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发言,怎么这么难”等二则

2014-04-02 04:01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友情艺术品放学

QQ交流群:172042546

或登录本刊官方网站“初中E站”,进入“提问专区”提问交流。

在学校,老师经常要求我们上课要积极举手发言,但是我从来不敢举,很多同学也像我一样怕举手发言,有的压根没举过一次手。老师每次提出问题,教室里都安静得像一潭死水,同学们一个个低着头,不敢看老师的眼睛。

有时候就算面对很简单的问题,我明明知道答案,被叫起来以后,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注视下,瞬间脑子空白,不知道究竟要表达什么。 怎么克服这种回答问题的恐惧症呢?

——咪 咪

我成绩比较好,在班上也比较活跃。每次老师提问只要我知道的都会举手回答。但是回答次数多了,同学们会说我爱出风头,总在背后指指点点,我非常不好受。而且有时候我回答完了问题,老师最后都叫我多想想,这让我觉得老师并不信任我,也怀疑老师是不是真的喜欢我。

我想我以后还是不要争着举手发言了,自己知道答案就行了,免得同学老师都不喜欢我。

——汪啸风

我刚进中学那会儿,一切都很陌生,上课怯怯的。特别是上语文课,当老师提出某个问题时,总是不敢举手发言,怕说错,希望老师不要叫自己,赶紧叫别人,好记下标准答案。

渐渐地,我便甘于默默地坐在一角,看别人唇枪舌剑,还自以为毫无损失。时间嘀嗒嘀嗒过去了,我宝贵的语文课,也就在听讲与抄写中默默度过。上课的内容,虽整整齐齐地留在笔记本上,但在头脑中,却只有模糊的印象。于是,复习成了灾难。那些冗长的分析,都得逐字逐句地背,常常是前背后忘,苦不堪言。考试成绩自然也不理想。

后来发现,每次考得好的同学,大都上课经常举手发言。我才发现我一次次地错过了提高自己的最佳机会。

—— 小 鹿

“后面的同学,请让我听见你们的声音。”听到这句话,大家第一反应都会以为这是在演唱会现场吧。错,这是课堂上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老师每次提问,同学们跟商量好了似的齐刷刷地低下了头,就算是老师要求同学们集体回答,也只能听到前排同学个别的声音。上课提问得不到反馈,对老师来说是不能呼吸的痛。面对老师提问不敢回答,对同学们来说也是个难题。

回答问题之所以会变成难题,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时候明明知道答案,却变成了“话到嘴边口难开”。很多时候并不是不会回答,而是怕说不出,说不好,怕被否定,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害怕被提问。静子觉得战胜发言恐惧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信心。初期要学会选择回答,不要和不完美回答的问题死磕。在老师所提的问题中,选一个自己最擅长的问题,勇敢举手,积极抓住每个积累正能量的机会。主动回答问题,变被动为主动,等积累了一定信心,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就不会怯场了,就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叫起来,也不会有紧张感了。

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要继续保持这一习惯,不要害怕同学背后的议论和指点。正确的行为习惯应该得到支持和鼓励,与其被他人的闲言碎语所困扰,还不如多在学习上花时间。中学三年过后,你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口惹悬河的表达能力,一定会让当初在你背后议论你的人闭嘴。

世界上特立独行的人为什么这么少?原因有二。一是懒惰,因为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成为一个独特的自己,是必须付出巨大努力的。许多人怕吃苦,怕麻烦,就宁愿放松自己,做一个平庸的人;二是怯懦,因为在一个大家都平庸的环境里,少数人若要追求优秀和独特,就会遭到嫉妒甚至讥笑,于是为自保而退缩,违心地随大流。

——周国平

我不好也不坏,谈不上出众,我只是敢不同,我的人生就是一错再错,错完了再从头。也许放弃掉一些,活得更轻松,我却不再是我。我不愿一生晒太阳吹风,咸鱼也要有梦。

——五月天

我在班里是公认的“好人缘”,但我觉得自己很迷茫。我长这么大从来不懂得去拒绝别人。面对别人的请求,我总不忍心说“不”,即使是无理的要求,我犹豫再三后还是会答应。我这样软弱的性格常常弄得自己疲惫不堪。

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就让我很头疼。那段时间,我的闺蜜子晴因为跟父母闹别扭心情不好,下课后不愿回家,不是在街上闲逛,就是去小吃店吃东西,而且每次都找我做伴。开始几次,出于同情和帮助,我都陪她去了。可是次数多了,我感到耽误了自己太多时间。每天晚上到家都是七八点钟,爸妈问我去哪了我又不能说出真实情况,只好支支吾吾的,弄得爸妈还以为我早恋了,疾言厉色地训斥我。

我真的不想继续这样陪她浪费时间了,再这样下去一定会影响学习的。我也劝过她早点回家,跟爸妈和解,但是她完全听不进去,像是有什么深仇大恨。每次放学她叫我的时候,我都想拒绝,但又怕她说我不够姐们义气,没有同情心。她还说我是她唯一值得信任的好朋友,如果我也不理她她就跟我绝交,这让我压力很大。

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不跟好朋友闹翻又不耽误学习?

