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题四解浅析解三角形

2014-04-01 05:47齐志华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解三角形

齐志华

摘 要:解三角形是高中数学重点内容之一。解题主要依据是正弦及余弦定理,但解题方法灵活多样,仅以一道例题四种解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多种分析方法

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关键

1.正弦定理■=■=■=2R(R为△ABC外接圆半径),推广:

(1)a=2RsinA b=2RsinB c=2RsinC(边化角)

(2)sinA=■ sinB=■ sinC=■(角化边)

2.余弦定理c2=a2+b2-2abcosC(求边,另两个略),推广:cosC=■(求角)

以上是两定理的内容和推广,它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规律。利用两定理可求三角函数的值,可求三角形的内角和边,判定三角形的形状,综合考查三角变换以及深化三角形和平面向量等多种知识的运用能力,当然这也是高中数学的主要精髓之一。

二、举例分析

说明:由于篇幅有限,例子中图形已省略,个别步骤作了简化。

例子:在△ABC中,AB=4,cosB=■,AC边上的中线BD=■,求sinA的值.

解法一:设M为BC的中点,则DM∥AB,且DM=2。在△BDM中,cos∠BMD=cos(180°-∠ABC)=-■,由余弦定理,得:(■)2=BM2+22-2×2×(-■).BM解得BM=3,BM=-5(舍去)。

则BC=6,由AC2=AB2+BC2-2AB·BC·cosB=28

得AC=2■,又由正弦定理■=■,得:sinA=■

解法二:作AE⊥BC,垂足为E,延长BD到M,使DM=BD,再作MF⊥BC,垂足为F,则BE=AB·cosB=2,并且AE=2■·BF=■=8,而CF=BE=2,所以BC=BF-CF=6又EC=4,所以AC=■=2■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sinA=■

解法三:延长BD至M,使DM=BD,连接AM,CM,则ABCM为平行四边形。

于是∠BAM=180°-∠ABC,在△ABM中,由余弦定理,得: (2■)2=42+BC2-2×4·BC·(-■)

解得BC=6。再根据解法一求出AC,最后得:sinA=■

解法四:以B为原点,向量■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由sinB=■,得:向量■=(4·cosB,4·sinB)=(2,2■).设■=(x,0),则向量■=(■,■),从而向量■的模=■=■解得x=6,于是向量■=(-4,2■),所以根据两向量夹角公式,有:■·■=■·■·cosA,得cosA=■,故sinA=■=■(负值舍去,需讨论)

三、简评

1.所有三角形的边角变换,其实就是有条件限制的三角关系式的计算与证明,在三角形的三角变换中,正余弦定理、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都是解题的关键,通过本例可以看出。

2.解三角形的有关问题,常常需作一些辅助线。如解法一中的中位线,解法二和解法三中的延长线都是解三角形中常作的辅助线,应引起学生学习的足够重视。如果不作辅助线,解题方法就受局限,甚至造成解不出的可能。

3.通过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或点坐标的工具解答有关边角的问题,这也是解三角形中常用的方法。本例解法四就是用解析几何知识解决纯平面几何问题的典例,希望对学生有所启迪。

4.当然,解三角形有时还要用到两角和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推导公式、两点间距离公式等诸多公式,希望学生灵活运用,以不变应万变。

5.解三角形其主要作用是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常见有距离、高度、角度及平面图形的面积等计算与测量问题,希望学生学习时要有应用意识与动手能力,做到学有所用。

另外,本题还可继续探讨,例如,作△ABC的外接圆或利用点坐标法是否可解。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试试。总之,解一般三角形万变不离其宗,其要领都是平面几何与正余弦定理两方面知识的结合。

(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解三角形
解答平面解几的另径
以解三角形为例研究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变革方向
高考中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的备考要略
四川卷与全国卷试题对比之“解三角形”
解三角面积最值问题的一般方法
从《解三角形》看教材与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