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

2014-04-01 02:29曹惠清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提高策略计算能力小学

曹惠清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长,分量也最重。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策略对学生给予计算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计算效果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计算能力;提高策略

计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在小学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在计算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计算难度的要求却有所降低,特别是对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细心分析,你会发现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并未削弱,计算要熟练、准确、简捷、合理,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要求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有效地抓住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结合相应策略对学生给予恰当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创设有趣情境,深入理解算理,提高计算理解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象感知、理解算理。例如,分数除法中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一课,我通过让学生折纸活动来理解其意义及方法。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再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观察每份是几分之几。学生形象感知到是把■平均分为2份,就是■的■。由此实现对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实际算理及含义的理解,为分数除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注重对题目结构特点的分析,提高计算判断能力

数学是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知识系统,数学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在解题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计算题也不例外,特别是列式计算题,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题目,挖掘已知条件的每一个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若不能很好地挖掘这些条件所隐含的信息,就很难找到简捷的计算途径。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它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为保证。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于列式计算的试题,做题前不妨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目,让学生读题后划出重点部分、重点字词,再看题,使学生详细理解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是否需要带括号,最后列出算式;纯计算题要求看清题目后判断有无简便方法,用什么方法简算,再判断运算顺序,最后计算,以提高准确率。同时,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

三、计算方法的整合、最优化,提高计算速度

计算能力是思维能力,思维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计算教学来说,重点在于计算的技巧,也就是计算的技法及巧算的方法,这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规律,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使之达到熟练。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而后放手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学生在“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时,整体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乘法分配律”来源于生活计算的需要,萌生求简计算的意识,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分配律的运用题,学生特别容易出错,为了更好地掌握,要进行题组对比分析,如,25×(2+4)和25×2×4;25×125×8×4和25×4+125×8;一题多解,如,25×44你能有几种方法?(1)25×44(2)25×4×11(3)25×(40+4)(4)(20+5)×44,提炼出最优的方法是什么,等等。同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给学生总结一些固定结合的数,如,25和4、125和8等,帮学生迅速找到简便算法。力争达到“简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能根据题目的特色灵活选择适当算法的目的,以此达到算法优化,提高计算速度。

四、多样练习、算法体验,提高计算正确率

计算方法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几个例子后他们便可以很好地掌握计算法则。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练习了几次在他们脑海中只是暂时的印象,并没根深蒂固。老师讲的时候好像都会了,自己做作业时又不知怎么做了。对于计算方法、公式的理解,许多时候并不是一下子、两下子就能完全弄明白的,而是在有了一定的感知、理解后,再进行不断的重复和感悟,才能越来越清晰。因此,练习显得尤为重要。训练的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在课上,重在掌握法则、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在课后,重在纠正学生容易出差错的地方逐一辅导;特殊训练放在练习课上,可用分组竞赛、口算接龙游戏、计算公式“对抗赛”、简便计算“接力赛”等多种专项算法训练及体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更是如此。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计算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断改变方法策略,还需要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学习习惯,如,最基础的读题、书写、检验等良好计算习惯。计算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贵在研究学生的问题所在,适时适当地给予训练辅导,只有长期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第六中学)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长,分量也最重。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策略对学生给予计算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计算效果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计算能力;提高策略

计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在小学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在计算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计算难度的要求却有所降低,特别是对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细心分析,你会发现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并未削弱,计算要熟练、准确、简捷、合理,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要求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有效地抓住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结合相应策略对学生给予恰当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创设有趣情境,深入理解算理,提高计算理解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象感知、理解算理。例如,分数除法中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一课,我通过让学生折纸活动来理解其意义及方法。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再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观察每份是几分之几。学生形象感知到是把■平均分为2份,就是■的■。由此实现对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实际算理及含义的理解,为分数除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注重对题目结构特点的分析,提高计算判断能力

数学是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知识系统,数学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在解题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计算题也不例外,特别是列式计算题,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题目,挖掘已知条件的每一个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若不能很好地挖掘这些条件所隐含的信息,就很难找到简捷的计算途径。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它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为保证。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于列式计算的试题,做题前不妨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目,让学生读题后划出重点部分、重点字词,再看题,使学生详细理解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是否需要带括号,最后列出算式;纯计算题要求看清题目后判断有无简便方法,用什么方法简算,再判断运算顺序,最后计算,以提高准确率。同时,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

