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广场之自然生态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2014-04-07 11:25丁砚强
山西建筑 2014年23期
关键词:广场文化设计

陈 祺 丁砚强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

城市广场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和品味的标志,既是人们交往、娱乐与休闲的活动场所,也是获取信息、接触社会和学习他人的精神空间。特别是在紧张的城市用地和日趋狭窄的生活空间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内容愈来愈单调的情况下,人们对交往环境和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一块“生态屏蔽”的“文化绿洲”[1]。但是,在中小城市能反映城市文化和历史文脉的生态广场精品并不多见,因为城市文脉作为城市广场的文化背景,同所有艺术一样,要让人们接受它,就要先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进行创造提炼,才能使其具有艺术价值[2]。本文以礼县的两个城市广场对比为例,将自然生态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探索生态文化型城市广场建设的有效途径,为中小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1 区域概况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地势处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峦重叠,坡陡谷深,海拔1 080 m~3 312 m。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春秋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均气温9.9 ℃,降水量488.2 mm,年均日照1 968.1 h,无霜期183 d。礼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秦人发祥地”之美誉。据已发掘的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为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特别是对源远流长的先秦文化的挖掘整理,对于构筑礼县人民共同的文化认同、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具有积极的意义[3]。

2 文化梳理及其表达

2.1 文化在城市广场中的作用

城市广场是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有着很鲜明的城市形象和文化特点。其建设贵在继承当地的历史文脉,适应当地民俗风情,以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文化在广场中的运用,既能起到渲染景观氛围的作用,又能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丰富其空间体验,但过于简陋的表达和模式化的手法,必定使其流于形式。广场的设计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更需要根据地域环境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不能泛泛套用传统形式,力求创新[4]。

2.2 先秦文化视野下的自然观

先秦时期是人类思想史最为激动人心的时代,把自然看作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或共鸣的有情宇宙。先秦文化中的自然观,就是保持中华民族的率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从自然中把握人生,建立起人道诚信的美德[5]。在先秦文化视野下对城市广场进行设计,需要从理论层面来加深对地域文化与城市广场设计的解读,有机融入先秦文化独有的精神特质,不仅可以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在城市广场中得以传承,也可以避免因机械模仿而带来的对地域文化及意境的生生撕裂,使广场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景观[6]。

2.3 文化意境的创造及其表现

城市广场的意境创造就是在一定空间内通过各种物质要素的搭配和组合来诱发人们对某种意境或主题的联想,从而形成一种环境的氛围。表现手法主要有:材质与肌理是城市广场的物质载体,色彩是城市广场与生俱来的美感要素。在城市广场的意境创造中,设计师常常采用地域文化的缩影和代表的符号元素作为设计的母题[7],第一是对符号的直接运用;第二是通过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本体符号则藏在幕后;第三是以符号为基本元素进行重复,这里的符号可以理解为具有既定含义的图形或实物[8]。

3 理论依据和原则

3.1 主题化:围绕核心主题,兼顾多重功能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先应确定主题,再实现功能系统化,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的三大功能。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空间所处的位置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和商业广场等[9]。功能是城市广场获得活力的内驱力,也是广场借以体现其社会价值的促媒器。生活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寻求的是一种能包容更多活动可能的环境,即寻求多样功能的广场空间,从而使广场真正成为富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10]。

3.2 人性化:注重以人为本,富有生活情调

城市广场的人性化就是要处处以人为主体,要时刻把人想象成正在里面参观游玩,看其是否愿意在里面继续呆下去,而且还要感到舒适。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从生理以及心理双方面入手,让广场不再是门可罗雀的“不毛之地”,而是生气勃勃充满人们欢声笑语的快乐场所[11]。这就需要充分体现人类生活活动的印迹,塑造宜人尺度,增加广场的亲和力;充分考虑广场的可接触性,让广场可视更可达;营造宜人的广场微气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构成要素的有机结合,创造有趣的视觉空间;尽量提供周全的服务设施,做到宾至如归[12]。

