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涵光诗歌学杜论析

2014-04-08 14:07
邯郸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诗派杜诗杜甫

孙 微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申涵光诗歌学杜论析

孙 微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申涵光不仅在理论上推尊杜甫,而且其诗歌直接效法杜甫的“诗史”精神,关心民瘼,以诗存史。另外其诗歌从字句和艺术手法上对杜诗的学习痕迹也相当明显,其诗风虽与杜诗存在差异,但因入杜既深,有些诗歌颇得杜诗神韵。

申涵光;诗歌;学杜;清初

作为清初河朔诗派主将,申涵光的诗论主张高古平和,取径既高,复能兼收并蓄,兼采众长。其诗歌学杜而不泥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刚劲朴厚的诗风,这对扭转清初诗坛的轻薄浮艳的风气起到了很好的补救和示范作用。本文专就其诗歌学杜的成就及其特色进行论析,以期深入解析其诗风成因与渊源。

一、理论上推尊杜甫

申涵光的诗歌兼宗陶、杜,融会高、岑、王、孟之长,出入盛唐诸大家之间。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其诗歌创作中一直表现出坚定的尊杜学杜倾向,这其实也是“河朔诗派”的理论核心之一。申涵光在《青箱堂近诗序》中云:“诗之必唐,唐之必盛,盛必以杜为宗,定论久矣。”[1]13《王幼舆诗引》中云:“古来诗人各据一胜,惟少陵氏天人万象,无所不包纳,其才如海。”[1]22魏裔介《申凫盟传》称其诗歌“一以少陵为宗,而沐浴于高、岑、王、孟。”[1]346《晚晴簃诗汇》卷十四引张玉书云:“自髫龀即嗜为诗,吐纳百氏,不名一家,而音节顿挫、沉郁激昂,一以少陵为师。其所以师少陵者,悲愉咷啸,无一不曲肖,而非世俗掇拾字句以求形似者可比也。”[2]332河朔诗派其他人也都推尊杜诗,申涵光《张覆舆诗引》称张盖“自脱诸生籍,闭门独坐,读杜诗,岁常五六过。诗亦精进,得少陵神韵。”[1]20魏裔介《渡江小咏序》称赵湛“沉酣李、杜,枕藉三唐,其所作平旷高远,绝去町畦巉崖。”[3]134赵永纪也指出:“河朔诗派诗学宗旨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理论上推崇杜甫,在创作实践上学习杜甫。”[4]82当然,河朔诗派推尊杜甫也有其时代原因和现实意义。这是因为明代前后七子的诗学复古,力主学盛唐诗,但其末流出现疏廓之弊。而公安派诗人出而矫之,又生俚僻之弊。竟陵派又以性灵矫之,又往往流于幽峭。正因为如此,申涵光等河朔派诗人强调应该直接学习盛唐诗歌,并以杜甫为主要师法对象,认为这样才能彻底矫正有明以来诗学之失。

二、诗歌内容效法“诗史”精神

以申涵光为首的河朔诗派,由于亲身经历了明清易代之际“天崩地解”的大动乱,其诗歌蒿目时艰,感怀伤时,自觉继承了杜甫的“诗史”精神和深广的忧患意识,对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关切。如《哀流民和魏都谏》:“流民自北来,相将向南去。问南去何处,言亦不知处。日暮荒祠,泪下如雨。饥食草根,草根春不生。单衣曝背,雨雪少晴。老稚尫羸,喘不及喙。壮男腹虽饥,尚堪负戴。早舂粮,夕牧马,妪幸哀怜,许宿茅檐下。主人自外至,长鞭驱走。东家误留旗下人,杀戮流亡,祸及鸡狗。日凄凄,风破肘。流民掩泣,主人摇手。”[1]109对清初“逃人法”酷政下流民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客观记录,可谓直承杜甫《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精神。组诗《燕京即事》对清兵劫掠妇女的罪行进行了深刻揭露,其六云:“山前兔急雁飞号,黑雾黄尘落毳袍。猎罢归来催夜饮,江南少妇解弓刀。”[1]228其八云:“日暮垂鞭过画楼,市旁舞女木棉裘。歌声尚带殊方语,半是扬州半潞州。”[1]228清兵在江南的战争中血腥屠杀,大肆劫掠妇女。顾炎武《秋山》“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便对清兵的暴行便有过表现和揭露。而申涵光入京师后亲眼目睹了这些被劫妇女的悲惨命运,遂秉笔直书,以诗存史,用诗歌形式记录明清易代之际的史实和社会风貌。《燕京即事》其九云:“郊外香车锦作帏,顺城门下马争飞。独怜贫女无颜色,拾得残蔬首戴归。”[1]228通过尖锐对比,表现了对无名贫女命运的深切同情,也表现了申涵光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从艺术渊源来看,《燕京即事》诗又容易让人联想到宋末汪元量《湖州歌》、《越州歌》那样被誉为“诗史”的作品,故此类诗歌都可以看作杜诗的异代嗣响。此外,申涵光诗歌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以明末战乱对社会的凋敝和残破为题材,也都生动感人,如《邯郸行》:“西风吹落叶,飒飒邯郸道。邯郸兵火后,人家生白草。我闻邯郸全盛时,朱楼银烛光琉璃。赵女临窗调宝瑟,楼前走马黄金羁。即今富贵皆安在?惟有西山青不改。不见游侠子,白日报仇饮都市。亦不见垆边倡,华袿凤髻明月珰。旧城寥落荆榛里,楼台粉黛皆茫茫。城边过客飞黄土,城上凭临日正午,照眉池畔落寒鸦,不信此地曾歌舞。探鷇沙丘去不回,霸图消歇更堪哀。邯郸之人思旧德,至今犹上武灵台。”[1]106陈子龙《申长公诗稿序》评曰:“激烈之中仍见和雅,其词则羽,其音则宫矣。”[5]417邓汉仪《诗观初集》卷三评曰:“以古事作结,烟波万叠,顿挫抑扬,皆与古会。”[6]98这样的诗作与杜甫《忆昔》一样都是以恸兴亡,感盛衰为主题。此外,《春雪》、《忧旱》、《闻淮阳凶荒》、《插稻谣》、《孤女吟》、《七夕望雨》等诗,也都是此类密切关注人民苦难的作品,深得杜诗之神髓,难怪邓汉仪《诗观初集》曰:“凫盟抗怀高蹈,而关心民瘼如此,孰谓处士不足与语天下事!”[6]100

