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童溪畔剪晨曲

2014-04-01 06:05张楠王志凌
中华手工 2014年2期
关键词:手艺剪刀古镇

张楠 王志凌

霍水清流,竹筏慢渡。撑篙人一曲民调,惊散了两岸茶山栖息的野鸟。从鹫峰山发源,潺湲的霍童溪浸润了座座村落,铜镜、扶摇、莒洲……待到芦花微散,竹筏也驶达了坐落水边的文化古镇——霍童。

霍童古镇位于福建宁德市西北缘,傍水而生使得古镇弥漫着淡淡水气,就像一幅年代久远的水墨画卷。横跨两岸的浮桥上,赶早的古镇人,步调如同霍童溪的水流一样缓慢,见证着从明朝至今盛开了几百年的光景。

一水绕城将绿剪

霍童镇是闽东著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自码头上岸不到百米距离,沿溪而建的明清手工艺街,成为它的一张文化名片。竹编、蒸笼、木雕等老店铺散落其间,从集中的程度上不难揣度出百年前熙攘繁盛的光景。一家家店铺,其实也是作坊,往来行人驻步在旁,就可观看木雕手艺人的老把式,或与正在编织盐草草席的大娘聊天攀谈。但是随便与一位乡亲唠嗑,十之八九都会聊到一个手艺——“仁记”剪刀。

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老木屋里,简单堆砌的壁炉正烧得炙热,将大半个铺子映得通红。铁砧前,一对父子交替下锤,传出阵阵打铁声。而这清脆的声响,已在霍童古镇传唱了200多个年头。“柔可剪丝裂绸不粘不滞,钢可断铜剪铁一气呵成。”这便是这家“仁记”剪刀铺留存百年的底气。

在福建闽东,自古就有两把剪最出名,一把是柘荣剪刀,而另一把便是霍童的“仁记”剪刀。起于清嘉庆年间,霍童剪刀凭借纯熟技艺,被誉为“打铁红”,打出的剪刀红火一时,因为其形似蝴蝶双飞,民间嫁女、亲友馈赠都要来购买“仁记”。“当时兴旺哦,仅一条街上就有16家剪刀铺,一天就产百八十把。不过,最受欢迎还是‘仁记。”

走进剪刀铺时,正逢郑国辉师傅将一把初具形状的火红铁剪放进清水中,只听“嗤”的一声,股股青烟升起。郑师傅从15岁开始打剪,和身为“仁记”剪刀传人的老父亲一起,坚守着这个老行当35年了。

每天清晨5时许,郑国辉就将“仁记”的几扇旧门板卸下来,然后生炉、炼坯、锻打、淬火……开始剪刀铺日复一日的手艺活。“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郑国辉用一句老话道出了几多辛酸。一把剪子从铁坯熔炼到成品上市,要经历30多道工序、轮臂下锤700多次。看起来似是体力活儿,但要想把这门手艺学精、学透,讲究很多。

郑国辉介绍说,“仁记”剪刀特点是在刀口处钳以精钢,淬火的火候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太脆,少一分则太软。现在市场上的钢材很多都是地条钢,根本不能用来做剪刀,郑国辉只能去废品收购站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钢材制品,“那时的钢材比较有保证。”即使“仁记”久用变钝,一经重磨,锋利如新。

霍童溪畔落寞曲

一把剪刀,可用几十年不用更换,也正是因为这精湛的手艺,“仁记”剪刀陷入后续无人的境地。“一天劳作十几个小时,也只能做六七把。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又累又枯燥,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只能做一天算一天吧。”昏暗的老铺里,已经75岁高龄的郑如元师傅语露感伤,“这活必须两个人配合才能做,离了谁都不行,有次我生病,剪刀铺一停就是20多天。”

