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劈裂灌浆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014-04-06 21:36芦绪民
陕西水利 2014年1期
关键词:堤身土料堤防

芦绪民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1 工程概况

渭南市尤孟防洪堤位于尤河入渭口下游,堤面宽度7 m~7.5 m,堤身高度5.5 m~6.0 m,2003年8月31日尤孟堤决口后,堤防临、背水侧均被洪水长时间浸没,堤身、堤基产生不均匀沉陷,导致堤顶出现20多条纵向裂缝,累计长度2.2km,质量差,隐患多,亟需对其进行除险加固。如果选用开挖回填方案,避免不了开挖回填的盲目性,经分析,对尤孟堤采用劈裂灌浆加固方案。

2 地层岩性

2.1 堤身组成物质

尤孟堤由人工从两岸拉运堆筑碾压而成。Q4S岩性浅灰黄色,稍密实,呈可塑状,主要为轻粉质壤土组成,无层理,杂乱分布,其间纵横裂缝较为发育,顶部有约0.5 m厚的硬盖层,含水量约14%。据调查,修筑时用履带拖拉机进行碾压过(实为推平),压实系数没有达到《堤防设计规范》的技术要求。

2.2 堤基地层岩性

堤基以下约2.5 m,深度5.5 m~8.0 m。Q42al浅灰黄色壤土和粉砂互层,壤土软塑~可塑状,较疏松,以粉粒含量为主,可见水平层理,含水量约15%~20%左右。粉砂松散,含水量多数为饱和状态。地下水位埋深(从堤基算起)约9.0 m左右。

3 劈裂式灌浆施工

3.1 灌浆设计

劈裂灌浆原理是通过劈裂灌浆使浆液有效地填塞堤防内部的漏洞、孔洞及松散体,并在堤防内部形成竖直防渗帷幕,通过浆液对堤内土体的挤压,提高堤防的密实度和抗渗能力,同时利用压力灌浆,使背水侧裂缝得以充填,从而达到除险加固的目的。

尤孟堤防应急除险加固工程劈裂灌浆段总长2200 m,沿堤防中轴线单排布置灌浆孔,分段实施,每300 m为一单元工程,共划分为七个单元,总计736个灌浆孔,孔距3 m,孔深8 m,总进尺5888 m。

3.2 灌浆试验

灌浆施工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堤防段做灌浆试验,对造孔工艺、灌浆工艺、浆液的各种性能指标进行了合理性总结和完善,最终确定孔径为φ30mm,浆液容重控制在1.25 g/cm3~1.65 g/cm3,孔距均为3.0 m,孔深8.0 m,劈裂压力一般为0.1MPa~0.22 MPa,正常压力在0.15 MPa~0.4 MPa之间变化,最大控制压力为0.6 MPa。

3.3 劈裂式灌浆施工

3.3.1 造孔

选用堤防专用锥孔机,额定孔径30mm,锥头30mm,干法造孔,锥孔速度一般为40min/孔~80min/孔。造孔时认真填写劈裂灌浆孔造孔班报。这样施工即满足了设计及规范提出的造孔技术要求,且环保、干净、效率高,同时保证了用水回转钻进对堤身造成的损害。

3.3.2 制浆

土料选用桩号38+500以南黄土塬土料,经试验,灌浆土料粉粒含量略高,其他各项指标均满足灌浆土料的技术要求,可作为灌浆料源。

土料运至制浆站粉碎后过筛清除大颗粒和杂物,然后装袋,制浆前必须称量,称量误差应小于5%。按要求的水土比搅拌均匀后,对浆液各种性能进行测试,合格后再通过35孔/cm2的过滤筛按不同浆比放入浆液池中备用。

3.3.3 浆液性能控制

本次灌浆施工采用4种水土比的浆液,分别为1.4∶1、1∶1、0.8∶1、0.6∶1。浆液比重控制在1.20 g/m3~1.60 g/m3,泥浆粘度20 s~70 s,泥浆胶体率大于70%。泥浆的稳定性0.1 g/m3~0.15 g/cm3。

为提高浆液的稳定性,减小粘土浆液失水量,经过试验在浆液中加入1%~2%工业用碱,可使浆液的胶体率由65%提高到88%,稳定性由0.3 g/cm3降至<0.1 g/cm3,失水量由48cm3/30min降至12cm3/30min。

3.3.4 灌浆

(1)按所需浆比的浆液,由送浆泵送至灌浆孔孔口的搅拌桶内,再由灌浆泵注入孔内。

(2)不分序,孔底注浆,单排双孔并灌。

(3)注浆管距孔底0.5 m~1.0 m。

(4)稀浆劈裂,稠浆灌注。每次开灌前和间隔一小时量测浆液容重,并认真填写好浆液物理力学性能测试记录表。

(5)当发现两孔之间有裂缝后,立即停灌,尽量做到内劈外不劈。

灌浆开始先用稀浆,灌注一段时间后,当压力表压力突然降低,说明裂缝已经劈开,然后再加大浆液稠度。每孔灌浆次数一般为5次,复灌时两次间隔时间为24小时。

3.3.5 灌浆结束标准

(1)每孔的灌浆次数不少于5次;