——李 妍

“请问你能把这件东西借给我吗?”“放学后你能陪我逛一会儿再回家吗?”“和我一起去买书吧”,这些都是日常对话里最常听见的。有时候不想同意,又开不了口,担心会因此伤害友情,最后不得不点头同意。虽然同意了,心里还是觉得很不舒服。

只会点头的人生不完整,不懂拒绝的友谊不长久,坚持自我的适当拒绝是维系友情的润滑剂。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其实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一个人的拒绝能力与自信程度紧密联系。不敢说“不”其实也是缺乏自信、人格不成熟的表现。不要因为怕失去朋友就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老好人”往往给人不果断、没魄力的感觉,是不会赢得朋友尊重的。

其实适当地拒绝并不会损害友情,相反,它会对友情进行筛选,看出谁是与你真正平等地交往,谁是利用你的顺从和善良。那些能够跟你成为朋友的人,肯定会体谅你,理解你,不会因为你的一次拒绝就不理你。那些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一定是懂得尊重他人意愿、不强人所难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只有这种人才能赢得稳定、健康的人际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在不伤害友情的前提下拒绝别人呢?静子列举了几个小故事,总结了三个要点供大家参考。

在市场上,有人要出售一件价值5000元的艺术品。路过的人中,有一个女士很喜欢这件艺术品,但是她觉得商家的报价高于艺术品的价值,于是她还价4000元。商家听到这位女士的报价后,急忙解释这件工艺品的价值。最后商家和女士在很不友好的气氛中结束了讨论。

第二天,又有人经过这家店,同样是一位女士看中了这款艺术品。在听到商家的报价后,很诚实地说:“我现在身上只有4000元,实在很抱歉,我只能给你这么多。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这件艺术品,它精致高雅大气,简直就是完美!老板,您能不能考虑一下把它卖给我?”

结果,第二位女士和商家很愉快地成交了。这是一个拒绝的典型案例,当你无法满足对方要求的时候,要懂得避开敌意的拒绝。第一名顾客的理由是“我认为这件物品没有这么大的价值”,因此商家和顾客就会陷入对物品本身的争论中,买家和顾客很容易产生敌意。而第二位顾客则诚实说出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和商家的货物无关,并且给了对方一个可以接受的客观理由,态度谦和,谈话氛围温馨,所以可以有效避免争执,意见达成一致。

“放学后能陪我去逛街吗?”

“不能。”

“为什么?”

这样的对话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当对方问出“为什么”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很大的不满,这个时候你再做解释,就会被对方看成是找借口。遇到这种情况,你不妨这样说说看:

“放学后能陪我去逛街吗?”

“今天放学吗?我昨天和丽丽约好了放学后我们要再上一会儿自习,讨论一下这次的单元测试,今天没有时间,改天好吗?”

“噢,好吧。”

先讲原因,就能有效地把反感降到最低点。事先约好的事情如果对方没有足够的理由,是不可能有权利要求你拒绝之前的约定而陪他去做什么的。说明客观原因导致无法答应对方的要求,一般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跟我去看电影吧。”

“不去,我今天要去买书。”

这样的对话,通常引来的结果就是对方忿忿地摔门而去,不欢而散,搞不好还会“断交”。此类拒绝虽然也有理由,但是这样直接不带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让人听了心里多少会有不爽。就算是最好的朋友,也伤感情了。要不,换个说法试试?

“跟我去看电影吧。”

“看电影吗?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影上映吗?”

“我也不知道,去了不就知道了么。”

“说起来,我想起上次我们去逛街的时候,经过一家书店,有不少新书上架,好像你喜欢的落落也出新书了呢,我们今天去看看吧!”

“是吗,我没注意呢,好啊,今天就去书店吧。”

引导式的拒绝,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直接碰撞。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想要做的事情,在拒绝对方的同时,又能给出适当的邀请,这样对方不管是不是同意最后提出的邀请,之前的邀请都被成功地拒绝了。引导式拒绝,既可以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事,又不会让对方误以为是因感情不好才拒绝的。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释义:人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暂时不做某些事情)。

——中国古训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 苏格拉底

友情之所以美,就是在于建立以后,不需要像情侣一样,保持紧密的联系,它可以相当松散,不少人有这样的体验:好朋友多年没见,见面话题依然不会冷,聊完以后,下次见面又是三五年后。

——连 岳

猜你喜欢
友情艺术品放学
友情也需要及时“修补”
放学
友情
友情
食物也是艺术品
放学歌
艺术品被盗
Dolan Geiman 梦幻环保艺术品
放学了等
友情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