现今工业生产的剪刀“比米还多”,但郑如元说,街坊邻居还是钟爱“仁记”。在蕉城、周宁、福安等地,嫁女仍然沿袭着购“仁记”剪刀作为陪嫁品的风俗,再加上不时也有游客慕名而来,只要有需求,他就会和儿子一直坚持下去。事实上,在霍童古镇,与“仁记”遭遇相同的竹编、蒸笼、草席等传统手艺店铺不在少数。

一个女孩飞舞着潋滟纸扎鲤鱼,从一家老旧民居里蹦跳出来。在屋内空置的阁楼地面上放着一大堆劈好的竹篾,纸扎艺人黄振裕正埋头把竹篾屈成圆圈,用尼龙带固定好,然后一个个连接起来,用来制作鱼身。黄师傅忙着制作的这批纸扎鱼,其实是为“二月二”灯会做的准备。“工序太繁复了,待到‘二月二家家房头都要插上纸鱼,那时候做肯定赶不及。”

走到一个初具形状的鱼头前细看,鼻眼分明,煞是威武。经黄师傅介绍后得知,扎纸鱼最困难的工序就是扎鱼头,现在还是由他一人独揽。类似扎鱼身、鱼鳞片等比较简单的活儿,村里的小辈们也能帮上些忙。“但是年轻人还是喜欢外出打工去,没什么人愿意沉下心来学纸扎。”黄振裕不想多谈纸扎的传承,摆摆手表示,虽然每日来往店内的游客不少,却都是慕名参观纸扎制作的。“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师傅,还是‘演员了。”看似一句玩笑,背后却是太多的无奈。

花开何妨吐香迟

相隔纸扎店不远,一位锡壶老师傅正在悉心擦拭柜架上的件件锡壶。我们举起相机,想要记录下这形态简洁清雅的锡壶时,老师傅立刻放下抹布摆手阻拦,“虽然现在锡壶不再是值钱的东西了,但这里的锡壶件件都是我的家传宝贝哦,不能拍照的。”昔日繁盛的光景已不再,但是从这位锡壶师傅话语中可以感受到,这传自祖辈的技艺,至今依旧是霍童古镇人的骄傲。

见我们从锡壶铺走出,街角一位头戴斗笠、咂巴咂巴抽水烟的老人走过来,与我们聊起镇上的老手艺。老人讲到,过去街上什么都有,就像戴的这个斗笠都是自己做的,几乎不需要外来的“工业”。

但如今,随着一条条承载现代文明的公路深入霍童古镇,传统的手艺早已显露出寂寞的表情。霍童人渐渐摸索到,厚重文化、工艺不能“养在深闺”,但是要变成“产业”带来经济回馈,也不是修庙筑路那么简单。当地政府曾一度组织村民到犀浦古村落、浙江部分古镇参观,让霍童人切身体会到“只有保护好了,古镇的未来才有希望。”镇上的客栈、米行、油庄、糖铺、茶叶坊等虽消失已久,但空间布局却完整存留下来,如今古镇正致力于构建老店复原规划,再加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霍童线狮馆的线狮表演,古街重拾辉煌不是没有可能。

慢慢地,来霍童的游客越来越多,也为这些古老的行当带来些许暖意。部分手艺老店也想着效法其他古镇开办“家庭旅社”,游客来此住店,自然就会见识到这门手艺,也许会留驻下来“拜师”学艺。

作为霍童古镇百年传统手工艺品的“仁记”,也搭上旅游文化的便车,配上精心设计的包装,小剪刀摆进了特产专营店的橱窗。师从“中国剪刀城”柘荣,现今的“仁记”注册了商标,希望借品牌效应,将传统工艺转化为产业优势。

日落时分,炊烟弥漫了整座古镇。回过头看着身后这条日影斑驳下的青石板路,雨珠从檐角滴落,青灰砖上爬满苔藓,还有纹饰精美的牌匾、雕花的木窗棂……回看那杆早已露出苍灰底色的旗杆,只需轻轻一碰,就会抖落一地的故事。

猜你喜欢
手艺剪刀古镇
手艺
钝剪刀
最贵的不是手艺
风有一把剪刀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老手艺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