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定格时代

2014-04-01 06:05杨登甲
中华手工 2014年2期
关键词:微缩人偶定格

杨登甲

“咔!这个地方拍得不到位,再重来一次。”手握剧本,吴志镜是位导演;拿上刻刀,他立马变身为一名手工达人。利用业余时间拍定格动画,是吴志镜生活的一部分。两三人凑在一块,一边摆置人偶,一边“咔嚓咔嚓”按下相机快门,有趣的定格动画便诞生了。

神笔马良,骑毛驴的阿凡提……在许多80后的记忆中,这些动画片并不陌生,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它们都是定格动画,运用木偶、布偶为主角,逐格拍摄它们的各种动作,然后将其连续放映从而产生动态效果。定格动画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却因2D、3D动画的出现,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玩转微缩

迷上定格动画并非巧合,大学时吴志镜学的就是动画设计。与别人不同,他没选择用电脑制作2D、3D动画,而是看中了定格动画。2007年,吴志镜便和几位大学同学一起创作了毕业作品《寻》,灵感来自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

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经过几年历练后,在吴志镜的号召下,老友们怀揣共同梦想,凑在一起成立了“相人偶”工作室。平时靠做些二维动画广告维生,空暇时便扎堆于定格动画制作。“我本身就很怀旧,又喜欢制作微缩道具。自己做自己拍,很有感觉。”在吴志镜心中,定格动画所带有的“怀旧感”是无与伦比的。

这些日子,吴志镜正忙着制作一套老旧的微缩道具,用来拍摄《上海1991》。只有10厘米高的旧矮凳、深褐色的桌子、拉货的三轮车,个个有模有样。美工刀、画笔、油画底料散乱在道具周围,一缕阳光透过窗帘径直倾洒在上面……吴志镜的私人工作室相当简单,就是自家的阳台。“做微缩道具不占空间,但如果要做场景或是拍摄的话,就要另外找间大屋子。”洒脱的吴志镜不拘小节,善于因地制宜。

算下制作微缩道具的时间,将近七八年了,所以吴志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做一个欧式皮沙发,我会在木头上刷一层清漆,加强木料的光亮度;将海绵与皮粘在一起时,会将皮拉紧粘牢再松手,让沙发有‘鼓囊囊的质感。”总之,只要能想到的物件,他都能做得惟妙惟肖。

然而,吴志镜却说,制作道具并不是定格动画的精髓。大家聚在一起拍摄动画,那才有意思!

凄凉如梦令

定格动画是用单反相机一张张拍摄出来的,需要两个以上的人配合,在间隔时间里,不断改变物体的运行状态,从而拍出各种神奇的效果。制作一个十来分钟的动画需要半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在工作室内吃住上好几天是常有的事。

记得有次拍摄过程中,一位同事突然大喊头痒,众人回过神来,才发现他头如鸡窝,因为天气热加上几天没回家,头发已发生了“质变”。就连理发店师傅见了也是“啧啧”地不停摇头。“拍摄时大家很专心,根本没在意他的头发。”回想这件事,吴志镜忍不住笑出声来。

在团队的齐心协力下,“相人偶”工作室出品了好几部定格动画。《如梦令》是吴志镜最满意的一部。这段动画是用黏土偶制作的,讲述了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来遭遇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最终夫君早逝境遇孤苦。“光是道具的制作,就花了我将近2个月的时间。还有人偶造型设计,也很让人费心。”

为了体现出女词人李清照忧容寡身的处境,吴志镜特意将她的身体制作得纤细瘦长,与宽额瓜子形的脸部形成鲜明对比。而房屋外景,则多运用黑白相间的色调暗示出一种凄凉感。作品的整体风格就像一幅泼墨山水画,细腻柔美中夹杂着淡淡的哀伤。“不过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吴志镜指出,动画中出现的竹篮、竹筐并不是编织的,因为没有技术,只能在后期制作过程中画进去。如果有机会,他也想学习一下竹编,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

虽然吴志明只是小打小闹和朋友做着玩,但将动画放到网上后仍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网友称赞动画有趣,能勾起儿时的回忆,希望定格动画能重新回归荧屏。网友的热情回复让吴志镜一伙感受到,定格动画仍有一大批“粉丝”。这也坚定了他们创作的决心,在今后推出更多更精彩的定格动画。

当然,不管定格动画的时代过去与否,只要你喜欢,一样可以加入定格动画的大军,让相机的“咔嚓”声留住美好的瞬间。

猜你喜欢
微缩人偶定格
定格美好瞬间
定格生死瞬间
幸福定格
酷世界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大戏—一泄密》
微缩投影系统的垂轴放大率测量
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