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维吾尔族研究述评

2014-04-07 10:22佟春霞
关键词:族际桃源维吾尔族

佟春霞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 100871)

湖南维吾尔族研究述评

佟春霞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 100871)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湖南维吾尔族关注的升温,相关文章及著作也相继问世,有必要适时回顾一下近些年的研究成果,从学理上梳理出目前湖南维吾尔族研究的总体状况,以便宜开拓研究视野、建立更广阔的学术探讨空间。

湖南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研究;研究述评

相较于新疆维吾尔族,湖南维吾尔族人口较少,但也是维吾尔族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湖南维吾尔族、历史上维吾尔族与中原内陆的紧密关系,这对于更好地认识解放以来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的变迁及民族认同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湖南维吾尔族关注的升温,相关文章及著作也相继问世,有必要适时回顾一下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以便更进一步从学理上进行多视角比较,开拓研究视野、建立更广阔的学术探讨空间。

对湖南维吾尔族研究的兴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以来,有几件大事对湖南维吾尔族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如1986年10月湖南枫树维吾尔族回族民族乡的成立;枫树清真寺于1993年在原址附近重新落成,党和国家领导及省、地、市领导多次莅临;1996年湖南维吾尔族(翦家族人)四修族谱等事件,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湖南维吾尔族的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大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与新疆维吾尔族交流交往的增多,湖南维吾尔族民族意识的增强,致使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的学术研究也相继展开。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特点,拟对目前的研究成果以时间2000年做为分切点,来细述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一、早期的研究内容及倾向

从时间上看,2000年之前的有关湖南维吾尔族的研究主要见于史料和一些近现代的文献资料。其中史料类多来源于本族的内部资料,如《回部世系源流》和三修的《翦氏族谱》(民国十二年)。这两部著作对湖南维吾尔族的家族史有较详细的论述。除了家族的记载外,一些地方志,如顺治四年的《桃源县志》和《常德府志》(明嘉靖)中对翦氏家族也略有提及。

近代史学家翦伯赞曾有文章涉及湖南维吾尔族历史,如:《我的姓氏,我的故乡》(1945年发表于《重庆日报》)、《荐德楼怀古》(见翦氏族谱(三修))和《一九五六年回乡考查记》等。其中《我的姓氏,我的故乡》原本是为了驳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而作,虽说他要表明的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各民族为争取中华民族的自强而并立斗争,指出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组成的[1]31-32。但是,作为一位有社会影响的人,他将翦氏族人的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将其祖先追溯为“西夷之人”,而恰恰是他的这篇文章使得“毛泽东主席在共和国成立前夕向我问过翦氏来历,他赞同我的综合”[2],进而为解放后国家对翦家族人的民族识别铺平道路。[3]

改革开放后,1994年出版的《湖南维吾尔族》[2]是一部被广泛引用的著作。该书对翦姓维吾尔族的历史、目前的生存状况以及文化模式(衣食住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其中不仅涉及作为一个民族特质的宗教和风俗习惯,还涉及民族政策、经济发展、教育卫生等方面。另附有湖南维吾尔族近现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史学家翦伯赞、革命先烈翦去病以及实业家翦质辅等,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目前学者研究不可绕过的必读书目。但由于该书出版较早,近二十多年来,湖南维吾尔族在文化、宗教、谋生手段等各方面都在经历变迁,因此,在参考该书时要适当地重视文化变迁要素。

《桃源县民族宗教史》[1]是一本没有公开出版的内部图书。该书旨在对湖南省桃源县的宗教状况,如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等,进行全面介绍,其中在谈及伊斯兰进入桃源的历史时,涉及湖南维吾尔族历史与宗教方面的叙述,因此,虽说切入的角度不同,但在内容上与《湖南维吾尔族》一书略有重叠。