三、诗歌字句对杜诗的化用

申涵光学杜,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本不屑于字句、枝节上的模仿。然而由于对杜诗的高度熟悉,故其诗歌中亦经常有意无意中流露出对杜诗的化用痕迹。如《不寐》:“忆昔童年无系累,日高偃卧常如醉。有时大撼高呼呼不起,暂起盘旋仍复睡。即今方壮心无力,患难所忧苦病入。夜深却抱百年虑,坐起无端声唧唧。邻树叶干多北风,墙阴不断鸣秋虫。强睡偏遭此物聒,况闻海雁凌高空。呜呼!安得移树捕虫掷天外,长弓尽射南飞鸿。永夜无闻稳睡足,此生不怨白日速。”[1]106-107诗写失眠时的烦恼,并与少时多眠渴睡进行对比,结尾道出移树、捕虫、射雁的奇想和愿望。此诗对杜诗的模仿痕迹相当明显,诗中将童年渴睡与今日难眠状态的对比写法,直接效法杜甫《百忧集行》:“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7]842《不寐》“安得移树捕虫掷天外”句,系效法杜甫《石笋行》“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7]834“长弓尽射南飞鸿”,袭用杜甫《岁晏行》“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7]1943、1944等句而变化之。“此生不怨白日速”,亦化用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仰视皇天白日速”[7]699。又如《送赵秋水入都》“冠盖多风波,相将返故林。”[1]80化用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7]558等句。又《寄题贺怀庵函楼》写对贺氏的想念,中间忽然插入“闻君两子才更奇,干将步影,所至披离。前日曾见应制作,风流傲岸,大似乃翁之所为。”[1]107乃是袭用杜诗《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7]278此诗末尾“知子楼中事事幽,眼前突兀如常见”,系化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7]832句。再如《春雪歌》开头“南园老梅冻不开,饥乌啄落青苔上”[1]109,似仿杜甫《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7]310此诗中间“破屋寒多午未餐,拥衾对雪空长叹。去岁雨频禾烂死,冰消委巷生波澜”[1]109,系化用杜甫《秋雨叹》“雨中百草秋烂死”、“禾头生耳黍穗黑”[7]216、217等句。《吁嗟行》“我见时人强笑语,倾心输意相缠绵”[1]108,化用杜甫《百忧集行》“强将笑语供主人”[7]842和《莫相疑行》“当面输心背面笑”[7]1214等句。《慰友》“孔雀正被牛牴触”[1]105,系用杜甫《赤霄行》“孔雀未知牛有角,渴饮寒泉逢牴触。”[7]1215《怀路氏妹避乱南下》“忆昔避乱初,苍茫举家走。尔实难为别,纔为两月妇。”[1]81-82因系身处乱离之作,故情不自禁地模仿杜甫《彭衙行》:“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7]413《九日登南城》“依然少长登高会,短发难禁落帽风。”[1]222初看颇为颓放诙谐,实则暗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7]490以上这样例子在《聪山诗选》中可谓俯拾即是,不胜枚举,兹不赘述。

