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CQT测试中准绳问题的开发

2014-04-06 02:30谢改娜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引导性测试人员对象

谢改娜

(四川警察学院 侦查系,四川 泸州646000)

一、准绳问题开发在CQT测试中的地位

(一)准绳问题的概念

CQT(comparison question test或 control question test),中文译为对照问题测试,也称准绳问题测试或控制问题测试法,由美国芝加哥的理德(John Reid)于1947年发明。准绳问题测试是指测试人员根据测试对象的个人情况,通过分析判断选择那些测试对象应当会作不诚实回答的某些事实作为准绳问题,将与案件有关的事实与情节作为目标问题,将这两类问题以一定的原则组成一组问题,通过比较测试对象在两类问题上的反应,从而判断测试对象对目标问题的回答是否为诚实回答的一种测试方法。

准绳问题的概念是从CQT准绳问题测试方法中援引而来。所谓准绳问题(C问题)comparison question或control question,指与调查的案件有所关联,测试对象必然会或者很可能会作出不诚实回答的问题,是用来与相关问题作比较的问题。它为相关问题的分析判断(是否为撒谎反应)划定一条基线。如果测试对象在准绳问题上的反应强于相关问题并达一定程度,说明测试对象与测试的相关问题无关;反之,说明测试对象与测试的相关问题有关。

(二)准绳问题开发的概念

从广义来说,准绳问题的开发有两层含义:一为准绳问题的设计。即根据案情、测试对象的个人情况设计出相应的准绳问题;二为与测试对象就准绳问题进行的引导性讨论。从狭义来说,准绳问题的开发仅指在准绳问题选择完备、测试方案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就准绳问题本身与测试对象进行的引导性讨论。本文中,笔者将采用狭义的概念,而将广义的准绳问题开发分为准绳问题的设计与准绳问题的开发两个过程来理解。

准绳问题的开发过程一般是在正式测试之前,测试人员根据案情和测试对象的个人情况选择适当的问题作为即将测试的准绳问题,并与测试对象就案件有关的问题及测试对象个人的有关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性讨论。通过测试人员与测试对象的交流,进一步了解测试对象的情况、测试对象与案件之间的关联情况(知情、参与情况)及测试对象对相关问题和准绳问题的态度,使测试对象充分理解准绳问题的内容及准绳问题的重要性,将测试对象的思路引到测试的目的上来。测试人员应该通过这些讨论使无辜的测试对象将注意力放在准绳问题上,使有罪的测试对象将注意力放在目标问题上。准绳问题开发的过程就是将测试对象的思想纯化的过程,使其思路集中在测试人员所问的问题上。简单地讲,就是引导测试对象该害怕的害怕,该反应的反应。

(三)准绳问题开发在CQT测试中的地位

CQT测试,即比较测试,主要是比较同一测试对象在两类问题上的反应而判断测试对象在相关问题上的诚实与否。比较测试法的原理是:准绳问题测试是通过比较同一测试对象在不同类型问题(准绳问题和目标问题)上的心理生理反应的差异来判断其在目标问题是否为诚实回答,它与测试对象的心理素质无关。通过生理数据的比较,可以判断测试对象在面临准绳问题和目标问题两种威胁时,他在哪个问题上反应更强,哪个问题对他而言是更大的威胁。对于犯罪行为人来说,目标问题对他而言是更大的威胁,所以他在目标问题上反应会更强。对于无辜者而言,目标问题与他无关,通过测前谈话与激励测试,使他相信测试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他在目标问题上就不会因为担心测试错误而紧张,因他不是案件行为人,他对目标问题相对不很关注,而准绳问题是生活中一些未被人知晓的不愿意被人知晓的事情,所以他对准绳问题应该更为关注。

准绳问题测试理论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基础上的,即有罪者(撒谎者)更害怕相关问题,因而会对相关问题产生更大的心理反应;而无辜者(诚实者)害怕准绳问题,因而会对准绳问题产生更大的心理反应。因此,根据被测人对相关问题和准绳问题反应的差异,就可以把有罪者和无辜者区分出来。一般情况下,如果选择不恰当的准绳问题,就相当于选择了错误的标尺,对于以此标尺来衡量的结果准确性肯定是不可信的。所以,准绳问题选择不恰当,结论肯定不准确。但仅选择了恰当的准绳问题而没有对准绳问题的适当开发,测试对象不能完全理解测谎的准确性,不能正确理解准绳问题的含义、重要性,容易造成对准绳问题的忽视,以致造成测试的结果有误差。只有通过在测前谈话中对准绳问题的开发,就准绳问题与测试对象进行讨论,让其有正确的认识,并留下一定程度的印象,才能使测试对象把准绳问题提升到一定高度,从而达到与相关问题相近的作用。若开发不适当,可能导致有罪者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准绳问题上,从而误把有罪者当作无辜者,也可能导致无辜者没有关注准绳问题,从而误把无辜者当作有罪者。