与此同时,游记或报道性的文章相继出现,如蒋丽荣《今日湖南维吾尔族人》(2000);罗敏中《试谈湖南维吾尔族文学》(2000);罗绍文的游记《桃花源之游——湖南维吾尔族人居住区访问记》(1998)等,这些文章主要介绍湖南维吾尔族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以及目前发展状况,其中关于历史部分多以《翦氏族谱》、《湖南维吾尔族》或地方志为主要参考,因此,内容相差不大。

综上,如果以2000年作为分界点的话,早期的文章以记述性为主,兼游记类文章,主要关注的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宗教及风土人情等方面,且多做总体性介绍,就某一专项展开讨论的学术性文章尚不多见。

二、近期的研究内容及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维吾尔族特殊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吸引了大批的具有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背景的学者和学生前来研究湖南维吾尔族。如果说,早期的研究多来自于本族人或本地学者的自观的话,如《回部世系源流》、《翦家家谱》、《湖南维吾尔族》等,那么晚近以来的研究,多基于他者的视角,且展开了具有一定深度的理念探讨。

在诸多的研究中,大体可分为如下四个类别。

一是对湖南维吾尔族历史的考证,主要体现在对哈勒本人及翦家姓氏的考证上。在这类文章中,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热依汗·卡德尔的《湖南维吾尔族高昌先祖哈勒的几点考释》是一篇学术严谨的论文,步步推演,目的是要在史书中寻找到湖南维吾尔族的先祖哈勒,但是作者遍寻《蒙古秘史》、《元史》以及《世界征服史》等史书,均没有找到与哈勒相吻合的人物,从其英雄事迹及时间的推测上看,似乎仳俚伽普华与哈勒相吻,但却发现仳俚伽普华的后人已落户江苏溧阳市沙涨村,所以最后作者只好引用翦伯赞的一句话“元史草草成书,难免挂一漏万,更不曾译证氏族谱牒”作为结尾。[5]

除了对历史的探寻外,也有学者对翦家的姓氏进行考证。何光岳分别从《翦氏族志》、《桃源县志》以及《常德府志》三部史书考证翦姓来源,并提出“翦氏”源于“剪氏”之说。[6]

其他涉及湖南维吾尔族历史的文章,多囿于对历史的介绍,并没有就某一问题进行考证,如《湖南维吾尔族的历史源流及特点》[7]、《湖南翦氏源流》[8]等;另张传玺的《新史学家翦伯赞》对翦姓族人的历史也略做梳理与介绍。[9]

二是关注文化或文化变迁的研究,其中涉及通婚、宗教意识、语言、音乐等问题。黄丽的《读<翦氏族志>探湖南维吾尔族的通婚状况》是一篇有新意的文章,通过翦家族谱所提供的信息,以姓氏作为判断不同民族的标准,探讨历史上翦家族人的族际通婚状况。黄丽的研究显示,在明朝时湖南翦氏与回族妇女的通婚率在7.89%~28.95%之间;清朝和民国时期,湖南翦氏与回族通婚率在72.07%~83.10%之间,而即便是在解放后,1949~1996年间,翦姓维吾尔族与回族的通婚率仍达到45%以上[10]。该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翦家历史上族际通婚的状况,但有一点值得深思,即清代以来族际通婚的统计是以翦家八代五房的一支为依据,而这一支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根据翦氏家谱的记载,翦家早在清嘉庆十九年时,族人的伊斯兰教信仰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3]。因此,如果考虑到翦家族人在清朝时就已经出现宗教分化的事实,那么清代以来仅以“回”系作为统计依据的话,较难反映出翦家族人的整体通婚状况。

从笔者2009年的调查数据看,在回维村的493对夫妇中,维汉通婚有289对(58.6%),维回通婚109对(22%),回汉通婚51对,其他通婚形式44对[3]50。如果以此数据评判的话,虽然笔者与黄丽在统计的年代上稍有不同,但是如果以整个湖南维吾尔族作为统计对象的话,其中的维回通婚比例要远小于黄丽以家谱为据的统计数字。另有王鹏对回维村130户样本进行统计,发现回维家庭仅占16.2%的比例。同时王鹏认为:回维村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率较高,在族际通婚家庭中维汉家庭占较高比例。[11]

