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高校内部学术交流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4-08 00:40曾望军刘春花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人员

曾望军,刘春花

(湖南文理学院 经管学院,湖南 常德415000)

学术交流是指学术主体为了交流相关知识、经验、成果,针对某一共同主题,进行专门的集中探讨、论证或研究的活动。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者学术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生产方式。学术交流的目的是使知识从静止状态进入流动状态;从隐性变为显性;从独占转为共享[1]。高校作为新的知识技术、思想观点创造和传播的主要场域,学术交流是实现其功能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但是,长期以来各个高校更倾向于重视对外学术交流,而学校内部的学术交流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在新建地方高校更为普遍,而对此相关研究也很是少见。因此,探讨地方高校内部学术交流的实践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学术交流现状

随着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开放化与合作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外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特别是一些综合性、高水平大学日益把举办学术交流作为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校影响的重要途径。学术交流的活动形式、举办次数和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而且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据国家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国内高校以国际合作与国际学术会议为代表的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日渐增多,见表1。

表1 2009 ~2012 年国内高校国际科技交流

但是,不同规模或层次的高校对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视差异很大。统计数据显示,就以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而言,“211”及省部共建高校举办的次数要远远高于其他本科高校和高等专科学校,见表2。

表2 2009 -2012 年不同类型高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次数

如果按照主体来源进行分类,学术交流可分为对外交流和内部交流。对外交流主要是指高校与校外人员、机构、组织之间开展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内部交流主要是指高校内部人员、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毫无疑问,学术交流对高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外部学术交流蔚然成风的趋势相比,各大高校对举办校内学术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却要低得多。特别是一些新建地方高校,由于长期以来主要专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缺乏学术研究传统,学术研究氛围不浓,不重视学术交流,更不重视内部学术交流。以作者所在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而言,2013 年举办各种类型、规模的学术交流活动近40 场,而由学校内部科研人员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不足10 场。大部分学术交流活动是以校外专家学者为中心进行的。这种重“对外交流”而轻“内部交流”的观念和做法值得反思。

对外学术交流固然很重要,但完全忽视内部学术交流,不仅仅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外部经验,也不利于培养高校自觉自主的学术精神。事实上,同外部学术交流一样,高校内部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是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部学术交流的重要补充,对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思想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并真正培养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新建地方高校内部学术交流的意义

2.1 有利于培养学术团队,凝练学术方向

属于同一单位的科研人员因为经常在一起工作,对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长彼此熟悉,相互了解,组织内部学术交流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研究人员之间的彼此联系,相互交流,达成共识,便于汇聚各学科领域、专业方向的优秀人才,各取所长,组建学术团队,选定共同的研究目标,开展合作研究。

2.2 有利于节约学术交流成本,提高学术交流效率

众所周知,举办一次大规模、高层次的校外专家学术交流活动所需的交通、食宿、宣传、劳务费等接待费用不菲,如果次数较多则开支更甚。这对一些新建地方高校而言则是不小的负担。况且有些所谓的学术活动也只是徒有影响之名,而无学术之实。开展校内学术交流则可以充分利用校内人员、场所、设备设施等各种便利资源,可以大大节省外请专家所需费用,而将其用于学术活动本身。这样可以节约学术交流的时间成本与经费成本,从而提高学术交流效率。

2.3 有利于科研人员参与,提高学术交流的积极性

由于具备便利的资源和条件,校内科研人员可以根据学术研究的实际需要,以定期或随机,正式或非正式,小型的或全校性等各种方式开展学术交流,为本校研究人员解除了教学、时间、经费等条件的约束和顾虑,方便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学术交流,从而提高学术交流的积极性。

2.4 有利于吸收先进经验,促进学术研究的内外结合

学术交流的终极目的在于通过讨论交流,将对方的观点、经验、方法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观点,以促进彼此提高。学术交流的关键在于吸收借鉴。外部交流的效果在于通过内部消化得以实现。因此,积极开展校内学术交流有助于研究者将通过外部交流学习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进一步消化吸收,与自己思想和研究融会贯通,达到真正提高自身学术研究能力的目的。

