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农产品物流工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2014-04-01 01:43辜丽川张友华罗红恩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专业

辜丽川,杨 露,张友华,罗红恩

(安徽农业大学 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一 培养农产品物流工程创新人才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水平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而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造成物流成本高,价格不平衡现象。从农产品的特性角度可以看出,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与消费的普遍性、全年性之间的矛盾要靠农产品物流来解决。从消费的角度看,人们的农产品消费观念已经从传统的单一性、繁琐性转向现代的多样性和快捷性,对农产品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给顾客提供更好的质量、更大的柔性、更多的选择、更高的价值和更低的服务价格,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是农产品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课题。然而,既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又掌握现代物流知识理论的农村物流的专业人才极为缺乏。因此,加快熟悉农产品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产、学、研各方面共同对农产品物流业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对农村物流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相关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依托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物流工程系的学科优势,对高校农产品物流工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二 我国高校在培养农产品物流工程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不足

1.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方向不明确。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截至目前,各种与物流相关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分散于不同的院校及各种各样的培养机构当中,但物流是一个内容丰富、异常复杂的行业,任何一个大学生都不可能在大学阶段掌握所有物流管理知识,目前高校教育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物流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在专业定位上较为模糊,对学生在大学阶段需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将来从事哪些工作岗位,缺乏深入分析研究,只是设置笼统的物流管理专业,从而导致在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开设较多介绍基础理论的课程,因此,需明确专业方向定位,科学设置课程。

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来看,首先,农产品物流主体发育不良,不能建立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次,物流技术水平低,农产品仓储条件分布不合理、机械设备水平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且加工处理能力明显缺乏;最后,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手段不能适应需要,不仅信息网络不健全而且缺乏市场信息服务。以上种种问题都要求农林院校能够培养大量的农产品物流创新人才去解决,而安徽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农业院校,以农为特色并开设有物流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应改变过去人们对农产品物流不重视的现象,以农产品物流、农业物流作为专业特色。但目前来看,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高校的专业建设缺少针对性,淡化了技术教育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性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甚至需要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近年来,许多高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并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比较典型的是开设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仓储学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虽然使我国物流教育的内容及课程体系得到很大改善,物流教育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缺乏农产品物流特色,与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导致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物流专业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很多企业却很难找到所需要的物流人才的奇怪现象。

2.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

农产品物流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包括农产品供应物流、农产品生产物流、农产品销售物流、废弃物物流以及再生物物流等。但是目前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仍比较普遍。从目前国内高校物流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计划来看,长期以来,物流教育的主要授课方式是课堂授课,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差,在实习和实践环节方面,物流工程专业除个别院校安排有一个学期时间的集中生产实习外,一般院校安排为期1个月的基础实习和为期4~6周的专业实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由于更多侧重于调研与社会实践,培养方案对于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导致许多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此外,除计算机相关课程有较多的上机课时外,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安排的实践教学课时并不多,每门课一般在4~6课时。有的高校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学设备,大多数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无法安排。因此,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课程,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大力提高学生在为农服务的领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3.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条件,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当前,我国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仍然采用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方式,这种传统的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满足应用创新型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农产品物流专业方向的教学资源库,让学生掌握更多专业技能,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物流相关专业增加了关于农产品物流专业方向的教学,建议组织全体教师,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物流管理实训和实习课程标准、汇集有关助理物流管理师技能考核标准,制作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开发实训模拟题库,建立网络教学素材库、兼职教师库,同时完成教学资源的上网工作。