所以,选择恰当的准绳问题,并在正式测试前让测试对象了解准绳问题的重要性,将测试对象的关注焦点放在其该关注的问题上,显得非常重要。CQT测试的原理,决定准绳问题的设计与开发成功与否成了整个准绳问题测谎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准绳问题开发的准备——设计恰当的准绳问题

设置准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无辜的受测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准绳问题上,而不过分关注相关的问题,从而保护无辜者。

(一)与相关问题的关联性

准绳问题应当与相关问题有一定的联系,似乎是相关问题的一部分(如关于犯罪动机的问题)。只有与相关问题相关联的问题才能让测试对象对其重视,才能调动测试对象的有效反应,才能体现准绳问题的价值即作为评判相关问题的标准。准绳问题一般与相关问题的联系,可以在性质上类似,也可以在动机上有一定的关联。

(二)与相关问题相匹配

准绳问题应该与相关问题相匹配。所谓相匹配,指的是在性质上是一类问题或者在强度上较一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性质相匹配。指在事件性质是上应是一类问题。

如盗窃案件常用的准绳问题是:“你小时候做过小偷小摸的事吗?”“当有机会的时候,你会占别人的小便宜吗?”

凶杀案件常用的准绳问题是:“你会想办法报复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吗?”“当别人遇到不幸时,你会幸灾乐祸吗?”

强奸案件常用的准绳问题:“你曾经有过不正当的性行为吗?”

通用的准绳问题:“你在警察面前说过谎吗?”“为避免受到惩罚你会掩盖事实真像吗?”

之所以选择与相关问题性质上相一致的问题作为准绳问题,是因为不同性质的问题放在一起时,无法明确地评判其可能带给测试对象的刺激度上的差异性。对于准绳问题测试的有效性来讲,准绳问题与相关问题对测试对象的差异性越大,测试结果有效性越强,越能区分测试对象究竟更为关注准绳问题还是相关问题,也更易区分测试对象是有罪还是无辜。若性质不匹配,如相关问题为盗窃,采用“你有过不正当的性行为吗”,明显不恰当。

2.强度相匹配。准绳问题的刺激不能比相关问题更强,但也不能太弱。

此处我们要明确准绳问题强度的含义。笔者以为,准绳问题的强度是指准绳问题对特定的测试对象而言的心理刺激度。之所以将其限定在“特定的测试对象”,是因为从心理学上来看,不同事物对同一主体的心理刺激度不同,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主体而言心理刺激度也是不同的。比如,“杀人”与“盗窃”两者的刺激强度是不同的,“杀人”与“强奸”两者的刺激度也是不同的。

那么,如何判断准绳问题的刺激度强弱就成了需要讨论的问题。笔者以为,判断准绳问题的刺激度强弱应该将一般标准和特殊标准结合起来。一般标准是指针对一般人来讲,某种事物的刺激度始终比另一事物的刺激度强。比如“杀人”要比“强奸”强,这可能对大多数来讲是适用的。但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丰富多样、具有个体差异性的,这样的一般标准在某些时候对某个个体来讲,可能并非如此。比如,某犯罪嫌疑人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生活作风评价,而不在乎之前是否伤害过别人,也不在乎之前是否挪用过公款。那么此时,他可能会对“你有过婚外性行为吗”等问题非常敏感,而对于“你是否伤害过别人”敏感度次之。所以,对此人而言,前一个问题就是强度更大的问题。可见,刺激强度的判断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就是刺激强度的特殊标准。在实案测试中,我们要将一般标准与特殊标准结合起来判断。若某测试对象无特殊的情况,以一般标准来判断即可;若根据前期工作了解其对某些事件有特殊的关注,那么我们要选择的应该是特殊标准。选择准绳问题时应该进行如下评估:对有罪测试对象的触动会大于相关问题吗?对无辜者的触动会小于相关问题吗?以此来检验准绳问题强度是否适当。

(三)应当是测试对象否认概率最大的行为

选择的准绳问题应该使测试对象会去撒谎或者觉得自己可能会被怀疑撒谎,从而产生防御心理,即担心被揭穿却又不得不撒谎的矛盾心理。所选择的问题应该是受测人不愿意承认的,应该是出现概率最大之行为、大多数人共有的行为,一般为涉及道德品质的问题,如小偷小摸、不良性行为等。

(四)抽象、不具有明确指向性

与相关问题相反,准绳问题不能具体,内容范围广,概念含糊。相关问题应该是一个直接指向犯罪行为人对犯罪记忆的一个点,而准绳问题应该是一个可以把大多数测试对象都能罩住的一个网,似乎与相关问题有联系,但又不直接指向某一个具体的、似是而非的问题,一般是与当前案件的动机或者道德品质基础有关的问题。如相关问题是强奸,准绳问题可以是“不良性行为”;相关问题是杀人,准绳问题可以是“伤害”、“报复”等。