3.3 人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地域特色

广场不仅是人流会聚的地方,而且也是历史文化的融合空间。强调历史文脉的神韵,注重其历史性延续的特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着手,提炼文化主题;注重其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文化与自然环境条件的结合;通过有机的加工和组织,形成完整统一、协调呼应的文化主题[13]。地域文化是指某一地域内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文化个体。充分挖掘地方自然与人文特色,并将城市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融入设计构思中,使其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的舞台[14]。

3.4 艺术化:自然生态绿化,铺装追求细节

生态化运用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以研究人与人、人与广场空间、广场与周围环境的内在关系,可以体现在不同的设计层次,亦可以体现在广场设计的各个阶段[15]。借鉴传统园林设计方法,通过嵌入、缩微、包孕和拟形等设计手法,使空间既具有良好的围合感、私密性,同时又相互渗透,互为借景[16]。铺装是城市广场的骨架、脉络,从台阶的尺寸、花池的高矮、雨水口的处理,到铺装的图案、建筑的立面种植的方式都很关键,要反复推敲。布置坐凳也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有安全感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更受欢迎[17]。

4 案例分析

4.1 文化型花园式广场

秦汉广场位于秦汉大道南侧、西汉水北岸,为一梯形土坑,深约3 m~5 m,面积2 ha。从东向西的轴线方向来看,属于礼县新老城区的过渡地段;从南向北的横断面来看,属于渐次升高的四级高差中的较低段。与赤土山园林隔道相望、与西汉水相依相伴,介于山、水、道之间,视线通透、环境开朗。

1)功能定位。

作为新老城区交汇地带的中心广场,主要是满足城乡居民茶余饭后之休闲。引入现代城市新理念,在浓郁的现代气息中渗透淡淡的秦文化元素符号,既和西汉水风情线、赤土山相融,又有各自的绿地特征。以较为规整的绿化景观为主,加上适当的园路铺装,以便和秦汉大道形成动态流线与静态立面的对比。

2)整体构思。

以赤土山为仰视背景、以西汉水为俯视背景,以秦汉大道为动态观赏流线,以常绿地被为基调,以孤植大树铺装广场为视角焦点,以规则式并富有渐变韵律的乔灌植物组合群落为主景,以片植的各色草花为陪景,以自然流畅的富有文化寓意的园路铺装为纽带,以置石坐凳为点缀,形成简捷、大气、现代、和谐的格调,用植物把山水连为一体。

3)景观特色。

a.现代气息浓郁的植物造景形式,即规则植物群落、地景植物造型。b.大量宿根花卉、球根花卉的运用,随行就势的花带、花镜。c.孤植大树的采用,既使景观出彩,又不影响空间通透;大片树阵排列,既有景观气势,又暗含秦文化寓意。d.针对梯形地块,黄金分割比例的巧妙运用,常规节点(方、矩形、圆、椭圆)的打破,体现景观的艺术精髓。e.现代园路铺装,既考虑水纹、山雏的运用,和山水遥相呼应;又考虑秦文化符号的采用,始终不忘秦文化元素的渗透。

4.2 生态型森林式广场

新城广场为一多边形绿地,面积5.7 ha。原有设计以乔木林为主体,构筑县城呼吸之“肺”,在茂密的植物群落中渗透淡淡的小桥流水的感觉,故又名为新城森林公园。

1)设计构思。

在满足水源涵养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城乡居民提供晨练和休憩之所,并和西汉水风情线形成线与面的对比关系。以风情大道为动态观赏流线,以西北侧城区楼房的防护林带为背景,以常绿地被为基调,以自然起伏的微地形为骨架,以自然流畅的园路为纽带,以中心休闲广场与停车场为开朗空间,以两组双排柱花架为景观构图中心,以片植的乔木林带为主景,以丛植的四季花灌为陪景,以自然石桌石凳为点缀,形成自然、清新、和谐、清爽的绿化格调,构筑礼县山水园林立体生态景观面。

