《医宗必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指出一般治风药宜与行血药同用。笔者几十年临床体会:温补气血,养血活血是治痹的基本原则。如养血通痹汤乃本人多年临床经验方,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肩颈综合症、雷诺氏综合症、阳虚身痛证、骨性关节炎等取得较好疗效。该方由《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加黄芪、威灵仙、川芎、熟地黄而成。《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方由当归、白芍、通草、桂枝、细辛、大枣、甘草七味药组成。当归四逆汤之功效,周杨俊谓:“全方以养血通脉起见。”成无己谓:“此汤复阳生阴。”《医宗金鉴》:“此方取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脏;通草其性极通,善开关节,内通窍外通营;倍加大枣,即建中加饴用甘之法。”本方养血通脉,温阳(经)散寒之力著,更加川芎、熟地黄,有四物补血之意,体现了中医“治风先治血”之旨;加黄芪,有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通脉行痹之力;加威灵仙善通周身之关节经络。一方寓三方之效用,集益气养血、温阳散寒、疏风通络于一炉,攻补兼施,邪正兼顾,再根据不同疼痛部位加入不同引经药,使药力直达病所,以取捷效。如上肢疼痛加姜黄、桑枝;下肢疼痛加牛膝、杜仲、木瓜;痛处固定,女性月经量少则加桃仁、红花、三七花等;如便秘则加虎杖等。临床适用各种寒痹证,症见关节、肌肉冷痛,四肢不温,头痛,舌淡苔白,脉缓或细者。临证常以此方灵活加减,治疗多种风湿类疾病及产后风湿病等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诸病源候论》谓:“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验之临床,发现痹证属血虚寒凝者多见。曾读刘炳凡主编《奇效验案》)载湖湘名医刘克醇、王定寰等常以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治风湿日久,身体虚弱而不任攻伐者,常收获意外之效”,几十年来,屡试屡验,并常做“垫底之方”。可见经方之妙用,每每如是。因此,凡血虚寒凝痹者宜温通气血,代表方: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四物汤、补阳还五加桂枝汤等。

3 温补阳气——适用于阳虚寒盛者

《素问·痹论》认为人之患痹病多因“阳气少,阴气多”,故宜温补阳气,机体之阳气得复,寒湿等阴邪自去。人体正气亏虚方面,肾阳不足、元阳虚惫是主导。《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这里所强调的是阳气在人体的主导作用。从寒热的基本特性上说,热性趋于行,而寒性趋于凝,这一特性对痹症的形成、发展与转归具有极大影响。

《素问·举痛论》曰:“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素问·逆调论篇》:“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这些亦说明:痹病见疼痛持久不愈,显然是凝寒客居于经络脉道之中,气血不得流通。当人体阳气旺盛时,机体内的环境处于温暖状态,阳气所具有的推动作用能使气血运行流利,经脉络道通畅,即便有寒湿、痰饮、瘀血之类阻滞,也容易被推动或化除,恢复经脉气血的通畅。痹病日久,无论是痰浊瘀血,还是毒邪凝寒,大都属于阴邪范畴。阴邪在阴盛的环境中,其阻滞瘀塞的特性容易形成胶固黏腻之势,既不容易推动,更不容易化除。此期主要治疗方法,当是首先改变人体阳虚寒凝的状态,温养人体阳气,使人体内的环境恢复温暖温热的状态,阳气具有足够的能量去温通经脉,恢复气血运行的流利通畅,为化除寒凝打下基础。

本人多年临床治疗用药心得,运用温阳通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效良佳,该方由黄芪、附片、干姜、桂枝、细辛、当归、白芍、川芎、通草、甘草、全蝎、蜈蚣、土鳖虫组成。基础方为《伤寒论》之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及《内外伤辨惑论》之当归补血汤。本方经组合后,以附片、干姜、桂枝、细辛温阳驱寒为君,黄芪、当归、川芎、白芍补血活血为臣,全蝎、蜈蚣、土鳖虫、通草搜剔通经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化凝寒、逐瘀阻,畅通气血,达到温阳通经、化瘀活血、消肿止痛的目的。全方配伍较严密,在温阳化气补血的基础上逐瘀血、散凝寒,故能取得临床治疗顽痹的良好效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温阳通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具有良好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并能明显改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无严重不良反应,是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凡阳虚寒盛痹证者宜温补阳气,代表方:附子汤、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温阳通痹汤等。

4 清利湿热不忘通阳——适用于湿热痹阻者

治疗湿热痹阻证代表方上、中、下通用的痛风方,是朱丹溪根据“六郁”理论创制,全方兼顾风、寒、湿、热、痰、瘀各方面,重点不在止痛而在治本,乃辨因论治的代表方。《医方集解》对该方评价很高:“此治痛风之通剂也。”其中黄柏清热,苍术燥湿,龙胆泻火,防己行水,四者所以治湿与热也;南星燥痰散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川芎为血中气药,四者所以治痰与血也;羌活祛百节之风,白芷祛头面之风,桂枝、威灵仙祛臂胫之风,四者所以治风也;加神曲者,消中州陈积之气也。该方在大队寒凉药物中加温通之桂枝,既可温经散寒,又有温阳行痹,贯通上下,发挥引经药之效。全方既能散风邪于上,又能泻热渗湿于下,还可活血燥痰消滞和中,所以它对上、中、下痹痛均可使用。

