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中人文关怀的迷失与回归

2014-03-31 10:16温新荣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信息化

温新荣

(1.百色学院 思政部,广西 百色 533000; 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郑小军(2010)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从应然走向实然》一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变革、提高教师绩效、引发教育变革和促进教育观念转变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1]真正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一个过程。在现实的信息化教学中,有些教师迷失了自我,变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奴隶”,忽视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忽略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信息化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回归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 人文关怀、信息化教学概念厘定

1.人文关怀。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阴阳互生,刚柔变易,是大自然的规律;礼仪规范,行止有度,是人类社会的规律。治国者,可以通过观察“天文”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可以通过“人文”使整个社会按照礼仪规范行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上说:“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就是说,天文,由天命也;人文,由人事也。唐朝李贤对此注曰:“文尤人事也。”就是说,人文是与人有关的事情。[2]由此可知,“人文”不同于“天文”,是与“人”有关的事情。

教育是关于人的实践活动,其本意是肯定人、注重人、尊重人、发展人,应该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方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析》一文中指出:“人文关怀,作为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反映,它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在历史以至当今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作用。”[3]贾高建在《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一文中指出:“所谓人文关怀,应主要是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4]刘建娥在《论人文关怀》一文中指出:“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一种人文情节,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5]综上可知,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注重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培养。

2.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而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方式现代化。而要实现教学信息化,首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一切信息技术为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服务。

二 信息化教学中人文关怀迷失的表现

1.重技术应用,轻知识传授。

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依托多媒体技术,注重信息技术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为了制作比较美观、漂亮、大方的课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有些教师声称为了制作一个图表,需要花费半天的时间。时间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出现了教师用在课件制作的时间远远超越了用在知识梳理上的时间。

2.重教师技能,轻学生实践。

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为前提的。为了提升教师技能,每年都有相关单位组织教学软件的培训和比赛工作。通过培训和比赛,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了,但是学生的技能没有多大的变化。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学生在word中排版和在excel中计算,学生都不知所措,更不用说课件制作。有一次,让大二的学生用PPT来展示自己的社会调查情况,学生说: “教师,虽然大一的时候学习过多媒体制作技术,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现在全部还给教师了。”

3.重表现形式,轻实际效果。

信息化教学的最大优点是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于一体,可以让与课程有关的素材充分展现。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搜集与该课程有关的素材。在授课时,力争将这些素材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眼花缭乱的素材,有时候让学生应接不暇。当然,有些素材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但是等到下次上课再请学生回顾上节课授课内容时,很多学生都哑口无言。因为有些素材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不能将重点突破和难点化解。

三 信息化教学中人文关怀回归的路径

1.一主线。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叶圣陶先生就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著名论断,以矫正“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到一种学习的方法而非仅仅是知道知识是什么。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老子》中提到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实现“不教”的目标,信息化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相信学生,向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主体客观化和客体主体化。

2.二环节。

(1)备课环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授课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钻研教材。在通晓本门课需要讲授知识点的基础上,涉猎与本门课相关的其他教材知识点。如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师,需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的知识点。其次,研究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了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主人”,授课教师首先要了解信息化教学的意义、信息化教学的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特别是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处理。第三,贴近学生。信息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之前需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2)授课环节。

课堂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然,此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教师的辛勤耕耘、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为此,在授课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信息化教学的“辅助”作用。目前,由于有些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清,这就导致他们沦为信息化教学的“奴隶”,在授课过程中成为“播音员”或者“传话筒”,忽略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三结合。

(1)技术应用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信息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和服务于教学。如果过分地强调是否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会背离信息化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信息化教学应该将信息技术与授课内容、学生接受能力紧密联系起来,让信息技术成为突破重点和化解难点的得力助手,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的重要媒介。

(2)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相结合。

信息化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拓展视野、增强技能和学习新知识的目标,教师在授课中应该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当然,除了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在应用信息技术上也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上,要打破传统只有讲授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才承担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观念,树立与学生接触的每一位人员,如其他课程的授课教师、学校的管理者、服务者等都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信息技术的理念。

(3)表现形式与实际效果相结合。

信息化教学展现各种素材的最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生理、心理、知识储备、技能掌握等各方面有所进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信息化教学应该将各种素材同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将使用的各种素材不仅能够与授课内容紧密相连,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了做到这一步,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在梳理知识点的时候,根据重点和难点寻找最合适的素材。

[1]郑小军.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从应然走向实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58-61.

[2]陆有铨.关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J].教育学报,2005(6):3-6.

[3]周方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91-93.

[4]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J].理论前沿,2000(4):11-13.

[5]刘建娥.论人文关怀[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27-31.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