(2)每孔灌浆土料不少于3m3(虚方);

(3)开灌浓浆5min堤顶裂缝冒浆连续两次;

(4)复灌时连续3次不吃浆。

以上条件符合其中两项即可终孔。

3.3.6 灌浆封孔

当每孔达到终孔结束标准后,待孔内泥浆不再流动时,将孔内稀浆提出,向孔内注入0.6∶1的稠泥浆或者填入含水量适中的制浆土料进行捣实。

4 劈裂灌浆成果资料分析

从资料整理分析可知,一单元单位耗土量最大值497.9 kg/m,最小值315.4 kg/m,平均值为412.3 kg/m,单位耗土量400 kg/m~450 kg/m频率最高为41.2%;二单元单位耗土量最大值476.0 kg/m,最小值278.4 kg/m,平均值为364.5 kg/m,单位耗土量350 kg/m~400 kg/m频率最高为52%;三单元单位耗土量最大值489.9 kg/m,最小值321.1 kg/m,平均值为394.2 kg/m,单位耗土量350 kg/m~450 kg/m频率最高为81%;四单元单位耗土量最大值576.8 kg/m,最小值333.4 kg/m,平均值为411.5 kg/m,单位耗土量400 kg/m~450 kg/m频率最高为51.5%;五单元单位耗土量最大值473.1 kg/m,最小值196.8 kg/m,平均值为316.3 kg/m,单位耗土量300kg/m~350 kg/m频率最高为56.3%;六单元单位耗土量最大值429.8 kg/m,最小值64.5 kg/m,平均值为148.6 kg/m,单位耗土量100 kg/m~150 kg/m频率最高为56.0%;七单元单位耗土量最大值140.9 kg/m,最小值25.2 kg/m,平均值为77.8 kg/m,单位耗土量60 kg/m~90 kg/m频率最高为43.3%。灌浆前一单元、四单元、三单元堤身质量较差,堤身的密实度不够,松散~稍密,而且堤身内部纵横裂缝发育,隐患较多,在施工过程中这三个单元的吃浆量明显较大;二单元、五单元的吃浆量比以上三个单元稍小一点;六单元、七单元吃浆量明显较小。灌浆效果整体规律性比较明显,原堤身质量较好的施工过程中灌浆量明显较小,原堤身质量差、隐患多的在施工过程中灌浆量明显增大。

从开挖的探槽可以明显的看出劈裂灌浆所形成的泥墙是连续的,泥墙厚度达到和超过了设计和规范要求,纵横裂缝充填饱满,灌浆辐射的半径较大,帷幕形成的较好。通过这次劈裂灌浆,使堤身内部不均匀的应力得到了平衡,消除了纵横裂缝,使堤身形成为一个整体,泥墙和帷幕的形成,使堤身防渗能力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除险加固的目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灌浆工艺简便、可行。灌浆孔在孔口封闭后,即注浆管下至距孔底0.5 m~1.0 m,采用孔底注浆全孔灌注的方法,工艺上比较成熟,操作上简便、可行。

(2)孔距比较合理。从施工现场情况可以看到,其中80%以上两孔之间裂缝已经贯通,设计3.0 m的孔距比较合理,符合尤孟堤实际状况。

(3)设计灌浆压力较为合理。劈裂式灌浆其原理是运用坝体应力分布规律,用一定的灌浆压力,将坝体沿轴线方向劈裂,同时灌注合适的泥浆,形成铅直连续的防渗泥墙,堵塞漏洞、裂缝或切断软弱层,以提高坝体的防渗能力;同时通过浆、坝互压和湿陷,使坝体内部应力重新分布,提高坝体的变形稳定性。从灌浆量和灌后开挖效果来看,完全满足了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目的。

灌浆孔资料表明:三种情况下压力的大小是比较合理的,与尤孟堤防地层岩性,堤防质量及含水量和堤防高度实际状况相符合。

5.2 建议

(1)本次灌浆施工对于堤基(堤身)小裂缝灌浆效果较好,而对于更细小甚至闭合的裂缝则灌浆效果不太明显,建议适当降低首灌时浆液的浓度,比重控制在1.20 g/cm3较为适宜,以便于更细小裂缝的劈开。

(2)建议在堤防拐点段、顶冲段、结合部位应适当减小灌浆孔距或变单排孔为双排孔。

(3)对已建成的堤防段没有达到《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要求的,应推广这一较为成熟的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施工工艺。

猜你喜欢
堤身土料堤防
某特高土石坝防渗砾石土料含水率特性及现场改良试验研究
施工期堤防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黄湓河新胜段堤顶裂缝成因分析
城市河道边坡病害成因分析及加固方案讨论
紧邻堤防深基坑开挖方法研究与应用
山西省任庄水库筑坝土料分散性试验研究
浅析粘性均质土坝土料质量控制措施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堤防长度
风积土料制备施工技术探讨
河南省2014年已治理堤防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