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平之

2014-04-06 21:36◎石
陕西水利 2014年1期
关键词:洛河张平水道

◎石 月

癸巳年是水利英杰张平之诞辰120周年,也是他牺牲80周年的纪念年份。但新年将至,我还没有写就一篇纪念先生的文章,夙愿如鲠在喉,时常遗憾。

天寒地冻,临近冬至,历史名渠——洛惠渠正掀起抗旱冬灌的高峰。12月17日正午时分,我和三位同事下乡检查冬灌用水秩序,来到洛东灌区三条干渠的分流处——义井分水闸,只见清流激荡,波光粼粼;水花雀跃,青翠可人;三龙竞流,蔚为壮观。北望总干渠,因槽蓄之故,水深近岸,宽阔浩荡,激奋之余,心生敬畏。向上游望去,渠水已漫近五号洞——平之洞的顶部。

此刻,远远望着平之洞,我的眼睛湿润了,民国二十二年的引洛工程施工画面浮现眼前。洛水悠悠,岁月如梭,张平之,您能感受到这洛水的亲昵和抚摸么?能听得到她的低吟浅唱,抑或高歌勇流么?

《洛惠渠志》记载:张平之(1893——1933),字廷谦,河北省阜平县人。1933年任引洛工程处工程师时,主持测量工作,10月13日赴总干渠上游测量地形图,骑自行车不慎坠于王武村杨泉沟下,不幸因公殉职,时年仅40岁。民国22年2月版(1933年)《陕西水利月刊》记载张平之“任事以来,时逾半载,艰苦卓绝,倍著辛苦,引洛工程,颇资臂划”。水利大师李仪祉说:“洛工告成之后,食其惠者数县,焉可忘平之”。为了纪念张平之,李仪祉命名洛惠渠第五号隧洞为“平之洞”,以志不忘。

离开义井分水闸,我们决定一起去杨泉沟总干退水道察看,正好到杨泉沟拜谒览风。沿铁镰山北上,道路蜿蜒曲折,到平地后,我们从庙底村下沟。沟深坡陡,路面狭窄崎岖,干枯的柴草剐蹭着汽车吱吱作响,惊怵胆寒。下到沟底,沿平缓的渠堤向上,几百米就到退水道闸点了。

从闸点测流桥南望,渠道宽阔,水流滚滚,绿波荡漾,两排巨大的桐树沿岸矗立,若看护总干渠工程的忠实守护神,鸟儿从阳光下澈的空中飞过,偶尔的鸣叫空谷回音,岸边的仅有的几块田地已经被水浇灌过,红泽湿润,闸点破旧的红砖蓝瓦房也在这色彩单调的冬天显得引人注目,在这仅有鸟鸣、水声、风声的山谷,心也如世外桃源一般舒缓开来。

到杨泉沟退水道沟道的路要绕过闸点管理房,虽然顺着羊肠小道上上下下,拐拐扭扭,极狭窄,两边枣刺荆棘茂密,时不时挂着衣裤,一行几人还是脚步轻快,一同到达站房后的一处制高点。顺制高点西南而望,一派雄阔厚重苍凉的黄土高原冬日风貌,山高沟深,天玄地黄,草枯树干,斑驳稀疏,沧桑萧瑟,涌上心头。沟下探望,砌石混凝土构造的退水道壮阔简约,线条遒劲优美,如同镶嵌在这大山里的精美石龙槽。退水道下,积水结成了厚实的冰层,晶莹闪光,冰面沿自然河道蜿蜒委蛇,最终又流向洛河。

伫立沟头,遐思连连。这洛水工程,源于洛河,复归洛河;取之即来,退之则收。这宽容的洛河,难道不像母亲的慈爱么?这来来去去,不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轮回么?

就像这冰,只是水的另一种存在形态,它,终将化为水,滋润这旱原的生灵。张平之,虽然生命已经冰封,但,平之的生命已经穿越历史的冰层,化为这永不枯竭的清清洛水,在现代水利工作者匆匆的脚步声中,在丰饶广袤的关中平原上,在丰满的麦穗和包谷棒子上,在那苹果、酥梨、仙桃、冬枣、葡萄的枝头上,在农人们发自心底的朴实的笑声中,散发着温馨、仁爱、舍得的永恒意义。

在深深的黄土沟里,在厚厚的铁镰山里,在清清的洛河水里,这跨越历史的洛惠渠,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书写着平之“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青史;这冬日祥和的杨泉沟,正吟唱着平之“仿佛兮若轻云之闭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的青春颂歌。

大爱洛水,大爱平之。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洛河张平水道
新西兰Taranaki盆地第四系深水水道迁移规律与沉积模式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叽叽喳喳的小喜鹊
某矿井水文补充勘探及洛河组含水层垂向差异性浅析
这是你爷俩
洛 河
奇怪的封闭水道
洛河
凿通运河,江南水道相钩连
科洛河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