其他有关通婚的研究,亦着眼于当下的视角,数据来自实地调查的结果,如《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研究——基于桃源枫树回维村的调查》[12]、《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基于桃源枫树回维村的调查》[13]以及《湖南维吾尔族村落的族际通婚调查》[14]这些研究虽关注角度略有不同,但基本反映了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的事实。这种高族际通婚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历史上翦氏家族人口少,作为一个家族只能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以利于家族的生息繁衍。

高欢对湖南维吾尔族的语言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于2007年完成硕士论文《湖南桃源县维回族汉语方言研究》并发表《桃源维回族汉语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兼与当地汉族方言进行比较》一文。在文章中,作者首先将维回两个民族一起考虑,合称为维回族,其发音方法比较上则与之约一公里之遥的公路村的汉族进行对比,经比较发现:“语法变调体词后字‘中平化’是桃源维回族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主要特色”,并由此认为:“这是他们在强势汉语的包围之下保持民族性的标志之一”[15]。笔者认为,如果增大样本量的话,可能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如回维村一组的汉族如何发音,是否也具有“中平化”特点;二是,这种“中平化”是来自于民族,抑或是来自于地域;即是否有证据显示,在维回族迁来桃源之时,“中平化”就是他们发音的一个特点,否则的话,这样的结论:“他们在强势汉语的包围之下保持民族性的标志之一”,似乎略显仓促。

在宗教信仰的研究上,阳赞对湖南维吾尔族村民的宗教信仰状况做了调查,指出“桃源维吾尔人的伊斯兰教信仰已经逐渐淡化并且多元化”[16]。笔者也曾以一次葬礼的冲突为例,探讨了妇女地位提高后对湖南维吾尔族文化变迁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影响[17]。杨成胜等人就湖南维吾尔族清真寺的功能,从强化宗教信仰、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及增进社会交往五个方面略做论述。[18]

王鹏的研究更具有宏观性,从历史记忆、族际通婚及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问题,指出,历史“记忆”、族际通婚与文化变迁在湖南维吾尔族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透过湖南维吾尔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引发了对民族历史文化情境、民族识别与民族优惠政策、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普遍性特征的思考[11]。陈心杰考察了湖南维吾尔族的音乐形式,并指出:虽然这些记载中的“小辫舞”、“赛乃姆”都与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音乐文化在今天的湖南维吾尔族族群中已难觅踪影。在六百多年后的今天,能够在民族意识中重拾自我,重拾传统文化已实属不易。[19]

除了如上的研究,另有硕士论文《湖南维吾尔族文化与变迁》[20]、博士论文《湖南维吾尔族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调试》[21],以及文章《湖南翦氏维吾尔族宗族文化的变迁》[22]等,均着眼于社会文化的变迁研究,在此不做赘述。

三是关于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的研究。文化变迁是一个恒久不变的主题,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多有涉及的方面。但是作为一个地处不同地域的民族支系来讲,文化变迁是历史的必然。在文化变迁的进程中,对他者文化既有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有被动接受的成分,然而对于民族认同而言,因其涉及民族的原生情感、工具理性以及情境性等因素,往往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成为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议题。

笔者认为:就湖南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而言,经历了复杂的建构过程。一方面看,翦家的族人从原有的、以客观文化作为标准的“回”、“汉”两个分支建构成“湖南维吾尔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调试,最终以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的成立作为成功建构的标志;另一方面看,当客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着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时,那么湖南维吾尔族如何与文化相异的新疆维吾尔族建构成具有一致性的民族认同,这是当下翦家族人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处理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湖南维吾尔族认同的两难困境。[3]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是基于主观建构的民族认同,源于原生情感的想象、情境性以及工具理性等因素,所以湖南维吾尔族并不会因为宗教意识的淡化、文化形式的不同而影响到民族认同的维系。笔者通过梳理“西维南居”的历史,展现了翦姓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文化要素,进而探讨民族认同的可变性、宗教与民族认同的非同一性以及在现代化背景下,民族认同向多元化发展的现实性。[23]