又如《金匮要略》白虎加桂枝汤原本用于治疗温虐,现今多用于治疗风湿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且兼有发热、心烦、口渴、喜冷恶热等阳明大热证,在用清热除烦的白虎汤的同时,加温热的桂枝意义非凡。《金匮要略易解》谓:“借用桂枝,一面调节白虎凝寒,一面宣阳通络,直达骨节,以解邪气痹结,一举而两善备。”可见治风湿热痹证,在使用寒凉药物同时,亦不忘用桂枝类温经散寒,通阳行痹之品。

5 温脾建中——适用于脾阳亏虚者

痹病以湿邪为主者,因湿有内湿和外湿之别,外湿多为雾露之气,雨湿之邪;内湿多因脾胃虚损,脾虚则不运不升,胃损则不化不降,因而中州痞塞,水湿内停。内湿招引外湿,两湿相合,愈伤人之阳气。脾主四肢肌肉,脾恶湿,脾虚水湿不运,气血化源不足,肢体肌肉失养,则“四肢酸痛”为痹,温补脾胃,温建中阳,乃仲景所创治痹之重要方法;《金匮·虚劳病篇》中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均以温脾建中补虚以止痛。“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疾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乃建中气之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所成。方中重用饴糖为君,以建中气,温中补虚;芍药酸甘,滋阴敛营,补阴之虚又可助饴糖缓急止痛;桂枝温阳通阳,得饴糖辛甘养阳,与芍药同用可和营卫,调理阴阳;生姜、大枣调营卫;甘草补中调脾胃,与芍药同用甘酸化阴。综观全方有温中补虚,和阴阳,调营卫之功。其目的在于,调补脾胃,建立中气,化生气血,并能得以四运令四肢酸疼,手足烦热等证得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黄芪建中汤,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固表健脾,作用优于小建中汤。因此,脾阳亏虚型痹症宜温脾建中,代表方有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温阳养胃汤。

6 温养肝肾——适用于肝肾不足者

痹病俗称“筋骨病”,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则筋骨关节疼痛,温养肝肾乃痹病治本之大法。《金匮·虚劳病篇》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八味肾气丸以干地黄为主药,滋阴补肾,益髓填精,干地黄乃补肾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山茱萸补肝,敛精气;山药健脾益肾精;附子、桂枝补肾助阳,鼓舞肾气,与地黄相伍则阴得阳生,阳得阴化,阴阳相济,生化无穷;茯苓健脾益肾;泽泻、丹皮降相火;茯苓与泽泻亦可渗湿利尿。诸药相伍,有补有泄,有开有合。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肾脏阴阳俱虚,腰失所养之腰痛得治。

仲景在虚劳病篇立虚劳腰痛,用肾气丸治之,开后世治痹补肾法之先河。符合“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肝肾不足之证。本人常用肾气丸、右归丸、金刚八斤汤合青娥丸(杜仲、补骨脂、核桃肉)等治疗该类痹病。

朱良春老先生强调“培养肾阳”在痹病等慢性久病治疗上的作用,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它是调节各个脏器功能的中心,平衡维系机体矛盾统一的主宰;而肾中真阳,更是生命活动的生化之源,它能温养脏腑,煦绾百骸,肾阳振,肾气足,则精神充沛,百病不生;倘肾阳衰,肾气虚,那就必然神气衰惫,倦怠无力,百病丛生。同时慢性久病,体气亏虚,传变及肾,也必然耗损肾之阴阳,所谓“穷必及肾”、“久必及肾”。因此,痹病及许多慢性久病在治疗上,都与肾阴阳的亏损有关,而培补肾之阴阳,往往起到比较显著的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温补肝肾法治疗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退行性疾病主要是通过对机体多部位的影响,对骨代谢多层次的调节而实现的,能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和骨微结构等作用。温肾法具有明显的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7 温暖调养——适用于间歇期以及治疗期

痹病之体,多不耐寒冷,不宜贪凉饮冷,故需御寒保暖,外用熏蒸热泡,温灸膏摩,热身运动,内食温补药膳食疗等法以调养其体。

药膳食疗:遵循“春夏养阳”、“冬令温补”原则。如冬食当归生姜羊肉汤、鹿茸狗肉汤等温补气血,温助阳气以祛寒湿;足浴:足浴能温阳祛湿,温经通络,已被大众广为接受,“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按摩:人工按摩或按摩床、椅、器按摩,既舒适又能温通经络,温行气血。针灸:经常针灸大椎、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有良好的温阳驱寒,温通经络的作用。气功:如大温养功,练功日久,功力越深,丹田温热。它如火罐、理疗、热疗、中药渗透、熏蒸等疗法,均是调治痹病类疾病的良好方法。

总之,温养之法可散寒驱湿达邪于外以治其标;寒湿为阴邪易伤人阳气,温养又可振奋机体阳气于内以培其本;故所谓“温养”者,乃温通宣散、温运气血、温补阳气、温脾建中、温养肝肾以及温暖调养等法是也。

(本文编辑 李路丹)

Discussion on treating Bi-syndrome with the methods of warming and nourishing

KUANG Huitao,WANG Xinzhi,ZHOU K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Hunan University of CM,Changsha,Hunan 410007,China)

arthralgia syndrome(Bi-syndrome);warming,dredging and dispersing;warming and enhancing Yang-Qi;warming spleen and strengthen middle enertgizer;warming and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R255.6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4.01.001.003.03

2013-10-27

旷惠桃,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风湿类、肾病的中医药防治。

猜你喜欢
桂枝阳气黄芪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Huangqi decoction (黄芪汤) attenuates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in 5/6 nephrectomy mice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黄芪是个宝
桂枝香
我的发现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