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和发展对策探讨

2014-04-04 00:40陈其霆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化课程体系

陈其霆,张 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6)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化“包括政府、学术机构以及高校院系为了适应和利用全球化而采取的政策和项目”[1],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根据经合组织2013年的教育发展报告,2010-2011学年,大学层次的国际学生数量接近430万,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OECD国家吸引了约77%的国际学生,而亚洲学生则贡献了国际学生生源的53%,其中排名前3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和韩国[2]。根据总部设在澳大利亚的教育国际开发署的估计,到2025年,全球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国际留学生将接近720 万[3]。

考虑到目前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归属于美国、英国等发达的英语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常常伴随着英美高等教育标准和实践向其他国家扩散。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来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则是有效应对全球化进程、防止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战略举措。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

1.1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商品、要素、资金以及人员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链布局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的重要环节。而考虑到知识经济在21世纪中的中心地位,作为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中心的高等教育机构将会在国境内外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4]。2001年开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回合谈判,就曾试图把高等教育纳入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法制框架之下。2012开始的《国际服务贸易协议》(TISA)谈判显示了国际社会进一步开放公共教育领域的意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融合程度日益加深,高等教育将会面临更为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而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是大学等教育机构适应新的外部发展环境、占据优势地位、避免被边缘化的必须选择。

1.2 经济因素的推动

自1979年英国率先改变留学生政策,向外国留学生实施全额收费以来,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纷纷效仿,进一步推进了留学教育的商品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许多西方高校的市场导向和顾客导向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经济的下滑以及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的下降进一步强化了教育部门的竞争。而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招收数量众多的自费国际学生成为有利于高等院校开辟新的财源、减轻财务压力的有效手段。根据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公布的数据,2011-2012学年,国际学生贡献了218.1亿美元的国内产值[5],而2012-2013学年该数据为240亿美元,增长率约为10%。2010年,国际学生给加拿大带来的收入为77亿加元,创造工作岗位数量达到81000多个[6]。

如图1所示,根据经合组织2013年的教育年度报告,美国、英国等OECD发达国家在国际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以外国高等教育留学生目的地计算的国际教育市场份额中,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分别占比16.52%,13.03%,6.34%,6.24%,6.11%和4.74%,结合组织国家加总起来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79.07%[7]。

1.3 科学技术因素的推动

自中世纪以来,大学就是一个国际化的机构,教师和学生的跨国流动有力地促进了学术观点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成为大学独特的风景[8]。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背景则是全球化进程的全面加速,而其中的关键助力来自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而按照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观点,以柏林墙的倒塌为标志的冷战思维的衰落,使得搜索技术、互联网、工作流软件等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外包、离岸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等创新生产和管理模式相结合,正使得世界日益扁平化,而2000年以后世界从公司为动力的全球化2.0版本进入到以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为特征的全球化3.0阶段[9]。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推进了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同一世界平台上的竞争和合作,也使得高校能够通过网络和远程传输等技术低成本地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近年来,国内外日益流行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就是直接的佐证。

图1 2011年国际教育市场份额图

1.4 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和竞争的推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和知识传播中心的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着新的生存格局。一方面,为了保持在某一领域的学术领先地位,取得关键突破,就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特别是随着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日益增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整合智力资源、协调研究工作是取得科研成果、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必由之道。另一方面,随着师资和学生跨国流动常态化,高等教育机构在科研经费分配、师资招聘以及学生来源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国界,受到了更多来自其他国家教育机构的竞争。要想在未来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必须拥抱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浪潮,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对策

如果说对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来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意味着其高等教育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那么对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则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声誉、应对竞争、防止被边缘化的必需举措。一方面,需要增强国际交流,不断学习其他国家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升办学水平;另一方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土、本校特色的国际化路径。

2.1 开放办学,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意识

国内高校,特别是“985”和“211”中的研究型高校,要充分意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放眼全球,积极关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进行教育革新。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科学研究方面积极利用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资源,优化整合,为我所用。考虑到目前国内高校的发展现状,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意识的关键在于大学的管理理念的创新,要逐步摒弃传统的管理思路,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科学、民主的评价和决策程序和良好的管理规则,进而有助于提升大学教学管理水平和学术声誉,推进高校的国际化进程。

2.2 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具备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对现行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课程体系进行革新,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从3方面开展:(1)在现行课程体系中加入国际化因素,如引入原版英文教材、指定相当数量的国外教材和有关论著作为教学参考书目。(2)开设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新课程,比如国际关系、国际经济、跨文化交流等课程。(3)开设专门的专业国际化课程,在现行课程体系下,按国际教育标准,在专业课程中有选择地开设部分国际化课程,其中也包括通过和国外大学的交流,通过交流生项目把部分学生送往国外高校进行短期学习。

2.3 推进生源和师资的国际化水平

学生来源和师资招聘的国际化是测度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的关键指标。前者反映了高等教育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后者则是体现高等教育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师资的能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最终一定需要通过师资和生源国际化水平来得到体现。一般来说,国际学生的比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水平的综合体现。2011年经合组织国家高校中国际学生平均占比为6.9%,而其中澳大利亚、英国、瑞士、新西兰、奥地利、加拿大和美国的数据分别为 19.8%,16.8%,16.2%,15.6%,14.7%,7.4%和3.4%[2]。而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13.4% ,研究生的比率更高,约占29%[10]。

[1]Altbach,P.G.Globalizationandtheuniversity:Mythsandrealitiesin an unequal world [J].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04(1):3-25.

[2]OECD(2013),“How many students study abroad and where do they go?”[EB/OL].in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3:Highlights,OECD Publishing.http://dx.doi.org/10.1787/eag_highlights-2013-12-en

[3]BOHMAD,DAVIS D,MEARES D P,et al.Global Student Mobility 2025:Forecasts of the Global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M].Sidney:IDP Education Australia,2002.

[4]Altbach,P.G.(1998a).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Knowledge,the university,and development.Greenwich,CT:Ablex.

[5]NAFSA.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the U.S.Economy Academic Year 2011-2012[EB/OL].[2014-04-14].http://www.iie.org/.../Open-Doors-2012-Economic-Impact-Report.

[6]Foreign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anada.Economic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Canada-An Update[EB/OL].[2014-04-14].http://www.dfait-maeci.gc.ca/education/reportrapport/economic-impact-economique/index.aspx.

[7]OECD(2013),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3:OECD Indicators,OECD Publishing[EB/OL].http://dx.doi.org/10.1787/eag-2013-en.

[8]菲利普.阿特巴赫.全球化与国际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12-18.

[9]托马斯·L·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何帆,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0]汪旭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与模式——兼论中国大学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7(8):90-93.

猜你喜欢
全球化国际化课程体系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全球化陷阱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