黄丽指出,在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的建构中,民族识别使湖南翦氏的民族认同经过了“回回”认同到维吾尔族认同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姓氏起到了标志性作用[24]。在关注传统的居住地对湖南维吾尔族认同的影响时,黄丽提出了“双重故乡观”的概念并提到了湖南维吾尔族的在地适应。[25]

匡立波等学者指出,湖南维吾尔族因地处汉族地区,加之受现代市场文化的影响,虽在强调与民族特征相符的伊斯兰教的复兴,但是其他文化融入不可避免,进而形成多元化的民族认同。[26]

就民族认同的复杂性,翦建文作为一名本土学者,谈及本族的文化变迁之后,引出民族认同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传统思维中一般翦姓为维族,维族女子嫁给其他民族所生子女以前都登记为丈夫所属的民族。现在这种情况逐步在改变,其他姓氏的维族为普通群众所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27]

四是其他相关研究。

有关湖南维吾尔族的研究中,另见一综述文章,作者从七个方面分述了目前学者的研究,并从历史深度、现实问题关注、研究地点的局限性以及研究力量的薄弱四个方面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28]

除了学术性文章外,游记及报道类的文章仍不断涌现,体现了媒体对湖南维吾尔族群体的关注。此类的文章有:解黎晴《翦家岗:“维吾尔第二故乡”》(2004);《弯月照虚碧 枫叶仍流丹——湖南桃源枫树乡清真寺》(2005);伍新福《湖南居民和民族的历史变迁》(2002);唐湘岳等人发表在《光明日报》的《这里是维吾尔族的第二故乡》(2013)以及文坚的《翦象友做湖南维吾尔族的代言人》(2013)等,在此不做赘述。

三、结语:成绩与展望

对于一个人口仅有万余人的湖南维吾尔族来说,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关注。从宏观角度看,学者们从湖南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及民族认同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微观角度看,不仅涉及湖南维吾尔族的通婚状况、宗教信仰、语言及音乐等方面的全面展现与探讨,同时对民族认同的构建过程及存在的现实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如上丰富而全面的研究为学术界了解湖南维吾尔族这个群体打下了基础,并为民族学、人类学等一些学理的探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案例研究。

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有些问题仍需要深入探讨并给予重视。首先,对历史中几个问题的澄清,似应当达成共识。如宗教与语言、音乐与舞蹈等,这些文化中的诸多表象是遗失后重拾,还是因为诸多复杂历史原因而并未还以真相,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影响着学者研究的立论方向。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查考新疆的历史及维吾尔族历史的形成,目前对湖南维吾尔族历史的表述多起始于明朝,且来自于家族的历史记忆,所以,在大量的人类学、民族学的学者进行研究时,还需要具有历史背景的学者参与其中,以丰富并深化当前的学术研究水平。

其次,对湖南维吾尔族的客观文化样态及文化分化的现实要给予重视。因为这是正视民族发展及民族史的一部分,湖南维吾尔族虽说人口较少,却仍有分化,这缘于历史上的“回汉”分化,分化后的翦家族人虽存在着家族认同,随后又将家族认同上升为民族认同,但毕竟宗教信仰影响着通婚等诸多日常生活模式,因此,在做相关问题讨论及理论建构时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问题和新现象也会随之出现。在新形势下,随着国家致力于消除二元体制的决心和力度的加大、随之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农村政策的调整及对城市中流动人口福利的关注等),这些举措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的身份意识势必会产生影响。就湖南维吾尔族这个群体看,随着近年来外出流动人口的增加,这些流动人口身份意识的变化以及公民社会建设过程中对公民身份的强调等,都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民族认同。对这些因素的细入剖析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民族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新领域。

就如上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学者们加强实地调查的力度,同时加强历史文献的梳理,达到对湖南维吾尔族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从目前的研究看,学者们的横向交流较少,正如有学者指出:“学者们往往是单枪匹马地独自开展研究,研究的深入性和广泛性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笔者看来,建立一个可以展开对话与探讨的学术空间很有必要。在这样的学术空间中,自然欢迎多样的声音及理论观点,但也需要就一些基本的问题,达成共识,这既是学术空间得以建立的基础,也使高水准的学术研究成为可能,以“避免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研究。”[28]

[1] 马善平.桃源县民族宗教史[G].中共桃源县委统战部,桃源县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2004:31-32.