三、计算方法的整合、最优化,提高计算速度

计算能力是思维能力,思维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计算教学来说,重点在于计算的技巧,也就是计算的技法及巧算的方法,这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规律,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使之达到熟练。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而后放手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学生在“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时,整体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乘法分配律”来源于生活计算的需要,萌生求简计算的意识,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分配律的运用题,学生特别容易出错,为了更好地掌握,要进行题组对比分析,如,25×(2+4)和25×2×4;25×125×8×4和25×4+125×8;一题多解,如,25×44你能有几种方法?(1)25×44(2)25×4×11(3)25×(40+4)(4)(20+5)×44,提炼出最优的方法是什么,等等。同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给学生总结一些固定结合的数,如,25和4、125和8等,帮学生迅速找到简便算法。力争达到“简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能根据题目的特色灵活选择适当算法的目的,以此达到算法优化,提高计算速度。

四、多样练习、算法体验,提高计算正确率

计算方法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几个例子后他们便可以很好地掌握计算法则。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练习了几次在他们脑海中只是暂时的印象,并没根深蒂固。老师讲的时候好像都会了,自己做作业时又不知怎么做了。对于计算方法、公式的理解,许多时候并不是一下子、两下子就能完全弄明白的,而是在有了一定的感知、理解后,再进行不断的重复和感悟,才能越来越清晰。因此,练习显得尤为重要。训练的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在课上,重在掌握法则、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在课后,重在纠正学生容易出差错的地方逐一辅导;特殊训练放在练习课上,可用分组竞赛、口算接龙游戏、计算公式“对抗赛”、简便计算“接力赛”等多种专项算法训练及体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更是如此。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计算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断改变方法策略,还需要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学习习惯,如,最基础的读题、书写、检验等良好计算习惯。计算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贵在研究学生的问题所在,适时适当地给予训练辅导,只有长期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第六中学)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长,分量也最重。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策略对学生给予计算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计算效果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计算能力;提高策略

计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在小学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在计算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计算难度的要求却有所降低,特别是对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细心分析,你会发现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并未削弱,计算要熟练、准确、简捷、合理,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要求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有效地抓住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结合相应策略对学生给予恰当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创设有趣情境,深入理解算理,提高计算理解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象感知、理解算理。例如,分数除法中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一课,我通过让学生折纸活动来理解其意义及方法。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再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观察每份是几分之几。学生形象感知到是把■平均分为2份,就是■的■。由此实现对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实际算理及含义的理解,为分数除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注重对题目结构特点的分析,提高计算判断能力

数学是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知识系统,数学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在解题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计算题也不例外,特别是列式计算题,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题目,挖掘已知条件的每一个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若不能很好地挖掘这些条件所隐含的信息,就很难找到简捷的计算途径。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它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为保证。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于列式计算的试题,做题前不妨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目,让学生读题后划出重点部分、重点字词,再看题,使学生详细理解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是否需要带括号,最后列出算式;纯计算题要求看清题目后判断有无简便方法,用什么方法简算,再判断运算顺序,最后计算,以提高准确率。同时,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

三、计算方法的整合、最优化,提高计算速度

计算能力是思维能力,思维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计算教学来说,重点在于计算的技巧,也就是计算的技法及巧算的方法,这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规律,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使之达到熟练。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而后放手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学生在“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时,整体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乘法分配律”来源于生活计算的需要,萌生求简计算的意识,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分配律的运用题,学生特别容易出错,为了更好地掌握,要进行题组对比分析,如,25×(2+4)和25×2×4;25×125×8×4和25×4+125×8;一题多解,如,25×44你能有几种方法?(1)25×44(2)25×4×11(3)25×(40+4)(4)(20+5)×44,提炼出最优的方法是什么,等等。同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给学生总结一些固定结合的数,如,25和4、125和8等,帮学生迅速找到简便算法。力争达到“简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能根据题目的特色灵活选择适当算法的目的,以此达到算法优化,提高计算速度。

四、多样练习、算法体验,提高计算正确率

计算方法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几个例子后他们便可以很好地掌握计算法则。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练习了几次在他们脑海中只是暂时的印象,并没根深蒂固。老师讲的时候好像都会了,自己做作业时又不知怎么做了。对于计算方法、公式的理解,许多时候并不是一下子、两下子就能完全弄明白的,而是在有了一定的感知、理解后,再进行不断的重复和感悟,才能越来越清晰。因此,练习显得尤为重要。训练的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在课上,重在掌握法则、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在课后,重在纠正学生容易出差错的地方逐一辅导;特殊训练放在练习课上,可用分组竞赛、口算接龙游戏、计算公式“对抗赛”、简便计算“接力赛”等多种专项算法训练及体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更是如此。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计算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断改变方法策略,还需要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学习习惯,如,最基础的读题、书写、检验等良好计算习惯。计算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贵在研究学生的问题所在,适时适当地给予训练辅导,只有长期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第六中学)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

猜你喜欢
提高策略计算能力小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探究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