四、艺术手法上对杜诗的模拟追踪

申涵光对杜诗的艺术手法的学习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我们在其《说杜》中可以看到大量对杜诗艺术手法及其优劣的评价,这在其创作中也有不少反映。如《路氏妹江南使来》:“骨肉何繇见,音书隔岁通。雨深扬子驿,霜白赵王宫。旅食怜空橐,乡心逐断蓬。十年慈母恋,泪尽北来鸿。”[1]131崇祯十六年冬,申涵光大妹嫁给曲周路泽农。甲申之变后,路泽农率家避乱吴门,此诗是写骨肉离散的亲情,格外真切感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诗颔联“雨深扬子驿,霜白赵王宫”,其表现手法便是直承杜诗而来。杜甫《春日忆李白》颔联云:“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7]52从表现手法来说,此联采用了寓情于景、寓人于物的方法,含蓄凝练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仇兆鳌曰:“公居渭北,白在江东,春树暮云,即景寓情,不言怀而怀在其中。”[7]52其实以两地之景来寄寓别情的手法在杜诗中颇为常见,如“寒空巫峡曙,落日渭阳情”(《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7]1804、“地阔峨嵋晚,天高岘首春”(《赠别郑炼赴襄阳》)[7]875、“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省觐》)[7]829等诗句,都是一写客方之所,一写己留之地,通过两地情景映带出友朋之间互致思念的情意。这种手法可谓言少意多,含蓄凝练,有学者还曾以“己客双提”为名进行过总结[8]72-77。而《路氏妹江南使来》的颔联“雨深扬子驿,霜白赵王宫”,写自己与妹妹两地思念的深挚情感,从中明显可以看出申涵光在艺术手法上对杜诗的追踪和模拟,此非深于杜者或不能至也。

五、创作风格与杜诗神似

赵永纪先生指出,申涵光诗歌有“激烈苍茫,沉郁悲壮”的特点[4]。张兵则以“雄深悲壮”对其诗风进行概括[9]38。刘世南先生认为,以申涵光为首的河朔诗派的诗风的总体特色为“清刚”[10]2。其实上述这些风格中,都可以找到杜诗的影子。申涵光对杜甫情有独钟,张盖《赠申凫盟处士》云:“君志在子美,馀非君所屑。”[11]22方文《赠申凫盟处士》云:“风格似老杜,田父泥饮章。”[12]537说的都是其对杜诗风格的心摩手追。然而申涵光的诗风与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并完全

不相同,这是因为申涵光善于学习杜诗神髓,不徒作字句的模拟,且能转益多师,取径广泛,故能既学杜而又变杜。魏裔介《申凫盟传》云:“盖凫盟之于诗,一以少陵为宗,而沐浴于高、岑、王、孟,若李空同、何大复,亦兼采所长,其他蔑如也。”[1]346申涵光在《马旻徕诗引》中还提出过“合程、朱、李、杜为一身”[1]25的主张。邓汉仪《聪山集序》评云:“凫盟之诗,非今之所谓诗也。溯源于乐府,取法于少陵,而温柔敦厚,一皆秉夫《三百》之遗意。”[1]65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则云:“涵光学杜,功力最深,一时作手,无能及之者,特浑厚不为激楚之音。”[13]145可见申涵光正是从学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最终能够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而不是像前后七子学杜那样,徒作形式字句上亦步亦趋的模仿,乃至被后人讥为“优孟衣冠”。虽然如此,统观申涵光的诗歌创作,其中不乏与杜诗神似之作。如组诗《长安杂兴》五首,从章法来看,各首钩连细密,开阖照应,法脉周密,且词意雄壮,抑扬顿挫,慷慨淋漓,深得《秋兴八首》神韵,其风格与杜律的神似度已经达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邓子平先生《聪山诗文集前言》也曾指出,申涵光的七律《怀太原傅青主》“阔大的气象,顿挫的文字,深沉的感情,很自然地令我们感觉到杜甫《秋兴八首》的神韵。”[1]6应该说,申涵光的诗风得益于杜诗最多,受其影响也最大。杜诗为申涵光等河朔诗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艺术营养,因而成为其最重要的艺术典范和艺术渊源。

[1]申涵光. 聪山诗文集[M].邓子平等,点校.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

[2]徐世昌. 晚晴簃诗汇[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魏裔介. 兼济堂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赵永纪. 申涵光与河朔诗派[J].河北学刊,1986(1).

[5]陈子龙. 陈忠裕公全集[M].清嘉庆八年(1806)簳山草堂刻本.

[6]邓汉仪. 诗观初集[M]//四库存目丛书补编:第39册.济南:齐鲁书社,2001. [7]仇兆鳌. 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赵艳喜. 试论杜甫送行诗中的“己客双提”[J].杜甫研究学刊,2006(3).

[9]张兵. 申涵光的诗学主张与诗歌创作[J].泰安师专学报,1999(4).

[10]刘世南. 清诗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1]张盖. 柿叶庵诗选[M]//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2]方文. 方嵞山诗集[M].合肥:黄山书社,2010.

[13]邓之诚. 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责任编辑:李俊丹 校对:朱艳红)

I207.22

A

1673-2030(2014)02-0094-03

2014-02-15

孙微(1971—),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诗派杜诗杜甫
《诗》第27卷·三个“十”特大卷征稿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杜甫改诗
篆刻杜诗记
杜甫与五柳鱼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甫的维稳观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
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