三 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要求及相关措施

1.改进人才培养内容——细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开发职业功能模块式课程体系。

高校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具有竞争力。按物流行业特点,高校可将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细分为若干方向,例如:国际物流、商业物流、农产品物流等,并开设相对应的课程。而安徽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农业院校,农科优势明显,培养当前紧缺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具有独到的技术与人才优势。因此我校计算机学院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着重体现这一特色,将人才培养方向定为农产品物流为特色方向,在人才培养内容的设置上也应着重体现这一特色,实现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目标企业岗位要求的有效对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人才培养内容是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兼顾一般性物流常识以及农产品物流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农产品物流与常规物流区别较大,农产品物流相关专业人才整体职业素质较低且极为缺乏,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机构跟不上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不仅课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点比较散乱,而且可操作的模式也面临多模式的选择,因此,作为开设有物流工程专业的农林院校,更是要完成培养农产品物流创新人才的任务。其关键在于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适合农产品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课程体系。我们必须突出技能培养的特点,打破学科体系、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让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与工作任务相互渗透、整合,采用以工作过程引领全部的理论和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在加强对农产品物流的内涵、理论基础、方法论等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研究的基础上——相关课程有农产品储运、农产品保鲜与制冷技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农产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农业物流经济等。在专业教学上可采用职业功能模块式体系,其核心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将职业岗位技能划分为若干个专业模块,再将每个模块划分为几个小模块进行准确细致的研究,例如农产品物流的配送中心选址问题模块、农产品物流影响因素评价模块、农产品物流运输方式选择模块和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模块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

2.创新人才培养手段——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创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目标,摒弃接受式教学模式,以探究型学习为主线,结合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聘请海外教授讲座,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采用职业经理人进课堂的方式,经理担任专业课程教师,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同时,通过企业经理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另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产品物流的实操性很强,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内容,以基础性实践、综合性实践、研究创新性实践、社会实践逐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能与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师资队伍上,组建好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硬件设施上,组建物流综合实训中心,大力整合现有资源,装备具有现代水平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以实际农产品物流为基础,建设模拟仿真实验室,例如,在模拟农产品冷链配送运输的过程中,综合运用S-ID技术、智能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AGV小车等,集成一个实际运营中的冷链运输管理系统。此外,可建立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室、农产品贮运保鲜实训室、农产品自动化储存与配送实训室、农产品连锁经营实训室等,学生亲手完成农产品物流实际运营流程所需掌握的实训项目,把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综合应用起来,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基于实际流程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另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学校应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例如专业化的瓜果蔬菜等种植基地或者家禽、家畜的养殖基地让学生和企业零距离接触,真正体验到真实的实践环境和工作流程,为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创造条件。

3.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从入口、过程到出口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根据培养目标及我校的优势,学生可以选择1-2个物流工程方向进行搭配和组合。对于选择了农产品物流方向的学生,在入口上,应选择有一定培养潜能的学生进入。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鼓励以学生的创新为导向,来选择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评价主体参与的评价方法。可采用国外先进的教学评估体系,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评,既注重考核理论知识方面的掌握水平,又重视考核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功底;此外,对专业任课老师建立严格的评估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条件、课程等进行评价。在出口方面,高校通过设定一定的标准,以能否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方式作为人才培养是否完成的标志。在设定各种评价标准时,社会的要求应该得到充分反映。

四 结语

农产品物流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有机结合的整体,要维持农产品物流的正常发展,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所需要的研发人员、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等物流相关人才。高校在设置农产品物流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还应鼓励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参加物流管理专业的进修,通过现有网络信息平台对从业人员进行远程培训;鼓励相关单位开展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大建立农产品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机制,以推动有开拓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最后,在供应链管理阶段的农产品物流研究上,我国应该超越国外的思想束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建立各种形式的物流配送体系,敢于走在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前列,力争有所创新,抢夺利润的先机。

[1]孙迪迪.农产品物流模式及其优化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3(1):10-12.

[2]林兆花,等.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2):285-288.

[3]陈乐群,等.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0(10):26-28.

[4]陈治国,李红.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综述[J].物流教育与培训,2008(5):21-23.

[5]张天琪.农产品物流管理与实务[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5.

[6]郑志军.物流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6.

[7]庞燕,王忠伟,等.普通高等学校物流类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5.

猜你喜欢
农产品物流专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