[2] 陈遵望,见闻.翦伯赞同志一九五六年回乡考察座谈会纪录[M]//.湖南维吾尔族.长沙:岳麓书社,1994:12.

[3] 佟春霞.文化殊异与民族认同——现代背景下湖南维吾尔族的身份建构[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5] 热依汗·卡德尔.对湖南常德桃源维吾尔族高昌先祖哈勒的几点考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6.

[6] 何光岳.桃源翦姓由来考——兼评《湖南维吾尔族》[EB/OL].湖南省图书馆湖南地方文献丛谈.http://www.library.hn.cn/dfwxct/wz/tyjxylk.htm.2009-12-15.

[7] 黄丽.湖南维吾尔族的历史源流及特点[J].青海社会科学,2008(3).

[8] 王佩良.湖南翦氏源流[J].文史博览,2008(8).

[9] 张传玺.新史学家翦伯赞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 黄丽.读《翦氏族谱》,探湖南维吾尔族的通婚状况.西北民族研究,2008(3).

[11] 王鹏.湖南维吾尔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以历史“记忆”、族际通婚与文化变迁为视角[D].中央民族大学,2009.

[12] 李丽.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研究——基于桃源枫树回维村的调查》[D].长沙:中南大学,2011.

[13] 杨成胜,李丽.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基于桃源枫树回维村的调查[J].民族论坛,2011(5).

[14] 黄丽,刘清源.湖南维吾尔族村落的族际通婚调查[J].怀化学院学报,2010(10).

[15] 高欢.桃源维回族汉语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兼与当地汉族方言进行比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16] 阳赞.论当代湖南桃源维吾尔族的伊斯兰教信仰[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16.

[17] 佟春霞.妇女地位的提高与湖南维吾尔族的文化变迁——从一次葬礼的冲突谈起[J].现代人类学通讯,2009(3).

[18] 杨成胜,李金兰.清真寺在湖南维吾尔族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以桃源枫树清真寺为例[J].民族论坛, 2011(2).

[19] 陈心杰.文化遗失与文化重塑:中国境内散居移民族群的音乐现实——以湖南常德“翦氏”维吾尔族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2).

[20] 李春保.湖南维吾尔族文化与变迁[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21] 黄丽.湖南维吾尔族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调试[D].兰州:兰州大学,2008.

[22] 黄丽.湖南翦氏维吾尔族宗族文化的变迁[J].三峡论坛,2010(1).

[23] 佟春霞.从宗教意识的淡化管窥民族认同[J].西北民族研究,2010.

[24] 黄丽.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的构建与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25] 黄丽,袁波澜.论传统居住地对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构建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13(2).

[26] 匡立波,黄向阳.博弈与融合: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认同研究——以湖南桃源回维村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5).

[27] 翦建文.变迁中的湖南维吾尔族[C]//.塔瓦力·提力瓦尔地主编.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论丛(4),2006:365.

[28] 杨成胜,李金兰.湖南维吾尔族研究综述[J].文史博览,2012(1).

责任编辑:毛正天

2014-02-25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转型期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的建设性关系研究——以湖南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为例”(项目编号:13YJC85001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转型期湖南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身份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13M530452)。

佟春霞(1974- ),女,吉林省辽源市人,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等。

C95

A

1004-941(2014)03-0036-04

猜你喜欢
族际桃源维吾尔族
云南藏区流动人口族际结构性差异现状分析——基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的问卷调查
基于族际互动的甘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基础考察
维吾尔族手艺人
越多接触就越愿意接触?取决于效价与效能*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搬迁十年访桃源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桃源
试论西南民族地区的族际经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