之所以用抽象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它对于任何测试对象通常都会调动一定的反应,不管是有罪者还是无辜者都具有效性。另一方面,抽象的问题容易建立与相关问题的关联性。具体的问题,如“去年你是不是参与了一起抢劫?”一般更容易让测试对象仅回答问题本身,而不易联想起它与案件的关联,如果测试对象觉得准绳问题所涉及的那个具体的事件实际上不重要时,准绳问题就失去了意义,而宽泛和抽象的问题“你是否有过小偷小摸的行为”却能很好地建立与相关问题的关联。

实践证明,如果提问和回答的双方对某个事件或事实心照不宣时,提问方有意识使用一些抽象、含糊的问题,反而能给回答方带来更大的刺激。[1]

三、准绳问题开发的方法

(一)准绳问题开发的时机——测前谈话

准绳问题的开发建立在对测试对象个人基本情况、个性心理特征、交往关系、个人评价、罪责感的综合分析了解的基础上。测前谈话是进一步了解测试对象情况、案件情况的好时机,同时也是进行准绳问题开发的好时机。

开发准绳问题前一般先通过侦查机关提供的案件情况侧面了解测试对象的情况,设计测试方案,再通过测前谈话面对面了解被测试人,看测试对象刻意回避的是哪些问题,以此来检验测试方案中提前设计的准绳问题是否恰当并根据情况作出调整。

同时,要通过测前谈话来建立测试对象对准绳问题的关注。一般来讲,接受测试的对象对相关问题的关注是没有问题的,但测试对象容易忽视准绳问题对他的重要性。准绳问题的开发过程就是要建立准绳问题与测试相关问题之间的关联,使对象对准绳问题形成关注。

(二)可能性准绳问题的开发

可能性准绳问题开发时应通过一定的途径引导测试对象,使其关注准绳问题并在准绳问题上撒谎,如经典的引导话: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此时实际上是测试人员利用一种逻辑推理来引导测试对象对于准绳问题与相关问题之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如相关问题为盗窃案件,准绳问题为小偷小摸行为,从人的一般生活常识来理解,小偷小摸的人具备了实施某一盗窃行为的思想与行为表现基础,也会成为被怀疑实施盗窃的依据。但这并不绝对。所以,测试人员在对准绳问题与相关问题的逻辑关系进行说明时也不能用绝对性的语言来引导,否则可能出现两种不利结果:聪明的测试对象会揭露此两者的非必然联系,使得准绳问题开发无效。另外,还可能使测试在法律上引起争议。

在准绳问题开发时注意不要测试对象对准绳问题作出承认。在一些案件中,测试对象会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准绳问题所涉内容,可能因为准绳问题太弱等原因。测试人员此时就需要“挤牙膏”似地挖掘测试对象的不良表现,直到其作出否定(撒谎)回答为止。

值得关注的是,此处的挖掘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有可能出现挖掘过度的情况,即测谎对象的劣迹表现就只有那么多,而根据准绳问题测谎的原理,我们需要得到的是测谎对象撒谎的回答,而非其诚实的回答。如果将其挖尽,则可能出现测谎对象在该问题上的回答是诚实的。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选择的准绳就不具备准绳问题的价值了。

(三)引导性准绳问题的开发

引导性准绳问题是为了解决寻找可能性准绳问题时出现的困境而生,其源于设计引导性准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测试对象无任何可利用的劣行的情况,可能是测试对象之前确实没有不良表现,也可能是侦查中对测试对象的情况掌握不充分。测试人员找不出来测试对象可能会撒谎的问题时,测试人员可以设计一类让测试对象“有意识”去撒谎的问题,以此作为判断相关问题的参考。如测试当天是晴天,可特意问“今天是晴天吗”?让测试对象作否定性回答,以此作为准绳问题。

引导性准绳问题的开发在问题的选择上相对较为简单,但在引导测试对象理解时会更费周折一些。要使测试对象理解测试的原理,并充分理解此处“故意”撒谎的用意仅是为测试案件提供一个标准。引导性准绳问题易出现的不利结果是,测试对象(特别是测试结论为阴性时)面对测试结论,往往狡辩说测试结论的出现是测试人员让其撒谎导致的。对引导性准绳问题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去说明其中的逻辑关系,要让测试对象明确此处撒谎纯粹是为了测试的需要,而不涉及案件的问题。此处的撒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他与案件是否有关的问题,重要的是取得测试对象对测试结果的认可。

引导性准绳问题同时也存在强度的问题,在测试对象明知是故意撒谎的情况下,准绳问题的强度往往是既定的,其是否与相关问题相匹配还需要结合案件情况具体审视。

[1]陈云林.现代心理测试技术导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5:141.

猜你喜欢
引导性测试人员对象
移动应用众包测试人员信誉度复合计算模型研究
引导性反馈在护理高仿真模拟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评价研究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引导性反馈在护理模拟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测试队伍建设方案初探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护理教育中引导性反馈方法的研究进展
浅析软件测试中的心理学应用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基于消费心理浅析产品对用户引导性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