2)主要景观。

a.两个入口。主入口采取对称式布局,将西汉水风情线和新城广场连为一个整体;从游人流量大的角度考虑,在东北角设置扇形广场作为次入口。b.两个中心。和主入口正对深入绿地中心部位的休闲广场,以色彩铺装划分,以图腾柱提神,两侧为停车场,构筑广场动态构图中心。在综合大型休闲娱乐广场的西部南北两侧,设置两组九开间的双排柱花架,构成静态活动空间。c.三山六林。仿照一池三山做微地形处理,形成“方丈、瀛洲、蓬莱”三山示意景观,并和九开间的扇形花架遥相呼应。选择主要乡土树种,集中成片布置成园:春有樱花苑(观花)和柳浪闻莺(馒头柳、观叶),夏有合欢林(观红花观复叶)和栾树(观叶观花观果),秋有枫林(五角枫、观叶)和满堂花红(独杆紫薇、观花),多季开花的有香花槐,冬有松涛(雪松林)和竹林。

3)其他问题。

a.土方回填。园林工程建设贵在随形就势、随曲就方,一般不做大的土方工程。考虑到排污的困难,统一垫高2.55 m。b.水景建议。广场旁边就是西汉水,没有建水面的必要。如果考虑到原有城区规划了水面,最好利用风情大道与填方后形成的高差处理成坡面,做微型瀑布、小型跌水与涌泉等水景,底部以溪流串为一体。

5 结语

随着人们对地区化城市个性的注重,要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卷中发掘地方特性,并非难事。也许只需抓住这些历史文化要素中的很少一部分就可提升广场的文化内涵,达到提高城市外部空间环境质量的效果[18]。城市广场的设计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及街区形态综合考虑,在深入研究其内涵、性质和特色的基础上,构思出最符合每个具体场所的广场设计。1)需要通过各种创意并以丰富的形式来表达和强化地域文化与场所精神;2)根据新时代下城市环境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以人的生活特点、行为习惯为依据,设计出遵从城市所在地的区位、气候与地形地貌等生态要素的时空序列,最大人性化地自然满足人的使用需求[19];3)将自然生态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为大众文化,站在不同类型人群的交叉点上进行思考,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合情合理地平等地使用这一共同的“城市客厅”[20]。

[1]梁 晶,卢 菁,徐千里.滨江山地城市广场设计原则浅探[J].新建筑,2000(6):17-19.

[2]覃永晖,姜 丽.基于城市文脉的城市广场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26):77-78.

[3]陈 祺,李忠明,杨 斌.礼县西犬丘公园文脉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7-489,492.

[4]孙连鸿.浅析文化元素在城市广场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3(2):77.

[5]康秀娟.先秦文化中的自然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7(8):57-60.

[6]田 然.大秦文化视野下现代城市的广场设计[J].大舞台,2013(12):151-152.

[7]江 呈,沈丽珍,于 涛.浅议城市广场设计中文化意境的创造[J].华中建筑,2010(2):174-175.

[8]张 军,高鹤翔.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以哈尔滨阿城区市民广场设计为例[J].城乡规划,2013(5):96-99.

[9]胡敬伟,张真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初探[J].浙江建筑,2004(6):1-3,9.

[10]叶绵源,周建华,张 颖.功能复合型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探索——以巫溪马镇坝新区休闲广场规划设计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72-176.

[11]胡 庆.城市广场设计的趋势与问题——以武汉市洪山广场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6(6):78-82.

[12]崔志华,易 娜.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初探[J].林业科技开发,2005(1):77-80.

[13]刘丽为,陈 静.城市广场人文规划设计述评——以成都天府广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7):67-70.

[14]宋 丽.城市广场设计的地域特色营造[J].广州建筑,2009(2):23-28.

[15]段瑜卓.城市广场设计的生态化思考[J].山西建筑,2009,35(12):47-48.

[16]吕 红.人本化、自然化、特色化的城市广场设计[J].岱宗学刊,2005(2):27-28.

[17]束晨阳.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随感[J].中国园林,2001(1):54-57.

[18]姚 萍,王 源.广场设计与城市意象营造[J].城市问题,2005(1):33-36.

[19]毕 胭.有关城市广场设计的若干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2(2):112-114.

[20]周志红.广州城市广场建设现状[J].城市问题,2002(6):29-31.

猜你喜欢
广场文化设计
布鲁塞尔大广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广场上玩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