2.5 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自觉的学术习惯

由于历史传统及发展定位等原因,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基础薄弱,学术交流氛围不浓。但如果举办校内学术交流的次数多了,参加的人员多了,就可以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和良性循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而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科研人员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主。这对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不无裨益。

3 新建地方高校内部学术交流不足的原因

3.1 对校内学术交流的认识不够

随着高校对学术交流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增强,各个高校纷纷不惜重金、劳师动众邀请各个领域、行业的名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其中不乏海外专家、国内院士、企业领袖甚至政府高官。而一些新建地方高校认为校内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不宽,水平有限,影响不大,不能达到学习提高的效果,只有请到名家大腕,这样的学术交流才上层次、有影响、有价值。这种过度追求学术活动的“名人效应”与“社会影响”的观点势必导致对内部学术交流的轻视。当然,这种认识的形成也与地方高校长期侧重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缺乏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传统与习惯有关。

3.2 校内学术交流的保障措施不完善

由于认识不足,新建地方高校对开展校内学术交流在组织发动、经费投入、制度安排等保障措施上存在诸多不完善。学术交流的开展牵涉到人员组织、时间确定、场地安排、主题选择、资料准备、交流方式等一系列的具体事务,需要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组织实施,也要提供相关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此外,学术交流是一种长期积累和潜移默化的学术活动,其效果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因此需要通过制度来保障学术活动举办的规范性和持续性。据了解,一些新建地方高校对内部学术交流并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各层面的管理部门对举办校内学术交流没有制度性安排,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3.3 科研人员参与校内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缺乏内部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习惯,一部分新建地方高校教师只注重自己在学术上的“深研细究”和“单打独斗”,把学术交流活动当成“份外工作”甚至是“负担”[2]。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技术研发的组织和个人有意识对研究工作或是研究成果进行过度保护,不愿意与同行共同探讨相关问题,这就阻碍学术特别是技术上的交流[3]。还有一些科研人员对参加内部学术交流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希望从一两次交流或讲座中就得到他人的研究“秘诀”或着找到“捷径”,如果不能得到现场效果,就认为这样的学术交流没有意义和价值,不值得参与。

4 加强新建地方高校内部学术交流的对策

4.1 增强对内部学术交流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随着新建地方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科研生产力逐渐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新建地方高校一定要转变重外部交流轻内部交流的观念,从科研管理部门、教学院系、研究机构等各类组织到各级领导、研究人员都要提高对内部学术交流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支持和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内学术交流,积极营造学术研究的浓厚氛围,增强科研人员开展内部学术交流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术交流的内外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术交流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

4.2 完善内部学术交流制度建设

针对新建地方高校内部学术交流零散性、随机性、不规范等特点,发展校内学术交流要制定相关文件制度加强引导和规范管理。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院系均要制定内部学术交流年度计划,规定每年举办一定各种内部学术交流活动的次数;对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要求每年完成一定场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各单位应对举办的内部学术交流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和相关资料整理报备;对主题适应专业范围广,准备充分,意义重大的学术交流活动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

4.3 拓展经费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经费支持是内部学术交流得以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要扩大内部学术交流的来源,一是学校要设立专项经费,对内部学术交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与外部学术交流经费区分使用。二是要积极拓展其他经费渠道。如在专业建设经费、学科建设、基地、重点实验室以及其他平台建设经费中预留一部分专门于内部学术交流,也可在科研项目经费中预留部分用于内部学术交流。三是可动员校外相关企业和单位资助联合举办学术交流。

4.4 建立学术交流活动的激励机制

对于教师而言,参与一场学术交流活动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更多的劳动,更或会与教学相冲突;对管理部门而言需要专门的人员和经费来组织实施,为了激发各单位和广大教师参与校内学术交流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采取激励措施。第一,将参加内部学术交流的工作量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学习深造等的考核指标;第二,对主持或参与内部学术交流的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以对其付出的劳动予以肯定。

[1]霍 良.高校学术交流组织工作研究[J]. 学术动态(成都),2002(2):30 -34.

[2]熊彩纯.高校学术交流作用及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2008 (11):205 -249.

[3]余 晴.知识信息与学术交流工作的观念导向[J].科技创业,2003(8):62 -63.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